海外代購本來是雙方有利的生意,但隨著代購市場的擴大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代購方花樣百出,售后、信譽、真假、安全幾個重錘接踵而至,砸得消費者頭暈腦脹,真品耶?假貨耶?一時難以分辨。
都是代購惹的禍
海外代購商品的門類不少,但是代購的市場究竟有多大?以奶粉為例,筆者在淘寶網上以“代購奶粉”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找到相關寶貝48000多個,涉及惠氏、雀巢、美素等近20種品牌奶粉,產地包括日本、新西蘭、荷蘭、美國等國家。由此,網絡代購市場的規模可見一斑,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網絡代購的投訴量與日俱增。
有的買家花高價入手的愛馬仕鱷魚皮包難辨真假,有的買家代購的名牌手表不到半月就出現脫色現象,還有不少媽媽對手中的“洋奶粉”心存疑慮。貨真價實的代購確實讓不少人嘗到“甜頭”,但不排除不少代購方打著代購的牌子,以低價吸引顧客售賣假貨的案例,甚至以代購為名行釣魚之實。日前,上海市松江區法院審理了一起類似案件。被告人廖某以“法國代購館”的淘寶網店專事奢侈品代購為名,誘騙被害人將購物款人民幣198000元轉入支付寶平臺,并盜取了其淘寶、支付寶的賬戶及密碼,將錢款占為己有。最終,被告人廖某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由于這個案件性質已構成詐騙罪故而能得到判決,但是更多因代購買到假貨的買家卻因為舉證困難和相關法律缺失等原因,很難維權成功,只能啞巴吃黃連。
代購貓膩實在多
如此多的消費者因為代購而煩惱并不是沒有原因的,網絡代購背后確實藏有不少貓膩。首先從代購商品的來源來講,不少店家為提高關注度和可信度,紛紛亮出“機場代購”、“空姐代購”等名頭,但是目前,航空公司已經明令禁止機組人員從事代購,一旦代購行為被查獲,可能面臨停飛的處分。而且不少海關部門還采取定點監管與靈活監管相結合的模式,加大登機清艙檢查力度,防止空勤人員利用飛機艙位藏匿走私違規物品。那么這些代購方的貨源就令人存疑。
而從代購商品本身來看,尤其是價格不菲的奢侈品代購,真假更是難以分辨。以愛馬仕為例,想在其專柜買到頂級款式,必須先購買許多配飾,除非客戶是愛馬仕的VIP,累計消費高,才有可能直接買到現貨。代購方解釋說,愛馬仕的很多高級客戶憑借高積分將一個新款包入手后,可以轉手加價賣給下家,這個包中間可能經過層層倒手,才到代購方手中,所以他們很難拿出發票等保障正品的依據。此外,即使有了發票也不能就認定代購的商品為真貨。不少購物平臺的網店能提供專用的購物小票,筆者隨意打開一個此類網店,店內介紹說能提供路易威登、古奇、香奈兒、愛馬仕、迪奧等眾多大牌的發票,拍下商品前只需買家提供購買者姓名(可不打印)、商品的款號和需要打印的金額、幣種、日期等信息,這樣一套香港或者法國專柜的發票僅需9元。
此外,“洋奶粉”造假也不是新鮮事,在阿里巴巴上只需90至140元便可批發任何品牌的奶粉,空奶粉罐訂做只需4到5元。而網店的廠家授權證書同樣存在造假情況,私刻授權章也并非罕事,至于海外空運單、國外進口關稅單、海關質檢單等都可以通過PS獲得。不少父母代購的“洋奶粉”從水貨變成了假貨,這種奶粉不但不能保證嬰兒的營養供給,甚至可能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海外代購急需規則制約
海外代購最初起源于海外留學生,隨著國人熱捧,目前職業代購人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主力軍,但是繁榮背后也危機叢生。我國法律規定貨物進出口應當如實申報,依法納稅,而海外代購可能涉及違反海關法,甚至有走私的嫌疑。這樣海外代購所得的商品就處在一個灰色的邊緣:既然購買代購產品本身就可能不合法,那維權又從何談起呢?尤其國內消費者在代購的環節上可能拿不到發票或者拿到假發票,這都無法向相對應的銷售商主張權益,而且即使取得了發票,又有多少買家會花錢花時間去國外追償?此外,由于代購商品避開了國家檢驗檢疫的關卡,那么食品一類的商品還會存在相當大的健康風險。
所以,在國家出臺有關法律法規規范此行業之前,消費者應謹慎對待海外代購,能通過普通渠道購買的商品不要輕易選擇代購的方式。如果需要進行代購,也最好選擇有較高知名度的網絡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對于私人開建的代購網站,要認真審查其信用情況,仔細查看網店是否有營業執照、網店是否實名、賣家的電話及地址等相關信息。為防止貨物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應要求代購人提供購物憑證、發票等,并保留郵寄憑證,以備查詢。下訂單最好以文本形式進行,保留好相關證據,如與賣家的交易聊天記錄等,都能為日后發生糾紛時提供依據。此外,在選擇商品時,消費者也不要抱著貪小便宜的心理,如果代購方標出的價格遠低于商品真正價格,就很可能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