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雙腿,
她倔強地用板凳“走路”
1956年10月2日,許月華出生在湖南湘潭市岳塘區板塘鄉一個普通農家。1歲時,父親因病過世,母親帶著她和姐姐改嫁到鄰村。由于家境貧寒,她沒有上過一天學。
1968年,母親也因病離開人世。為謀生計,許月華跑到鐵路上撿散落的煤渣。一天,她因來不及閃躲,被飛馳而過的火車碾碎了雙腿,后經醫院搶救,她活了下來。醒來時,許月華望著臀部以下空空如也的身體,痛不欲生。
為了照顧她,本是一貧如洗的家庭越發捉襟見肘。看到繼父每天忙得團團轉,懂事的許月華開始做些縫縫補補、烘棉花、紡紗的活兒。1973年,大隊考慮到許月華家的實際情況,決定送她去湘潭市社會福利院生活。許月華為減輕家里的負擔,接受了這個決定。
來到福利院的那天,工作人員把她從繼父的背上接過來,大家看著這個十幾歲的殘疾少女,心里都替她今后的生活捏把汗。福利院決定給她裝假肢,可經醫生檢查,許月華屬于高位截肢,根本沒法裝上假肢。
當時,福利院的條件比較簡陋,工作極為艱苦。為報答福利院的恩情,許月華提出主動做些縫縫補補的事情。
1974年的一天,一個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棄嬰被送進了福利院。聽到“哇哇”的哭聲,許月華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讓工作人員把孩子抱給她哄。看著福利院里身體殘缺、智力障礙的孩子,她暗暗地發誓:我一定要學會走路,照顧你們。她向院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院長驚訝地說:“月華,你是不是在說夢話啊,你要是能走路,我就給你安排工作。”
許月華心亂如麻,她知道,一個不能走路的人是沒辦法照顧孩子的。為了能走路,她嘗試用拐杖挪動身體,可總是不成功。一天,當她看見一個孩子正在撐著凳子學走路時,頓時萌生了一個念頭:或許用兩張凳子當腿,她就能走路了。
晚上,許月華不敢在水泥地上練習“走路”,生怕摔倒的聲音把孩子們吵醒。她拿著兩張小板凳,慢慢地爬到院子里的泥土上,地面凹凸不平,她剛挪動板凳,就重重地摔了下來。她又爬上板凳,把另一張板凳往前移動,然后用力地把身子挪到前移的板凳上,可還沒找到平衡感的她又重重地摔了下來。每天晚上,她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練習,不斷地摔倒又再爬起來。許月華完全沒有左腿,右腿僅殘留一寸左右,她每移動一步,都要把右腿置于板凳上,這導致她在向左邁進時,身體要大幅度地甩動。一番折騰下來,她的手臂酸痛發麻,舉不起筷子,就連手也磨出了血泡。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她基本上可以靠凳子走路了。
缺腿不缺愛,
半截人母親細心照料孤兒
學會了“走路”,許月華興奮不已,她“走”到院長面前說:“院長,我能走路了,你就讓我為福利院做點事兒吧。”院長摸著她的手心疼不已,最后點頭答應了她的要求。從此以后,本來是福利院供養對象的許月華變成了一名不拿工資的編外保育員。
院里有個患先天性唇腭裂的女嬰名叫方勝利,她的口腔與鼻孔相通,吃飯、喝水極為困難,稍有不慎就會被嗆到。許月華把食物弄成流質,倒入奶瓶一點點地喂她。勝利遇到風寒感冒很容易引發氣管炎,還會危及到生命,許月華一直小心翼翼地照顧她。后來,院里想盡辦法讓勝利做了唇腭裂修補手術,唇腭裂慢慢愈合,勝利變成了漂亮的孩子。
有了照顧勝利的經驗后,許月華開始照顧更多的孩子。每天,她撐著小板凳“奔走”于福利院的各個房間,為孩子們的衣食住行操勞,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給孩子們喂飯,陪孩子們睡覺……孩子們很喜歡她,都叫她“許媽媽”。
1987年11月,許月華結婚了,愛人名叫賴子元,是福利院的一名臨時工。賴子元父母早逝,1987年初他來到福利院工作。賴子元老實本分,許月華聰明能干,他倆常常互幫互助,其他工作人員便開玩笑地說:“你們倆很般配,不如結婚算了。”不久,經院領導介紹,許月華與賴子元喜結連理。
新婚那晚,當鬧洞房的人都離開后,許月華與賴子元呆在簡陋的新房里默默對視。孤兒丹丹突然醒來,哭喊著要找許媽媽。最后,夫妻倆把丹丹抱來一起睡。丹丹睡得很甜,許月華幸福的臉上卻掛著一絲憂慮:丈夫以后會不會離開福利院?為此她向丈夫提了個要求:“我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福利院,你也要跟我一樣。”憨厚的賴子元答應了。
結婚一年后,許月華懷孕了,肚子越來越大,“走路”變得越來越吃力。賴子元讓她不要再為福利院的事情操心,可她依然每天撐著兩張小板凳,挺著大肚子,沒日沒夜地照顧孩子們。賴子元看著心疼,便用命令的口吻說:“許月華,你現在的任務就是保胎,如果再一意孤行的話,我們就離婚。”丈夫大發脾氣,許月華有些吃驚,但她還是回了句:“離就離。”
就這樣,夫妻倆陷入了冷戰,好幾天互不搭理對方。賴子元沒辦法,只好請院領導出面。許月華對領導說:“幼兒園人手不夠,孩子又習慣了跟我。再說,多活動對以后分娩也是有幫助的。請領導們放心,我會把握分寸的。”賴子元了解妻子的個性,也覺得妻子的話在理,于是就不再提要她放棄帶孩子的事情了。許月華也意識到自己之前說話有些草率,便對賴子元說:“那天我不該跟你說氣話。”賴子元也說:“是我不對,我不該對你發脾氣。”賴子元一把抱住許月華,兩人緊緊相擁,相視而笑。夫妻間的小矛盾在相互理解中輕輕地化解了,他們變得更加恩愛。
后來他們的孩子來到人世,賴子元每天圍著母子倆忙得不亦樂乎。享受著丈夫的精心照顧,看著丈夫抱著胖嘟嘟的兒子,許月華心里甜滋滋的。生下孩子僅過了29天,許月華又出現在了工作崗位上。白天她把奶水留給福利院里的小孤兒,晚上她才回家喂自己的兒子。
兒子長大了,能跑能跳,她就帶兒子去福利院,讓兒子自己玩耍。兒子玩累了喊“媽媽抱”,許月華裝做沒聽見,繼續忙著照顧其他孩子。兒子哭著說“媽媽不要我了”,她就對兒子說:“弟弟妹妹們沒有媽媽,缺少關愛,所以媽媽要當他們的媽媽。”
兒子似乎聽懂了她的話,不哭了。許月華抱起兒子親了一下,這時其他孩子都跑過來,嚷著也要她親一個,許月華開心地在每個孩子的臉上都親了一下,孩子們也高興地親了她。
“板凳媽媽”的愛,
撐起了138個“兒女”的天空
福利院收養的孤兒不斷增加,許月華撫育的“兒女”也就越來越多。每天一早醒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們是否換了尿布。冬天,她把稻草稈綁在凳腿上,“走到”河邊去給孩子們洗衣服床單。她在厚厚的冰上敲出一個窟窿,然后在這樣的冰天雪地里一洗就是兩個小時。
除此之外,她還包攬了磨米粉的工作。晚上將一盆大米放在木桶中搗碎,熬好,第二天喂孩子。除了細心地護理孩子,她還在附近的棉紗廠攬到了給手套絞邊的活兒。每絞10雙手套,她就能賺到1角7分錢。她把賺到的錢都攢起來,連同自己每個月的補貼一起全用來買毛線,為福利院的孩子們織了上千件毛衣毛褲。福利院離醫院較遠,孩子看病不便,許月華就四處學習病癥療法,抽屜里塞滿了各種藥物,有止瀉的、退燒的、止痛的。日子久了,她就成了福利院的治病“專家”。
7歲的方靜患有小兒麻痹癥,頭上還長了個大膿包,流血流膿,打針吃藥也不見好轉。許月華在一位老中醫的指點下,每天為方靜清洗傷口,再把草藥搗碎,敷在方靜的傷口上。1個多月以后,方靜的膿包消失了。
棄嬰社湘秋患有先天性腸炎,被送到醫院時一直拉肚子。許月華每天精心地照顧著。可20多天過去了,孩子的病情仍然無法控制,醫院多次下了病危通知。許月華撐著板凳來到醫院院長面前,哭著說:“孩子是孤兒,請醫院想想辦法,一定要救活孩子啊。”醫生、護士感動得落淚,當即組成救治小組全力搶救。107天后,社湘秋痊愈了,可許月華卻病倒了。
許月華把福利院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孩子生病住院,她顯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復了,她會比誰都高興。醫護人員打趣地說:“月華姐臉上掛著一張孩子病情變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臉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樣了。”
時間一晃,幾十年過去了,許月華用壞了四十多張小板凳,這些板凳在福利院里敲響了愛的音符。38年間,經“板凳媽媽”照顧過的“兒女”多達138個,其中不少孩子被領養、考上大學或結婚生子。
辛勤付出必有回報。2011年1月,許月華被人民網評為2010年全國十大責任公民,并榮獲央視2010年度全國“三農”人物奉獻獎。2011年9月20日晚,“德耀中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頒獎表彰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廳隆重舉行,許月華光榮入選“助人為樂”全國道德模范。更讓許月華欣慰的是,如今她22歲的兒子光榮入伍,成為一名解放戰士。
許月華以頑強的意志使自己重新站起來,以博大的愛心為孤殘嬰幼兒帶來了溫馨與歡樂。
張彥摘自《女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