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歐債危機影響下的中歐貿易形勢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統計,見圖1: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總體上未呈現明顯的下降態勢,中歐貿易差額朝著平衡方向發展。這并不代表歐債危機沒有影響中歐貿易的發展。這些數字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相關人士稱:雖然2011年中國對歐盟的貿易數字還不錯,但是從集裝箱的出貨數量上看,卻看不到同步增長的勢頭,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無獨有偶,還有人士稱:貿易額數字的增加很有可能是中國出口退稅機制導致的高報出口價格所致。統計口徑不同,統計結果迥異。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必須結合現實,綜合辯證地對待這些數據。實情是“歐債危機一定程度上引起中歐貿易形勢的劣變”。
二、中歐貿易形勢劣變的影響因素
(一)政策調整
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我國在歐盟地區的前六大出口市場,對六國的出口總額占我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的73.5%。目前六國均計劃或已宣布采取財政緊縮措施。歐盟其他國家也紛紛裁剪財政支出、降低國民福利、增加稅收。緊縮財政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費信心指數,導致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進而引起中對歐的出口貿易量和貿易額的大量減少,直接表現在:中國出口企業接到來自歐盟市場的訂單減少,航至歐洲方向的船公司出航量減少。
(二)信用危機
歐債危機不僅僅涉及“歐豬五國”,更是影響了歐元區的整個銀行體系。為了緩解歐債危機,法國、德國最終達成協議,大量持有“歐豬五國”的國債,一旦發生債務違約,將會產生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在這種銀根緊縮、債務負擔巨大、違約風險隱存的情況下,歐元區的信用體系趨于弱化,導致其貿易融資能力下降,使得歐元區對外進口需求“被下降”。中國作為歐元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備受傷害,尤其是中國中小型出口企業,正面臨極大的破產威脅。
(三)貿易保護主義
歐債危機表現之一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了保護本土企業的發展,歐元區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再次抬頭。比如,對中國的產品展開大量的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以此阻擋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保證其在歐洲市場的壟斷優勢地位。“中國面臨的貿易糾紛案較過去在增加,歐盟針對中國的‘雙反’案比對其他國家更多?!鄙虅詹繃H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這是中國成為貿易大國后很難避免的問題。歐盟曾十天之內發起三起對華的貿易調查。貿易壁壘層層阻礙,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迅即下降。中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狠狠地被逼入冷冬。
(四)匯率波動
歐債危機,作為一種直接性的金融危機,通過匯率這一傳導機制,對國際貿易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歐債危機以來,歐元由硬通貨變得疲軟起來,匯率波動頻繁,總體呈現出歐元貶值、人民幣相對升值的趨勢,這就迫使中國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的價格上升,抬高了中國出口到歐盟市場的商品價格,降低了其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出口量和交易額倍受影響。同時匯率波動還吃掉了中國出口企業本就不多的出口利潤。所以不可小視匯率波動的影響。
三、未來中歐貿易局勢
正如IMF前總裁卡恩所說,“歐債危機要結束還需很長時間”。在歐債危機逐步演化直至結束的這段時期中,中歐貿易會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呢?本文作者做出假設:假設一,歐元區成員國的赤字依舊得不到根本性的轉變;假設二,歐元區成員國的赤字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第一種假設下的預測。首先,歐元區成員國因背負沉重的債務壓力,會繼續施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壓低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其次,債務危機引發的信用危機,使歐元區成員國的貿易融資壓力加大;再次,為了保護本土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發起“雙反調查”,提高貿易壁壘;最后,歐元持續走軟,人民幣被迫升值,抬高生產成本,降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壓縮利潤空間。
第二種假設下的預測。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歐元區成員國逐步擺脫債務危機,赤字實現根本性的扭轉,經濟呈現出恢復性發展的趨勢。危機結束,對當事國和中歐貿易發展是個利好。首先,歐元區成員國的財政政策趨于穩健或者寬松,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得到提升;其次,信用體系再次得到保證,貿易融資能力恢復,為中歐貿易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再次,失業率下降,按原則出牌,利用國際分工,進口歐元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中歐貿易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最后,歐元趨于穩定,逐步走硬,人民幣升值壓力漸小,有利于恢復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利潤空間。
四、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歐債危機下劣變的中歐貿易形勢
一方面,正式渠道與非正式渠道協調應對來自歐方的貿易摩擦。面臨對華貿易救濟調查,我國在充分利用WTO規則進行回應的同時還應重視建設非正式渠道,即通過院外游說的方式影響進口國政府的政策。面對再次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利用制度保障貿易的順利開展。非正式渠道也是不容忽視的。西方流行的游說,是正式渠道的最佳補充。正式渠道與非正式渠道雙管齊下,組合出擊,效果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轉危為機。為了跳過目的國的貿易壁壘,我們要實施“走出去”戰略,采用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歐元區建立跨國公司,利用投資國相對寬松的投資政策、相對較低的勞動成本、較為規范的法治氛圍,促進投資國的就業,同時賺取相應的利潤。這樣既能減少貿易摩擦,又能滿足中歐貿易合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鑫.卡恩:歐債危機要結束還需很長時間[N].成都日報,2011-12-20(4).
[2]孫韶華.貿易摩擦現新局 四大趨勢成焦點[N].經濟參考報,2011-12-09(A22).
作者簡介:齊亞會(1990-),女,漢族,本科,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人,就讀于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