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與稅收相關政策方面,“十二五”規劃具體指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門、稅務部門要積極制定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價格與投資政策等。要積極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雙邊貿易政策,促進雙邊貿易談判的順利展開,要加強環境與國際國內貿易的協調,積極維護我國的環保權益。在關稅的制定與實施方面,要重新調整某些環境污染程度高、環境破壞風險大的產品的進出口關稅政策。不僅要全面加強對進口貿易的監管,堅決遏制不符合環保相關準則的產品或者技術設備的進口,為推動國內環保綠色貿易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也要為保護世界環境做貢獻,積極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量的產品出口。因此,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階段,環境保護必須以政府部門的引導為主,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明確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環保責任,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對環境問題的公開輿論與監督,加強各監管部門之間的配合。
總之,通過財稅等手段加強環境保護,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生態文明、關注代際之間公平與效率的根本措施。因此,我國必須從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充分認識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建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和進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期研究環境稅制的理論意義
我國現在處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新的經濟發展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對環境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期提出構建我國環境稅制這一設想,不僅有利于市場經濟中對作為納稅人的經濟主體的經營利益進行調節,通過成本補償原則,矯正其負的外部性行為,從而實現社會總福利的增加;而且可以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籌集建設資金,促進資源與能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通過稅收政策的調節,政府可以鼓勵市場中的經濟主體從事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和能源節約的相關經濟活動,并鼓勵企業開發利用新的技術和先進的工具,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的局面,從源頭控制以及事后治理這兩個面達到保護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目的。
環境稅制度的建設是國際社會的責任。從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作為福利科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的發源地,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探討和研究如何使用稅收政策來減少由于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資源和環境的損害,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實踐。如何盡快建立我國目前環境條件下的政策并付諸于實踐,以改善環境在中國的現狀,以實現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利用,環境稅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選擇和重要的途徑。
未來的環境稅,首先應鼓勵企業改變產業結構,鼓勵生產過程不斷創新,向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盡快設計出一套新的地方官員績效評價的新模型。必須改變“唯GDP增長”的政績觀。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只會讓地方政府繼續陷入“污染越重,保護越多”的怪圈。第三,環境稅的理論不僅適用于工業,采礦業和制造業企業,也適用于大多數的畜牧業和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要不斷開展環境稅的征收試點城市實驗,同時不能忽略環境稅的社會功能。要探索盡快將擴大到其他領域的社會環境稅,同樣的原則應該是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同時,動員廣大納稅人和熱情的意識。
二、環境稅對企業活動的效應分析
環境稅收指的是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環境目標、籌措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加強經濟行為人的環境保護意識而征收的一系列稅種,以及采取的各種稅收相關措施。一般來講,稅收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財政支出,而環境稅的主要發揮對經濟活動進行指導、調節、規范和約束的功能。其產生的主要效應如下:
(一)環境稅的分配效應
一般來說,我們期望能夠通過稅收手段對企業的行為產生影響,從而鼓勵或者限制企業的經濟活動。但環境稅對于分配的影響有其獨到之處。按照通常的稅收理論,在初始分配的環節上,稅收負擔一般會落到企業廠商的身上,但最終稅負承擔著可能是國家、企業廠商,也能是眾多的消費者。企業的性質、產品的需求彈性、產品的供給彈性等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稅負最后的轉嫁,最初有廠商負擔的稅負最終會有一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或者國家。
在研究環境稅產生的分配效應時,重點應該關注的是額外稅收負擔的問題。環境稅的征收對不同群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并非能導致公平的結果,就家庭而言,對貧困家庭的影響相對于富裕家庭來說可能會更大一些。如果環境稅的課稅涉及到生活必需品的話,而且這種生活必需品的替代物非常少,那么貧困家庭所受的影響就更為嚴重。這樣一來,在設計環境稅制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到環境稅收對于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影響,不應選擇適用范圍較廣是商品作為征稅對象,或者可以用對高收入群體所征收的一部分環境稅收入用于對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以解決環境稅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矛盾。
(二)環境稅的替代效應
在討論過環境稅收的分配效應之后,我們再看看一下該稅種所產生的替代效應。替代效應是分配效應產生的結果,而分配效應是替代效應的前提。環境稅的替代效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資源替代效應,指環境稅會影響到企業生產者在資源方面的投入。第二,生產替代效應,這主要指企業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會受到環境稅收的影響。第三,消費替代效應,指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會受到環境稅收的影響。
(三)環境稅制具有引導生產的節能化作用
環境稅的主要征收標準之一就是環境保護費用,它主要作用于環境的污染破壞程度的企業。如此一來,那些由于高污染、低效益的經濟主體所產生的行為或產品就會被抑制住,最后使得他們退出市場。如果采取實施環境稅收的措施,能避免那些小型自然資源開采企業由于收入低效益低而無力承擔環境稅收導致被迫停產的結果,這可以使得我們國家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化的開發,并且還能夠實現資源節約和增效的最大化,在安全方面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時,對于企業的良好節能環保行為,也通過稅收減免來促進其發展,對于我國的資源利用及開發起到了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四)環境稅制促使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環境稅收主要用途意在遏制環境污染的趨勢。稅收得來的資金可以反而投入與環境保護項目。從而保護那些由于污染破壞而引起的自然資源流失。然而,我國在將人口、資金、技術等方面完全孤立起來,這并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因此,企業排污權的市場化是通過征收環境稅來實現的。除了征收環境保護稅,還要對于具有排污權的企業征收一定量的污染治理費。為了控制其治理成本,那些具有排污權和治理能力的企業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方案來提高其環保技術,升級環保設施,主動減少排污甚至消除污染。這樣一來就可以控制企業的排污權的需求,會出現排污權轉讓的現象。而生產效益好的企業必定對于排污量需求量大,他們會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排污權來實現自己的生產可持續性。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問題。當環境的治理成本少于排污收稅的成本時,還會有企業選擇排污嗎?所以企業會選擇治理環境,從而達到最大化的保護環境資源,提高企業對于資源的利用率,資源無端浪費現象大大減少。進行可持續發展正式需要通過排污權市場體系化,提高企業環保意識,降低排污量來體現的。
綜上所述,推行環境稅收制度可以促進節能產業發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稅收制度的推行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總量,并使生態環境實現自我修復,從另一方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環境稅收制度的推行還可以使社會對于環境問題予以重視,從而使環境保護成為每個人的責任,引導人們的行為模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武普照,王倩.排污權交易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2.
[2] 司言武,丁綺彤:國課征噪音稅研究——以航空業為例[J].經濟論壇,2008-09.
[3] 張青.基于主體功能區視角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J].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05.
[4] 劉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災害防御的排污權交易探討[J].寒區水資源研究, 2008-07.
[5] 張學剛,李穎.排污權交易的經濟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
[6] 丁蕓.我國環境稅制改革設想[J].稅務研究,2010-01.
[7] 王小軍.排污權交易制度悖論[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10.
[8] 饒立新,夏中雷,李建新.論效率與公平不同層次的矛盾:兼論稅收在其中的作用[J].財政研究,2006-01.
[9] 司言武.環境稅理論創新:基于庇古稅率水平的分析[J].人文雜志,2007-07.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