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一)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傳統社會關于商人的社會責任觀構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淵源。資本主義的到來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當時企業社會責任觀是消極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貝利(A.A.Berle)與哈佛大學教授多德(M.Dodd)圍繞“企業的管理者是誰的受托人”展開了一場關于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的爭論使社會責任作為學術問題真正登上歷史舞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貝利-曼恩”的論戰將其推向了高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利益相關者理論又為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理論研究的基礎以及提供了研究的角度方向。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定義
理論界中影響比較大的是:社會四責任說(Brummer)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四種,即是企業經濟責任、企業法律責任、企業道德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四者相互并列。企業社會責任綜合說(Arichie B.Carroll)與前者不同,即特定的社會對企業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是社會寄希望于企業履行之義務。
兩者所定義的都是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本文更贊同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基于一定的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的企業倫理與慈善責任(劉長喜,2005),該定義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兩者劃分為他律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將后兩者劃分為自律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
二、社會責任會計概念框架
(一)社會責任會計的涵義
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是由美國會計學家David F.Linowes首先提出的,他提出社會責任會計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業行為等社會公共部門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果的會計分支。黎精明(2004)則這樣定義社會責任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社會公眾等相關利益者團體和個人決策提供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信息系統。”比較兩者,可以看出,兩者都是衡量社會效果,但前者的主體是政府及企業等社會公共部門,后者的主體則是企業。
(二)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
社會責任會計目標同會計目標一樣,包括: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更多的中國學者將社會責任會計目標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基本目標為提高社會效益,具體目標是向利益相關者提供社會責任信息。
(三)社會責任會計的假設
王雪芳(2004)比較全面的分析了社會責任會計的四個會計假設:(1)社會責任會計的主體根據特定的個人、集體或組織的經濟權益來確定,這使得會計的處理范圍得到擴大;(2)社會責任會計的記錄、核算和信息披露以持續經營為前提;(3)社會責任會計也需要進行分期,社會責任支出的受益期很難確定,因此,這個問題上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4)在計量上,采用多樣化的計量形式,包括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
(四)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一般原則
社會責任會計的原則為8+3,即會計8項基本原則、社會性、政策性、充分揭示性。
其他的部分學者認為還應該包括:強制和自由相結合的原則;誰投資誰受益,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原則;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及時反饋原則等。
(五)社會責任會計的會計要素
社會責任會計的會計要素是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對象的具體化。王雪芳(2004)則對傳統會計六大要素進行了演化和創新,認為社會責任會計要素包括四項內容:(1)社會交易:一個企業對社會環境資源的應用和提供程度。(2)社會資產:未來能給社會提供利益的經濟資源。(3)社會負債:在可以確定的日期要用現金、勞務或其他資產予以償付的那些對企業提出的要求權。(4)社會損益: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的總稱。
(六)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
宋獻中(1992)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包括:(1)調查分析法,(2)替代品評價法,(3)歷史成本法,(4)復原或避免成本法(6)影子價格法。
陽秋林(2005)則分別針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收益四個社會責任會計主要的核算內容提出了相應的計量方法。但我國的社會責任會計的確認和計量仍然處于一個不完善的階段,就是因為每個方法都有它的缺陷所以大家才會不斷的提出新的方法。
(七)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披露
隨著我國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們也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討論研究。
由于社會責任披露內容不規范,企業只披露其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是當前中國存在的普遍問題,哪些內容是企業應當披露的呢?孫紅梅(2011)就此問題選擇典型企業為樣本并結合國內和國外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實際情況進行歸納,認為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應當披露:(1)企業經營成果和分配情況。(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信息。(3)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情況。(4)產品或服務的性能與安全方面的信息。(5)企業對社會福利貢獻方面的信息。企業社會責任所涉及的內容是廣泛的,隨著科技進步,對以上問題的答案是隨時間而不斷變化的。
通過對前面的文獻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當前我國實施社會責任會計所存在的問題:(1)社會責任會計缺乏相應的會計準則,學者們的探討還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2)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正處于探索階段,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內容、方式都由企業自行決定,且以自愿原則進行披露。(3)實施成本高,由于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范圍廣,核算復雜且難度大,需要企業做大量的數據調查和分析。(4)社會責任報告所反映的信息失真,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許多企業在披露時常常“趨利避害”。
參考文獻
[1]王雪芳,殷筱琴.我國社會責任會計體系的理論框架研究[J].財會通訊,2004.
[2]孫紅梅,蔣娜,岑磊.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J].會計之友,2011.
作者簡介:延梅梅(1988-),女,漢族,山西省晉城市,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