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金融機構票據業務迅速發展,市場流通的票據增多,票據貼現已經成為企業舉足輕重的融資通道,也是銀行盈利增長點。隨著票據業務迅猛發展,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以偽造、變造、克隆票據方式詐騙銀行資金,使銀行遭受重大損失,為此防范和化解票據風險刻不容緩。
票據貼現業務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詐騙手法主要有偽造變造票據、內外勾結實施詐騙等,致使票據各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了損害,嚴重扭曲了票據的功能,影響了票據業務的規范開展。
一、票據業務主要風險
(一)票據偽造變造風險
隨著犯罪分子制假水平的不斷提高,銀行對“克隆”票識別難度不斷加大,而且通過“克隆”票詐騙的金額巨大,票據偽造變造風險已成為票據業務面臨的首要風險。
(二)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
部分企業虛構貿易背景,申請簽發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通過承兌、貼現套取銀行信貸資金,滾動開票,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將給銀行帶來巨大損失。
(三)公示催告風險
企業在銀行申請貼現后惡意申請公示催告,銀行如未獲悉公示催告信息,在規定時限內申報票據權利,將造成資金損失。
(四)已貼現票據的交接和保管風險
經辦人員未按規定交接和保管票據、發出委托收款,使犯罪份子有可乘之機。
二、票據業務風險成因
(1)風險認識不到位。重發展、輕防范,一些經辦行片面強調業務快速發展,忽視風險。
(2)內控不嚴。有章不徇、違規操作,制度形同虛設,經辦機構在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等方面流于形式。
(3)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一是不具備真假票據鑒別能力;二是從業人員思想、道德素質不過硬。
三、票據業務風險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票據業務內控機制
(1)細化貼現業務崗位責任制。一是對貼現業務流程中各崗位人員職責進行細化,明確各崗位每項職責的具體內容,統一審查要求、標準、方法;二是明確貼現業務不相容崗位、不相容職責;三是明確各崗位人員在流程中所承擔責任的大小。
(2)建立貼現業務日常檢查制度。貼現經營機構內部以崗位責任制為基礎,實行后一環節對前一環節審查的事項進行核查,機構負責人不定期抽查,對違規行為追究經辦人員責任。
(3)加大對專業人員的培養。票據真實性審查主要依靠票據審查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責任心,票據審查人員技能的提高有賴于培訓和日常的積累,要加強票據審查人員的培養,確保票據審查人員的相對穩定性。
(二)嚴格防范關鍵環節風險
實行不相容崗位分離,信貸審查崗、票據審查崗和審批崗之間互相不得兼崗。
(1)票據偽造變造風險。驗票環節:票據審查人員必須經培訓考核通過后方能上崗,票據審查實行雙人審查,票據初審崗、票據復審崗要全面掌握票據防偽暗記,對擬貼現票據進行嚴格審查,并配備必要的票據鑒別儀器。查詢環節:貼現前必須向承兌行查詢,查詢全部通過人行大額支付系統,實地查詢僅作為補充方式,且必須客戶經理和審票人員雙人查詢;對影響票據到期解付的事項應向承兌行發出查詢,得到承兌行確認回復后辦理。
(2)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實行雙人審查,相關材料復印件必須與原件核對無誤。貼現申請人及其直接前手與合同中的供需雙方和發票購銷雙方名稱相符;匯票的金額與合同及發票金額之間存在邏輯合理性,匯票金額不能大于合同金額和發票金額;匯票的簽發日期、貼現日期與合同簽訂日期及發票開票日期之間存在邏輯合理性。合同:對新客戶進行貼前調查,分析客戶辦理票據業務的真實需求,與業務總量對應的交易總量要與企業基本需求一致,所簽購銷合同符合其經營規律;增值稅發票:嚴格審查增值稅發票的真實性,發票的商品名稱、數量、單價與合同匹配,增值稅發票全部通過稅務網站進行核查,也可采取電話、傳真、實地調查交易對手等方式進行核實,必要時到當地稅務部門核實相關發票信息,防止客戶利用偽造、變造發票、先貼后廢、舊票新用、一票多用、虛假合同等方式辦理票據業務。
(3)公示催告風險。票據審查人員要通過人民法院報搜集公示催告信息,將是否公示催告列入票據查詢的內容之一,貼現后通過人行大額支付系統向承兌行發出已貼現通知,保留已貼現匯票完整背書復印件,在票據遺失或被公示催告后及時按規定申報權利。
(4)已貼現票據的交接、保管、托收風險。一是交接和保管風險。建立客戶經理、審查人員、保管人員的交接登記制度。已貼現票據必須背書至貼現經營機構后,寄金庫或入保險柜保管,實行雙人負責。保險柜安放地點須配備守衛人員、電子監控或其他安保措施。票據保管人員負責已貼現匯票的登記、入庫保管工作,并定期查庫、核對,保證賬實相符。二是委托收款風險。委托收款人員匡算郵程,按《支付結算辦法》有關規定辦理委托收款手續。異地匯票必須通過特快專遞方式辦理委托收款,委托收款人員通過郵局網站跟蹤郵遞環節、及時與承兌行聯系確認是否按時付款,退回票據的郵件要嚴格交接,以免遺失。
參考文獻
[1]周銀林.票據貼現業務的風險防控要點探析[J].票據研究,2011(04).
[2]中國建設銀行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操作規程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