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羅姆尼在競選總統(tǒng),馬特·斯通和特雷·帕克的音樂劇《摩門之書》(“The Book of Mormon”)也在美國大紅大紫,因此某些關(guān)于摩門教的下流玩笑開始變得流行。對此,摩門教會正全力反擊。一組以“普通人做普通事”為主題的廣告登上了美國各大宣傳板,上面寫著時下流行的“我是個摩門教徒”(“I’m a Mormon”)這句話。廣告中有一位摩挲胡須的白人、一位捋著髭須的黑人和一名騰空的滑板少年。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認為摩門教徒和普通人有很大區(qū)別。他們從不酗酒,有一個大家庭,維持穩(wěn)定的婚姻,總是在儲藏室存著足夠吃喝三個月的糧食,以備“末世大決戰(zhàn)”(Armageddon)的到來。這些人的頭發(fā)和胡須都被仔細修剪過并且穿戴整潔(在上面提及的廣告里,他們的形象都是非常典型的摩門教徒)。此外,摩門教徒有著極大的經(jīng)商熱情。
雖然摩門教徒在美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然而他們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中卻有著突出的建樹。羅姆尼創(chuàng)建了私有股權(quán)公司貝恩投資;羅姆尼在共和黨中競爭對手的父親瓊·亨斯曼組建了亨斯曼公司——一家擁有110億美元資產(chǎn)的化工巨頭;大衛(wèi)·尼爾曼創(chuàng)建了兩家提供廉價折扣機票的航空公司:美國捷藍航空和巴西蔚藍航空;拉爾夫·阿特金則創(chuàng)建了第三家類似的公司,即天西航空;埃里克·法瑞爾是瑞士信貸投資銀行的行長;哈里斯·西蒙斯掌管著一家名為錫安銀行集團的美國銀行;艾倫·歐·布萊恩特負責美國再保險公司(RGA)在日本的分部;J·W·馬里奧特則繼承了其父創(chuàng)立的萬豪高級連鎖酒店。如果馬克斯·韋伯活在今天,他很可能會就“摩門教徒的職業(yè)道德”徹底做一個概括總結(jié)。
摩門教徒為自己打下了牢固的親商基礎(chǔ)。美國楊伯翰大學里馬里奧特學院是全美最優(yōu)秀的商學院之一,該學院向摩門教徒收取的學費是每年一萬美元,這個數(shù)字僅為一流大學正常費用的五分之一。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摩門教徒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有人戲稱該學院被“三M”控制著,他們是摩門教徒、麥肯錫公司和美國軍方。來自哈佛大學的克萊頓·克里斯滕森是世界頂級的營銷學大師之一;《高效人士的七大習慣》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也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自我激勵大師;他們也都是摩門教徒。
有著這樣的基礎(chǔ)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大批年輕的摩門教徒涌入商界。普洛佛,即楊伯翰大學所在地,是科技公司的聚集地,這里有網(wǎng)威公司和上百家平面設(shè)計公司。大型的投資銀行已經(jīng)將馬里奧特商學院同哈佛商學院和沃頓商學院一道作為自己最主要的人才獵場。高盛集團在摩門教徒聚居的鹽湖城創(chuàng)建了自己最大的辦事處。杰爾米·安德魯斯是一名年輕有為的企業(yè)家,他最近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著名的耳機生產(chǎn)商斯酷卡迪公司。在摩門教徒聚居的猶他州,家庭平均年收入要遠高于美國家庭的平均年收入。
是什么造就了摩門教徒異乎尋常的商業(yè)成功?清醒的生活方式是原因之一:酒精會麻痹判斷力并導致交易失敗。19世紀時摩門教徒遭受的宗教迫害對他們發(fā)展出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1844年,摩門教的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史密斯慘遭敵對教派殺害后,剩下的摩門教徒不得不逃亡到美國貧瘠的西部地區(qū)。當代摩門教徒與其他辛勤而成功的少數(shù)群體有很多相同點,比如印度的拜火教徒(他們在印度公司里通常身居要職)、華僑團體和猶太人。
摩門教徒成功的部分原因還可能來源于他們的信仰。作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唯一成功全球化的新生教派,摩門教要比其他古老的宗教教派更親商。摩門教徒非常崇敬教會。他們堅信上帝從混沌中創(chuàng)造了世界,而非從“無”中創(chuàng)造了世界。他們也相信,只要像蜜蜂一樣辛勤工作,無論男女都可以在抵達“神性”的道路上取得“永恒的進步”。摩門教會可能是世界上組織度最高也最有效率的教會。教會最上層的宗座和12名長老恰似大型跨國公司的董事會。在他們的管理下,身處世俗的教徒為教會的運行提供志愿服務(wù)。摩門教徒在3歲的時候就開始為教會服務(wù),12歲時成為教會里的“助祭”,并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更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虔誠的摩門教徒會將自己稅前收入的10%捐獻給教會。無人知曉摩門教會到底有多少資產(chǎn),根據(jù)非官方的預計來看,最少有幾十億美元。
年輕的傳教士
對于年輕的摩門教徒來說,傳教就是最有挑戰(zhàn)性的考驗。在摩門教中,男子年滿19歲后需完成兩年的傳教士工作;女子年滿21歲后需完成一年半的傳教士工作。他們通常不能自由選擇去何處傳教,并且需要學習一門外語。此外,擔任傳教士的工作時,他們基本上不能與家人聯(lián)系(每年可以與家人通話兩次),他們會與另外一個年齡相仿的教徒成為“同伴”,以便在艱苦的傳教過程中相互扶持。這些年輕的傳教士每天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6天,這些時間都被用來傳教和勸說外教人改宗,這是一段很少有同齡人能夠體驗的生活經(jīng)歷,除了猶太人。猶太人年輕時都要在軍隊中服役幾年,而猶太人也是一個盛產(chǎn)成功企業(yè)家的群體。
傳教工作使得年輕的摩門教徒流利地掌握了一門或好幾門外語,這在美國并不常見,這也為摩門教徒未來的職業(yè)生涯提供了巨大的優(yōu)勢。比如尼爾曼,他出生在巴西,后移居美國,到特定年齡以后作為摩門教傳教士回到了巴西。后來,他憑借對巴西文化的感知和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語,輕輕松松的就將在美國學習到的經(jīng)營航空公司的經(jīng)驗應用到了巴西市場。
傳教工作還賦予了年輕的摩門教徒在困境中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要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推銷幾乎毫無市場的摩門教意識形態(tài):基督在復活后來過美國,伊甸園很可能就位于密蘇里州,飲酒是一種罪。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后,推銷機票和保單這種對別人來說十分困難的工作在摩門教徒眼里就都成了不費吹灰之力的小事。
摩門教
是后期圣徒運動中數(shù)個信仰宗派的廣義統(tǒng)稱。摩門教的全稱是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簡稱后期圣徒(LDS)。摩門教徒相信小約瑟夫·史密斯翻譯的《摩門經(jīng)》。歷史上的摩門教因為在意識形態(tài)上與基督教會存在巨大差異而受到了打壓和迫害,在約瑟夫·史密斯被殺身亡后,摩門教徒接受了楊百翰作為新的教長和先知,他帶領(lǐng)信眾西移到了現(xiàn)今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
2011年,美國國家教會協(xié)會組織認定摩門教為全美第四大教會,摩門教在全球擁有超過1400萬的教徒,其中美國本土成員人數(shù)600多萬人,約占總數(shù)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