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試圖為歐洲一體化尋找依據的時候,他們總是喜歡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他們強調一體化可以將戰爭的幽靈驅逐出這個古老的大洲。而一體化事實上也給歐洲帶來了數百年以來最持久的和平與繁榮。這一觀點雖然正確,卻是不完整的。相比于1945年,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去為一個“更緊密的”歐洲而奮斗,而且這些理由都是向前看的。
65年前,全球GDP的分布狀況使得歐洲只有一個實現單一市場的效仿對象:美國。如今,歐洲正面對著一個全新的全球經濟,一個被全球化和亞洲、拉美新興國家所重新塑造的經濟格局。
那是一個經濟規模和創新網絡的作用比以往更為重大的世界。到2016年——也就是不久之后——我們預計。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歐元區GDP將低于中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經濟規模將兩倍于歐元區。更長遠地看,七大工業國集團的GDP總和將在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飛速發展下相形見絀。
因此,歐洲必須應對一個被這些新興經濟體所深刻改變了的新地緣政治狀況。在這個新的全球排位下,歐洲一體化: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都是繼續實現繁榮和影響力的核心要素。
就像社會中的人一樣,歐元區成員既各自獨立也互相依存。他們也可以以正面或者負面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而優秀的治理則需要各成員國和歐盟機構各自承擔起責任。
首先,每個歐元區成員國都要打理好自己的地盤。這不但意味著各國政府必須制定負責任的經濟政策,還需要歐洲委員會和其他成員國對這些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還有對經濟各方面造成影響的各項措施——實施嚴密的多方監察。
在一個社會里,執法部門可以迫使一位公民服從法律。在歐元區,一個基于監察和制裁的框架是否能執行(至少到最近的某些決策為止)卻取決于那些違規國家的意愿。
但如果一個成員國無法履行其承諾,該怎么辦?對于那些無法從市場融資的國家,在某些滿足硬性條件下提供援助的做法是合理的。這些國家應當得到一個自我修正和重新實現穩定的機會。
但這個方式也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局限性。因此針對那些一直未能達到其政策目標的國家將設計第二階段計劃。在這個階段,歐元區當局將扮演一個更為深入也更為權威的角色去制定那些國家的預算政策。
這將使我們脫離現在這個將所有決定權都放在目標國手中的框架。事實上,歐盟當局不僅有可能,甚至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強制做出直接決策。
因為,實施這一構想也意味著接受一個新的主權概念。但這些改變最終也是為了全體歐元區公民的利益。
未來的歐盟財政部將對各國的財政政策和競爭政策實施監督,而且在有必要的時候實施“第二階段”。此外,它還將承擔與歐盟財政部門的監察與監管有關的日常行政責任。最后,財政部將在國際金融機構中代表整個歐元區。
最近發生的事件只是加強了對這一措施的追求。歐洲領導人們正在討論修改條約來創建歐盟層面上的更強勢經濟治理,而歐元區公民自己也在呼吁對金融部門實施更完善的監管。我知道我們在G20中的伙伴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來尋求解決方案。日積月累之下,不去設想在未來某個時候創造一個歐盟財政部反而顯得有點愚蠢了。
但歐盟財政部僅僅只是歐洲未來體制框架的一個部分。可以想象,隨著主權中的不同方面被拿來分享,歐盟理事會或許將進化成為歐盟參議院,而歐洲議會則變身成為歐盟眾議院。與此同時。歐洲法院則承擔歐盟司法機構的角色。此外,考慮到歐盟各國的悠久歷史,我毫不懷疑“次要規定”將在未來的歐洲承擔一個重要角色——而且比當前的聯邦模式更為重要。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歐洲的未來取決于它的民主、取決于歐洲人民。公民們將決定歐洲的走向。他們才是主人。但必須展開一個真正的泛歐洲公共辯論來決定歐洲的體制將如何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