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那樣一個易怒的年代里,英國左翼政客們力圖兩次將君主制度轉變為一個國有產業。曾有計劃要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幾位她的近親都納入全國工資標準內,再把她全家的剩余成員全部解職,幾年后,很要成立個皇家事務部,把皇室收到英國政府管理。而這兩次努力都遭到抵制。自此,皇室助理行事謹慎,確?;适易灾危⑴c政府的財政保持相互獨立。直到現在,宮墻之內的情緒才慢慢緩和。
女王今年結婚65周年紀念,人氣之高前所未有。這比起政府其他的機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大得驚人。對于公共領域中的高層來說,此時岌岌可危。
幾個月以來,對于公共或公共管理機構的高官薪酬審查是民眾怒火高漲,這些結構從英國廣播公司BBC到鐵路部門到被救援的蘇格蘭銀行RBS,涉及行業廣泛。BBC聲稱其下一任總監將會面臨薪酬的大面值縮水。本周軌道網絡公司的老板們屈于政府部門的敦促,承諾會將收到所有的年度獎金捐贈予一項致力于提高路面交通安全的基金。
RBS執行總監斯蒂芬·海斯特,受工黨政府之聘,并簽有商業合同,職責是拯救受到嚴重打擊的蘇格蘭銀行,卻收到各種小報的指責,刊登在頭版。現任反對黨工黨在下議院組織投票,就海斯特是否應收取年度獎金投票表決,這令海斯特倍感威脅。保守黨部長們稍稍給了點兒支持,海斯特就勒緊了褲腰帶,放棄了獎金。
在2月8日與BBC的采訪中,海斯特為其在蘇格蘭銀行和其他地方獲取的高收入做出了強烈的辯解。他說RBS曾是一枚“定時炸彈”,損失450億英鎊(710億美元)。他繞了大半個世界,尋找到能人來拆除這顆炸彈,如果他們的表現出色,就應該得到肯定。他還警告英國不該為了追求公平原則,而“看輕成功”??墒?,海斯特的話也無法終結這場風波。
而在坊間,另一種解釋彌漫著大街小巷。無論到達那里采訪選民,對于理應得到有的公正,他們都表達了自己的憤慨。民眾異口同聲指責道,銀行家制造了這一爛攤子,自己毫發無傷,卻讓普通大眾來承擔苦痛。特別是在獎金問題上,民眾不禁疑問,這些待遇豐厚的高管們為何做著本該做的工作,為什么還要那多余的一份錢。
上述的這解釋都有些道理,卻都沒有真正地詮釋全國范圍的憤懣之情。米利班德開啟了這種情緒。他關于“公平”的言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間接的要求再分配。民調力挺對百萬富翁們增加稅收,然而——對于其他人來說不幸的是一選民也強烈支持政府的另一項計劃,即對享有福利的群體限制收入。
奧斯本關于反對商業力量的警告也不夠有說服力。盡管英國人對高薪酬不滿,但沒幾個原因看到資本主義被顛覆的:他們不中意企業肥貓,是因為貓太肥,而不是不中意貓。
對于理解民眾心理,還需要其他的解釋。也許,女王和如海斯特這樣的銀行家之所以受歡迎程度不同,有一條線索可供琢磨。女王的金婚催生了幾本新的皇家人物傳記,里面關于君主制是如何巧妙地適應于現代社會標準規范的觀點,聽起來很是耳熟。作家兼播音員安德魯·馬爾的一本新傳記提到的觀點倒很是新奇。這本書引用皇室顧問的話,認為女王“因世襲原則,感到謙遜”,即女王有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源自她的觀念——她深知自己不費任何力氣就獲得了如此顯赫的地位。
讓我們仔細聽聽海斯特在反方的立場上是怎么說的吧:他認為傾世賢才或許應該得到卓越的獎勵。沒錯,人們的工資數量不等,但是請別忘記財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成功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從本質上來講,他說的都是關乎精英統治的東西。
論功行賞的原則固然不錯。但關于高薪酬的辯論揭示出的最痛心的一點可能是這個:許多英國人都不相信他們生活在一個運行精英統治淪的國度。
試想選民們一丁點兒都不在乎誰當著英國最肥的差,他們想要砍老總的工資只能說明一點:公眾們認為這些高管們并不像現在工資水平所說明的那樣有能耐。一些選民也許做好了賭一把的準備,認為高管們才不像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在世界各地到處跑,可能減了工資后都不見得會繼續做下去。
這種情緒很危險,甚至超越了被標以帶有左翼和右翼色彩的危險地。可以確定的是,有時候似乎是所有的政黨都在跟隨者,而非引領著,公眾的觀點。連女王的人氣暴漲,雖然只要原因在于其登基60年的紀念,但也是個發出警告的信號:她受到仰慕同樣是因為她不認為自己的地位是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