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6月,住南半球大西洋上一片面積僅12173平方公里,名叫“馬爾維納斯”(Malvinas,英國稱“福克蘭”,Falkland)的群島上,英國與阿根廷爆發了一場規模不算太大m影響深遠的戰爭。這是大英帝國自二戰結束后進行的唯一一場沒有盟友幫助,獨自面對的中等烈度戰事,雖然獲勝但代價慘重,而先勝后敗的阿根廷則在戰爭結束后元氣大傷,從小康有加的“拉美金礦”淪落為“南半球貧民院”。
但直到今天,英阿雙方所留下的經驗教訓仍有重大的參考價值。相對于后來幾場戰爭,馬島戰爭是一場基本以制空權歸屬求決定勝負的戰爭,其空中作戰有幾大鮮明特點倍受各國軍界矚目,即作戰雙方的空中力量對比并不懸殊;雙方的裝備都不完善,缺乏遠程情報偵察能力(英國雖有美國提供的衛星情報,但早期預警能力的缺失仍導致嚴重后果);雙方都擁有艦載航空兵,但由于戰略戰術及裝備等因素的影響,其作用與結局迥然不同;雙方都擁有高素質飛行員與指揮人員,使得空戰的精彩程度遠非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空軍與強大的以色列空軍之間的較量那樣呈現“無懸念”狀態。很顯然,對任何一個試圖打造“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乃至可前往遠海作戰的艦載航空兵的國家來說,汲取馬島戰爭中雙方空中力量的運用的得失都是非常必要的一課,正如托爾斯泰說過的:“歷史只有站遠些,才能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