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陣風”戰(zhàn)斗機的優(yōu)點乃至缺點都是“法國味太濃了”,該機完全是按照法軍的作戰(zhàn)設想與戰(zhàn)場環(huán)境開發(fā)的,未來是否適合印度空軍的口味尚待觀察。
就如同冗長的寶萊塢肥皂劇一樣,號稱“20年來世界最大宗軍火交易”的印度中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項目(MMRCA)終于塵埃落定,法國總統府在2012年1月31日率先傳出消息,稱本國達索公司推薦的“陣風”戰(zhàn)斗機在MMRCA項目上勝出,印度空軍將投入120億美元購買126架“陣風”。而一貫持右翼立場的《印度斯坦時報》則聲稱,“陣風”落戶印度空軍后,將優(yōu)先投放到防范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一線部隊。
“美人”跌價,印軍開心
按照法國方面的說法,MMRCAN標已進入“獨家談判”階段,即購買方印度國防部只與一家竟標公司進行談判,涉及內容也單純到具體議價、維修保障及人員服務等細節(jié)領域,換句話說,這時候買賣雙方真的到了“有心成交”的地步,預計在2月中旬敲定最后合同文本。知情人士透露,之前的MMRCA小范圍決標階段里,進入最后決殺的法國達索公司和兜售歐洲“臺風”戰(zhàn)斗機的英國BAE系統公司均向印度做出極為誘人的讓步,從削減售價再到工業(yè)補償貿易(即將戰(zhàn)機收益所得一部分重新投資印度),乃至向印度進行戰(zhàn)機關鍵技術轉讓等等,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最終,長年不肯因放低價格的法國人這一回終于靠“價格撒手锏”贏得了空前的勝利,一名印度國防部官員透露:“達索贏得合同,因為它標價更低。”據說法國公司在最后時刻把“陣風”售價砍到8000萬美元以內,一下子令堅持1億美元底線的英國公司徒呼奈何。
不過,法國政府堅稱“陣風”勝出不光是價格因素,“該機在技術性能及使用壽命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而且經過利比亞實戰(zhàn)的考驗”。法國總統薩科齊更是強調,印度的訂單不僅是對法國飛機制造業(yè)的信任,更是對法國經濟具有信心的積極信號。據悉,印度打算購買的126架戰(zhàn)機中,18架由法方生產,其余108架將通過技術轉讓的形式,由國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產。
法國《新觀察家報》提到,達索公司得標的秘訣之一是說服了印度人,讓他們相信選擇“陣風”才能讓印度空軍與中國越來越多的新式戰(zhàn)機抗衡。前印度空軍少將卡皮爾·卡克(Kapil Kak)透露,達索公司以及提供配套機載電子設備的泰利斯公司與印度軍界和航空產業(yè)界建立起遠比英國人“親密”的合作關系,特別是去年法國挑頭介入利比亞戰(zhàn)事后,法國公司在第一時間提供有關“陣風”戰(zhàn)機參戰(zhàn)的各種細節(jié)乃至戰(zhàn)術反饋,尤其是“陣風”運用法國AASM系列精確制導武器壓制卡扎菲政府軍移動目標的作戰(zhàn)實例更是讓印度空軍垂涎三尺。印度雷迪夫新聞網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達索公司在追求MMRCA項目的同時,已在去年7月拿下一份關于為印度空軍過去購買的約50架法制“幻影”2000H戰(zhàn)斗機升級的合同,該合同金額達到驚人的21億美元,幾乎與買新飛機的價格差不多,然而業(yè)內人士卻道出其中玄機,那就是達素公司為這一升級工作向印度空軍開放了“幻影”2000H戰(zhàn)斗機的設計原代碼,使之能夠集成印方選中的任意一款最新式設備和系統,特別是該機會換裝與法國戰(zhàn)略空軍執(zhí)行核打擊任務的“幻影”2000D飛機相同的RDY-3雷達,其探測范圍有很大提高,并且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這對提高印度空基核打擊能力幫助巨大,即便改裝后的印軍“幻影”2000H戰(zhàn)機用于執(zhí)行邊界作戰(zhàn)任務,那也只需兩架飛機就能完成之前6架飛機才能承擔的任務。由此可見,法國人拿下這筆“天字號生意”,臺面下花的功夫不可謂不深。一些在“印度防務在線”論壇活躍的印度網民認為,站在本國立場考慮,“陣風”在參與MMRCA項目競爭的六種飛機中難說最好,但作戰(zhàn)用途相對廣泛,從制空格斗到對地攻擊,乃至滲透偵察都能“露一手”,顯然比印軍現役的大量使用途戰(zhàn)機強得多,況且與被印度空軍視為重要潛在對手的中國空軍殲-10以及巴基斯坦F-16戰(zhàn)斗機相比,“陣風”大致有領先“半代”的技術優(yōu)勢,特別是它已有實戰(zhàn)經歷,且法國已承諾向印度轉移核心制造技術,因此披掛上印度戰(zhàn)袍的“陣風”勢必成為“南亞霸主”。另外,“陣風”戰(zhàn)斗機還是法國海軍航母的標準艦載機,未來印度引進“陣風”,也打開了法國向印度傳授航母艦載機技術的大門,今后的發(fā)展完全是“瓜田李下”的事情。
然而有軍事專家稱,“陣風”戰(zhàn)斗機的優(yōu)點乃至缺點都是“法國味太濃了”,該機完全是按照法軍的作戰(zhàn)設想與戰(zhàn)場環(huán)境開發(fā)的,未來是否適合印度空軍的口味尚待觀察,要知道50年前印度同樣買過被法國吹上天的“颶風”式戰(zhàn)斗機,結果該機曾被用不慣的印度飛行員罵作“空中牛車”。此外,“陣風”屬于多用途戰(zhàn)斗機,總體性能必須兼顧空戰(zhàn)和對地攻擊,這在與突出制空作戰(zhàn)的殲-10的性能對抗上顯然不占上風,況且中國自主研制的殲-10“一切操之在我”,不斷有改進型問世,等到2017年左右印度空軍拿到首批“陣風”,不曉得它所遇到的殲-10還是不是今天的殲-10。
回眸“寶萊塢肥皂劇”
且不論“陣風”能否抗得住殲一10或者F-16,單說印度空軍已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有“陣風”這一選擇,總比沒有新飛機入役強多了。盡管該國希望到2022年左右把戰(zhàn)斗機中隊數量增加到42個,先進戰(zhàn)斗機總數超過1000架,但除了名聲在外的俄制蘇30MKI重型戰(zhàn)斗機的量產正在落實外,其他型號飛機換裝項目都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至于去年底傳出的俄印合研第五代戰(zhàn)斗機的消息,對渴望得到新飛機的印度空軍來說完全是緩不濟急)。就整個印度空軍需求緊迫性排序,MMRCA無疑排在第一位,但它的競標與開標過程完全是一個典型的“寶萊塢肥皂劇”,從2001年發(fā)端至今,一直故事不斷。早先,印度設想采購126架多用途戰(zhàn)斗機(項目代號為MRCA),用于取代米格-21,并同俄制-蘇30MKI、國產“敏捷”輕型戰(zhàn)斗機形成“高中低搭配”。在2006年以前,主要是法國達索、瑞典薩伯、英國BAE和俄羅斯米格公司參與競爭。但在2006年3月,這一商業(yè)大戰(zhàn)發(fā)生巨大變化,由于美國宣布放寬對印軍品管制,波音和洛·馬也宣布“參賽”,印度國防部也隨之胃口打開,索性將MRCR招標改成MMRCA招標,而競標的飛機型號分別是美國洛·馬的F-16IN、波音IDS的F/A-18、俄羅斯米格的米格35、法國達索的“陣風”、英國BAE的“臺風”和瑞典薩伯的“鷹獅”NG。
2007年8月28日,印度國防部公布了正式的MMRCA采購招標書,確定其采購126架中型多用途作戰(zhàn)飛機,計劃費用為4200億盧比(合102.4億美元或每架戰(zhàn)斗機8130萬美元)。這份211頁招標書詳細列舉了首批購買條款,技術轉讓、許可生產壽命期支持等內容。從2009年開始,6架競標公司陸續(xù)將自己的飛機送到印度開始飛行試驗,但出于商業(yè)保密的關系,這些飛機的武器和電子系統測試只能在各自公司所在國進行,所以印度空軍還得派出大隊人馬出國監(jiān)督體驗。前印度空軍參謀長維納伊·潘迪上將(vinay Pandey)聲稱,印度空軍為MMRCA設定的技術指標包括起飛重量20噸級,達到國際三代機(俄羅斯標準是四代機)以上的標準(最好是“三代半”,如果有條件,四代機更好),戰(zhàn)機能執(zhí)行中遠程防空與對地支援任務。具體性能指標上,MMRCA首先需要-裝備先進的雷達,擁有遠程探測、地形匹配等能力,其次要擁有最新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使飛機能在低空精確導航,第三是擁有先進的電子戰(zhàn)系統,尤其能干擾地面防空武器的雷達和紅外跟蹤系統,第四要擁有類似數據鏈的通信系統,使飛機能在網絡中心戰(zhàn)環(huán)境下與其他支援保障機種協同作戰(zhàn)。第五,飛機要有空中加油能力,至于神奇的推力矢量技術,鑒于印軍已列裝的蘇30MKI戰(zhàn)斗機上有類似功能的發(fā)動機,使之在近距離空戰(zhàn)中表現優(yōu)異,因此MMRCA最好也能具備這一特技。
在印度的飛行測試中,歐美俄投標商深刻體驗了印度人的“善變”與“喜新厭舊”,洛·馬公司印度業(yè)務經理亨利·馬利克(化名)曾向英國《空中力量》透露一個細節(jié):本來2009年8至9月規(guī)定好各候選機型只在班加羅爾(Bengaluru)和賈伊瑟爾默(Jaisalmer)兩地進行濕度環(huán)境和高溫環(huán)境測試,但印度國防部卻突然通知各競標商,MMRCA項目增加測試內容,所有樣機要送到列城(Leh)進行“巔峰對決”,考察飛機能否克服高原氧氣稀薄,以全武器載荷起飛作戰(zhàn)。為表示抗議,一家公司代表當場宣布將剛運到印度的飛機重新分解裝箱,準備運回國。至于“喜新厭舊”,印度國防部抓住招標書中有一段“飛機、部件和附件必須執(zhí)行最新生產標準,且必須是最新生產”的描述,不斷要求給競標飛機添加新儀器設備,把投標企業(yè)弄得疲于奔命。
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2010年4月28日應該按計劃宣布MMRCA項目的最終獲勝者的時候,印度國防部卻還沒確定哪家公司的戰(zhàn)機中標,這導致之前六家公司提出的報價宣告作廢,一切談判重新開始。有意思的是,印度國防部居然把這次延期歸咎于“冰島火山噴發(fā)”,理由是英國投標的“臺風”戰(zhàn)斗機因故拖延28天才在英國完成武器設備測試,而“最直接的誘因”是前往監(jiān)督測試的印度空軍代表團因冰島火山灰影響到航班降落。不過,印度空軍參謀長普拉迪普·瓦桑特·納亞克對MMRCA項目卻持以“平常心”,認為小插曲不會影響到印度空軍現代化。可是他故意對延期所導致的MMRCA項目費用激增視而不見,因為各家投標商得理不饒人,它們私下結成“利益聯盟”,紛紛在重新競標中將價格提高10%-20%,狠“宰”印度一刀,經驗老到的軍火商們相信印度國防部肯定耗不過自己。
印度軍費“含水量大”
美國列克星敦研究所分析師丹尼爾·古爾指出,印度空軍需要為自己所有豪華的采購項目投入多少資金?印度2011年國防預算較2010年國防預算上升了12%,達到360億美元,其中印度空軍占比仍不到三分之一強,可是包括MMRCA在內的一系列新飛機采購花銷無疑要分解到今后眾多年份的國防預算里,考慮到印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惡化的大環(huán)境,種種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他認為,印度的鄰國與區(qū)域對手——巴基斯坦與中國—正在進行空軍現代化建設,這意味著印度空軍的現代化建設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如果印度的經濟增長放緩,那么印軍就需要作出困難的選擇——“要大炮還是要黃油”。
盡管印度連續(xù)數年名列世界第一軍火進口大國,還大力研發(fā)國產武器,但印度對中國的畏懼情緒卻與日俱增,特別是中國殲20隱身戰(zhàn)機試飛和“瓦良格”號航母試航后,印度對中國的不安情緒上升到空前程度。印度軍方認為其在裝備現代化方面與中國的差距逐漸拉大,但他們卻將原因歸咎于中國軍費多過印度。據印度“Sify”新聞網援引一名印度防務思想庫專家的話說:“我們的國防預算是360億美元,中國是915億美元(注:原文如此),我們怎么趕得上呢?”印度國防部遠景規(guī)劃理事會負責人拉賈什-坎德拉上校也說,過去60年間,印度國防預算一直缺乏連貫性,“時起時落”,都是對危機作出反應,而不是主動預防危機。許多印度軍方人士認為,要想不被中國在軍力方面甩得更遠,印度應將軍費開支提高到GDP的3%,而不是現在的2%。
但分析人士認為,印度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比中國優(yōu)越許多,現在的軍費總額并不低,僅從印度不時拋出武器采購大單就可看出。不過印度軍費利用率不高,有相當部分是“水貨”,正如印度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反腐運動一樣,印度在軍費開支方面不但存在與印度政府相同的浪費與貪污問題,且程度更加嚴重。據報道,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軍購弊案就層出不窮,已成為該國的政治問題。1989年,拉吉夫·甘地政府就因采購瑞典博福斯火炮、德國209型潛艇及其他武器項目上大吃回扣的丑聞而被迫下臺。近10年來,印度軍購弊案越發(fā)肆無忌憚——采購俄制蘇30MKI戰(zhàn)斗機有回扣、采購以色列“巴拉克”-1艦空導彈有回扣、采購俄制“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有回扣……幾乎“無案不扣”。至于虛報冒領、以軍購名義采購奢侈品等丑聞更是數不勝數(印度陸軍就曾以進口自動化設備為名進口高檔轎車)。更有甚者,一些高級軍官甚至向國外軍火商出賣軍購情報,導致印度采購武器時被外國軍火商大肆敲詐。
表面上看,印度軍事現代化計劃雄心勃勃,三軍武器采購清單動輒上千億美元。印度主要國防研發(fā)機構——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DRDO)也不斷宣稱取得“突破性進展”(實際都名不副實)。然而,只要細究其落實的過程,就會發(fā)現問題叢生。自拉吉夫·甘地政府因軍購弊案下臺后,后來的印度政府為防止軍購弊案引火燒身,采取放慢采購新裝備步伐的措施。也就是說,每項軍購單光看數字的確誘人,且外購款項也很充足,但印度政府故意將采購項目的完成時間大大拉長,以減小采購人員吃回扣的概率。然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僅無法杜絕腐敗,反而拖延印軍現代化。一些印度學者指出,這么多年過去了,印軍拼命想要實現現代化,卻又不斷將花不完的資金流回國庫。
大量對外軍購不僅引發(fā)嚴重的腐敗,還限制了印度國產武器發(fā)展。白上世紀70年代至今,DRD0組織啟動了不少規(guī)模龐大且資金充裕的武器研究項目,但錢花了不少,卻沒有一樣東西令印軍滿意,即便是勉強成軍的國產彈道導彈也好不到哪去,截至去年,印軍尚無一種彈道導彈能夠改變與中國甚至巴基斯坦對抗時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DRDO組織總希望從國外獲得核心武器技術,不肯下苦功進行攻關。而印度軍方又缺乏耐心,一旦看到本國產品稍稍拖期就迅速轉向外購,這進一步打消了DRDO的研發(fā)熱情,以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越想外購越自研不出,越自研不出越想外購,并最終DRDO成為以研發(fā)武器為名、實際騙經費維持生存的機構。
《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度在軍備發(fā)展上的體制性腐敗,使得印度在和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競賽中呈現出全方位“代差”,導致印中軍事差距越來越大。對印度軍方來說,腐敗問題倒是次要的,最緊要的是印度政府能否制定出一項長期而明確的國家戰(zhàn)略,并為軍方撥出更多軍費。正如一名印度學者所說:“我們國家已慶祝了63個共和國獨立日,但仍然沒有一項國家安全戰(zhàn)略。”
盡管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NSAB)主席、前印度駐美大使K·尚卡爾·巴杰帕伊曾狂妄地叫囂:“印度的戰(zhàn)略利益從蘇伊士運河一直延伸到馬六甲。”但即使是長期偏袒印度的西方媒體對他的話也不以為然,認為不給力的印度國防部門根本無法為他的狂言提供有力的支撐。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度軍方如果仍舊只想拿中國說事,而不是痛下決心清除積弊,在當前反腐浪潮席卷全國的情況下,印度軍方將很難從政府那里拿到它想要的軍費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