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依據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背景并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其歷史必然性。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不僅極大的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特別是列寧在新經濟政策中關于農民、農業、農村的觀點政策;尊重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立足國情,堅持不斷改革的思想;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等,這些思想觀點都是極具創造性的,對當今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啟示。
關鍵詞:列寧;新經濟政策;歷史背景;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1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55-02
一、正視新經濟政策提出的歷史背景
蘇聯在十月革命以后,首先實施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在1921年則轉變為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這一轉變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直接原因,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俄國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但是國內仍然存在各種尖銳的矛盾。為了渡過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從1918年春天直至1920年底,帝國主義對其進行武裝干涉,同時國內也爆發了革命戰爭,蘇維埃政權面臨著被顛覆的危險,蘇俄面對內憂外患,實行了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擊敗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贏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特殊的時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加之1920年爆發的自然災害,使得蘇俄的農業發展遭受了重大損失,經濟的凋敝使得廣大群眾的生活十分艱難,人們不滿的情緒日益滋長,工農聯盟也面臨著破裂的危險,針對當時的緊急情況,以列寧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斷的措施,轉變了發展戰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了由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轉變。
推動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根本原因則是在于俄國的落后。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一統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寧所言,俄國打開了資本主義的第一個缺口。但是,就俄國具體國情而言,則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基礎方面都欠發達,如何在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面對的一個艱難課題。列寧在1918年指出:“按中國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權力量說來,我們俄國無產階級比任何英國和任何德國的還要先進,而同時按相當完善的國家資本主義組織,按文化水準,按施行社會主義的物質生產準備程度說來,我們俄國無產階級比西歐最落后的國家都還要落后。正因為這種特殊情形,遂使現時工人們應當向那些決心為蘇維埃政權服務,相當認真幫助組織大規模國家生產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組織能力的資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贖買”,這難道不明顯嗎?”列寧深刻的認識到在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生產力十分落后,文化程度低,資本主義尤其是國家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這些均比西歐最落后的國家還要落后的國家向純社會主義形式和純社會主義分配直接過渡,是我們力所不及的事情。
正是俄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采取遷回的方式。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踐,列寧和俄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正是基于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對蘇俄國情的正確把握,列寧和俄共提出有別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新經濟政策。
二、新經濟政策的當代價值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借鑒意義
(一)對中國三農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在政治經濟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妥善的處理好農民、農業、農村的問題。當前,中國農村人口仍然占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城鄉居民之間收入仍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的發展相對滯后,正確處理好三農問題,保護農民的利益,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以糧食稅為核心內容的,是以農民問題為新經濟政策拉開序幕的,列寧認為這“首先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工人階級對農民的態度”。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首先從農村農業作為突破口的。在基本國情方面,中國與蘇俄之間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首先是政治經濟都相對落后,同時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同時,城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農民為改革開放付出的代價與應當得到的利益不對等,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矛盾不斷加深,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列寧多次之處,實行新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工農聯盟,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也是工農聯盟,城鄉和諧發展,實現工農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在新時期,我們應該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爭取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大國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更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有力保證。
(二)對中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中,商品、貨幣和市場都是不存在的,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就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這一設想的實踐,禁止商品交換和自由買賣,取消貨幣、商品和市場,通過行政命令來指導經濟。列寧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但是結果以失敗告終。這就使列寧認識到在政治經濟落后且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取消商品、貨幣和市場是不符合實際的,通過這種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是必然會失敗的,正如列寧所說:“到1921年春天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針對這種情況,列寧認為“商品交換失敗了”,必須在政策上“后退,再后退”。列寧認為,商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環節,從此,列寧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上,第一次把商品、貨幣、市場作為積極因素引入到社會主義中來。隨著商業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地位的確立,列寧又把以商品貨幣關系為基礎的經濟核算看做管理社會主義企業的有效手段,提出“依靠經濟核算”向社會過渡的問題。這對我們在當前的具體國情之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正確處理市場經濟和國家宏觀調控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建設發展社會主義,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
人類社會是從低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每一發展階段都是對前一階段的辯證揚棄。社會主義是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是在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但是,它對資本主義的否定不是全盤的拋棄,而是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有繼承,克服中有保留。戰時共產主義的失敗,使列寧認識到在小生產占優勢的俄國必須采取迂回的措施才能過渡到社會主義,即把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資本主義作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列寧在《論糧食稅》這一著作中強調;“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去)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列寧在此指出了在經濟政治落后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企圖認為的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愚蠢,就是自殺,因為這種政策在經濟上是行不通的,是必然失敗的”。同時。列寧還指出,資本主義是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正如列寧所說:“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是和中世紀制度、和小生產、和小生產散漫聯系著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因此列寧甚至認為私人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幫手。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展現了很好的啟示,社會主義要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應該大膽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而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對待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問題,也應采取具體分析的態度和做法。比如資本主義的選舉制、任期制,就不應該是資本主義一家獨有,社會主義也可以而且應該加以利用,總之,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資本主義文明成果都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新經濟政策的成功實施,對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也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和意義。在建設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時首要的便是立足于本國的基本國情,而不是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具體的措施,我們制定任何政策都要建立在對自身國情的深刻認識基礎之上,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制定各項政策都不能超越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同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必須要尊重客觀規律。中國當前的生產關系必須要同中國當前的生產力相符合,任何落后或超越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都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任何階級任何政黨的意志為轉移。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也使我們看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堅持不斷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直接動力。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殷秋明.論列寧“新經濟政策”及其當代意義[J].深圳大學學報,2001,(5).
[3] 李鵬,陳月紅.論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0,(3).
[4] 朱宗友.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
[5] 周玉.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理論貢獻與當代價值[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6).
[6] 李寶芬,李鵬.合理繼承列寧的遺產[J].科學社會主義,2010,(2).
[7] 苑淑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時代價值[J].前言,2009,(5).
[8] 蔡亞志.列寧利用資本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1).[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