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安全的研究極多、涉及面廣,研究內容則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事件的應對措施方面。通過對這些研究的歸納、整理,明顯發現在整體性、系統性方面研究較為缺乏,應該引起今后研究的重視。
關鍵詞:食品安全;措施;綜述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97-03
前言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像“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蘇丹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自然也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相關性論著,然而,進行總結和評述的文章卻沒有。基于此考慮,本文把近年來的相關成果做一綜合性評述,以為今后研究提供一個基礎性論述,亦為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和為政府決策提供借鑒。
一、有關食品安全問題措施的研究
(一)從政府部門角度論述
“制度必須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它是對這類環境引起的刺激發生反應的一種習慣。”(Veblen,1949)政府關于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否良好的運行是通過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和監管各部門職能的分工的合理來實現的,自然研究論著中的應對措施也集中這方面。
1.完善食品安全的立法體系。肖平輝、閻志剛(2007)認為政府部門職責不清的問題恰恰是法律問題,由于中國的政府機構改革頻繁,卻沒有一部嚴格的《政府機構組織法》來規范改革,所以要想規范政府機構改革就要先立法,所謂立法才改革與依法才改革,食品安全行政機構的立法權限應該約束[1];呂亞榮(2006)認為中國不僅要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法律和法規,而且還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國際組織制定的規則及國際慣例接軌,從而制定一個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管制的法律和法規體系[2];袁文藝(2011)認為中國立法應由部門立法向人大立法轉變,堅持議會立法與部門立法相結合的原則,高層次的、全局性的、理念性的法律以議會立法為主,低層次的、局部性的、技術性的法規以部門立法為主[3]。
2.完善食品安全機構建設及機構體系。鄭風田、胡文靜(2005)認為中國的監管體制需要走合并重組之路,最終由一個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的統一監管,把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從數十個部委集中到一個部門,可以有效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統一性和有效性[4];袁文藝(2011)提出應整合管制部門,重塑食品安全管制機構體系,針對食品安全管制機構縱向權責不對等、橫向協作不力的困境,建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領導,縱向以省級垂直管理為主、橫向綜合分段管制的食品安全管制機構新模式[3];同時,袁文藝還認為針對中國低效率的割裂型食品安全管制運行模式,應在“無縫隙政府”理念引導下,走向無縫隙管制模式[3];韓楊、李成貴(2011)提出應試行“分段監管”變成“按品種監管”為主的體制,依據品種和食品質量的分級,明確各部委食品安全監管職能[5]。
3.加強宣傳教育。楊中柱(2009)政府應通過媒體的手段向消費者團體加強宣傳食品安全的知識[6];PornlertArpanutud、SuwimonKeeratipibul、Araya Charoensupaya、Eunice Taylor(2009)建議政府應該規劃食品安全政策,教育高級管理者讓他們懂得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將為他們公司地帶來潛在收益,他們還證實了政府信息傳遞在成功采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政府集中資源來幫助小企業[7];Jan Singleton、Virginia “Val” Hillers(2006)研究了美國的擴展計劃和食品安全教育,擴展計劃中關于食品安全的補助金通過“國家綜合食品安全計劃”發布,從2002年以來,NIFSI授予了超過180個競爭的綜合的食品安全補助金,聯邦數據顯示,20%的食品傳染病的減少歸功于合作教育的努力[8],可見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
(二)從企業角度進行研究
從企業視角研究食品安全問題則側重于管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
1.食品安全管理系統。HACCP①是公認的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Christos Fotopoulos and DimitriosKafetzopoulos(2009)運用帕累托分析,確定了十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占了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76.03%,而首要的五個中有四個與雇員有關,因此雇員對HACCP實施的作用相當關鍵,是HACCP有效實施的主要障礙[9];Christos V.Fotopoulos,Dimitrios P.Kafetzopoulos and Evangelos L.Psomas(2011)用多遠線性回歸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影響HACCP系統實施的關鍵因素的潛伏構造和關鍵因素的潛伏構造對HACCP效力的影響,得出因變量HACCP的效力被自變量“人力資源屬性”和“公司屬性”均等的影響,因此優化系統是影響最大的因素,食品企業應該集中精力,加強他們的內部環境,包括人力和基礎設施的建設[10]。
2.食品安全文化。C.J.Griffith(2010)等人提出了關于食品安全文化的定義,即食品安全文化是一個一般的,相對恒定的,學術的,共享態度、價值觀和信仰的用于一個特定食品處理環境的有助于衛生行為的集合[11];C.J.Griffith(2010)等人還認為,管理系統的風格和過程,領導,交流,承諾,環境和風險意識等六個指標可應用于食品安全文化的評估,其中很好的推行企業的食品安全文化還需要進行員工培訓[12]。
(三)消費者團體
彭弘雷、陳國威(2006)認為關于消費者團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費者的KAP,即行為調查,包括知識、態度、行為[13]。因此其提倡的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增強人們食品安全的自我意識,改善衛生行為,強調消費者主動參與食品安全的管理;Marion Nestle(2004)指出隨著食品產業的不斷發展,食品生產商、銷售商的勢力不斷壯大,形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市場勢力,使得他們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去影響政府甚至與政府勾結,使其制定出符合企業自身利益的規定,與政府規制里的“規制俘虜理論”相似,從而抵制多樣食品安全檢查方案,而消費者團體卻沒有同等充足的資源和獲得足夠的公眾關注的能力。
(四)媒體
吳光秋、郟貢獻(2004)認為媒體力量之于食品安全,就是媒體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對經濟環境的凈化和維護,這種力量的存在有著不可替代的客觀性[14]。因此,如何正確發揮媒體的作用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1.充分發揮媒體的信息傳遞功能。談毅敏(2009)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不僅應當及時、準確地告知公眾潛在的危險,同時也應當盡可能地對這種危險進行解讀,并提供可行的解決之道[15];王宇、李蕊(2010)認為媒體應結合社會、環境、文化、道德等多種因素對食品安全事件議題進行多維度解讀,培養公眾的食品安全素養,且媒體在報道食品質量安全衛生問題時,有必要事先了解國際國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標準,了解食品質量安全衛生相關常識,加強和相關部門溝通,在報道中堅持客觀、科學、準確、真實的原則[16];郝治麗(2011)認為媒體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媒體的教育功能上,比如說教普通民眾如何辨別假冒偽劣食品[17]。
2.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和輿論導向功能。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承擔著輿論導向的重要責任。馬志紅(2010)認為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18];吳媛(2008)認為作為公眾利益的守護者和公眾意志的代表者,媒體有權、有責將食品安全事件公之于眾,而食品安全事件一旦發生,網絡媒體要首當其沖,第一時間發布相關消息,吸引公眾注意力,引導公眾輿論[19];李浩鳴(2006)認為有關食品安全信息應在收集、歸納和匯總后統一對外發布,能夠引導公眾對食品的選擇中趨利避害,同時避免了由于發布信息矛盾而造成的政府威信下降和公眾選擇的困難[20];李浩鳴(2005)認為媒體應盡快報道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應對突發事件的成功范例或典型,使科技新聞能全方位、多形式地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達到用科學道理穩定人心目的,服從和配合政府統一指揮和安排[21]。
3.加強媒體的自律。周善(2007)認為媒體必須有建設性的品格,盡管是曝光問題,也要通過負面的報道來達到積極的正面的目的[22];葉芳(2009)認為加強媒體自律,必須倡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強化媒體社會責任感,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新聞炒作,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23]。
(五)從多方合作角度
袁文藝(2011)認為食品安全管制必定走向政府、企業、社會(包括行業協會、媒體、公眾等)、消費者多元合作治理模式[3];張鋒(2009)則提出無論是政府、社會中間層還是社會公眾都無法成為食品安全規制單獨的、單一的力量,只有通過政府的主導、社會中間層的整合、市場主體的自律、社會公眾參與以及社會媒體的監督,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中間層—公眾—社會媒體”五位一體的食品安全多元規制模式[24];詹承豫(2009)提出應當構建一個由政府、司法機關、企業、行業協會、消費者、媒體和醫療機構共同參與的立體的、公開透明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并理順各主體的參與機制,構建一個貫穿“生產、流通、消費、反饋”環節的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機制,形成“一條龍”監管[25]。
二、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從目前的相關成果論述來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現狀明顯存在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對于食品安全各學科的理論研究相當豐富,但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無法僅依賴于一個學科的理論發展,因此,還應以一定的方式將各學科聯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而服務;二是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爆發的原因,外國學者傾向于企業負主要責任,而中國學者傾向于政府和監管機構負主要責任,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市場環境造成的,因此,中國對政府及監管部門的研究很多,而企業的方面的研究食品安全問題較少,相關資料不完整,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研究質量監管相當欠缺;三是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中國的食品安全研究往往停留在經驗分析的基礎上,很難為中國食品安全規制理念、價值、機制、制度和模式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撐。國外的研究更加講究數據和調查,分析方法也更加多樣,借鑒了很多其他產業的分析工具,因此所得結論較國內研究更有科學性。不過國外的調查受樣本的限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仍舊有很大完善的空間;四是雖然關于食品安全問題措施的研究非常多,但同時很寬泛,少有具體做法及可操作性較強的措施。
今后,在食品安全問題研究上,我們應該深化單個或多個事件的探索,在此基礎上將各學科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整體性分析,把政府、企業、民眾等結合起來思考和探索食品安全問題的應對措施;同時,要多注重對各種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國內外比較探索,以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肖平輝,閻志剛.中國食品安全行政管理體系初探[J].太平洋學報,2007,(2):74-84.
[2] 呂亞榮.食品安全管制中的政府責任及策略[J].改革,2006,(6):103-108.
[3] 袁文藝.食品安全管制的模式轉型與政策取向[J].財經問題研究,2011,(7):26-31.
[4] 鄭風田,胡文靜.從多頭監管到一個部門說話: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亟待重塑[J].中國行政管理2005,(12):51-54.
[5] 韓楊,李成貴.中國食品安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經濟研究參考,2011,(45):2-21.
[6] 楊中柱.淺談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及食品安全建設思路[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2):45-48.
[7] PornlertArpanutud、SuwimonKeeratipibul、Araya Charoensupaya、Eunice Taylor(2009)“Factors influencing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doption in Thai food-manufacturing firms: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J].British Food Journal,Vol.111 No.4,2009:364-375.
[8] Jan Singleton,Virginia “Val” Hillers(2006)“The extension programme and food safety education in the USA” [J].British Food Journal,
Vol.108 No.9,2006:771-774.
[9] Christos Fotopoulos,DimitriosKafetzopoulos and KaterinaGotzamani(2011)“Critical factor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CCP
system: a Pareto analysis” [J].British Food Journal,Vol.113 No.5,2011,pp.578-597.
[10] Christos V.Fotopoulos,Dimitrios P.KafetzopoulosandEvangelos L.Psomas(2009)“Assessing the critical factor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Vol.26
No.9,2009,pp.894-910.
[11] C.J.Griffith,K.M.Livesey and D.Clayton(2010)“The assessment of food safety culture” [J].British Food Journal,Vol.112 No.4,2010,
pp.439-456.
[12] C.J.Griffith,K.M.Livesey and D.A.Clayton(2010)“Food safety 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an emerging risk factor?” [J].British Food Journal,
Vol.112 No.4,2010,pp.426-438.
[13] 彭弘雷,陳國威.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KAP)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C].營養與健康促進論壇論文集,2006:251-257.
[14] 吳光秋,郟貢獻.媒體力量與食品安全——兼析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督[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8):34-36.
[15] 談毅敏.媒體應當如何報道食品安全事件[J].理論界,2009,(2):170-171.
[16] 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報道特色及優化建議——以《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0,(6):37-39.
[17] 郝治麗.“食品安全事件”媒體報道的反思[J].中國集體經濟,2011,(21):191.
[18] 馬志紅.食品安全中媒體的監督作用[J].消費導刊,2010,(8):317.
[19] 吳媛.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科技傳播功能的發揮[Z],2008:304-307.
[20] 李浩鳴.論現代科技傳播的社會功能[G]//科技創新與科技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 李浩鳴.危機事件中科技新聞的輿論導向與監督問題[J].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5,(1).
[22] 周善.從食品安全報道看媒體社會責任[J].新聞實踐,2007,(5):20-21.
[23] 葉芳.正確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兼談食品安全報道[J].青年記者,2009,(3):36-38.
[24] 張鋒.中國食品安全多元規制模式研究綜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7):62-66.
[25] 詹承豫.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架構研究[J].標準科學,2009,(7):77-8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