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經濟、新疆紅棗產業快速發展背景下,計量紅棗促農增收的實際效果就顯得尤為必要。首先對新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描述性統計,進而采用回歸分析法證實紅棗產值對農民增收具有較強的正向促進作用,并據此提出進一步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紅棗產業;促農增收;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188-02
隨著人們對紅棗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認識的不斷提高,紅棗產品的供需迅速增加,有效地激發了各主體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紅棗的積極性,紅棗現已發展成為新疆林果業中的支柱產業,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新疆紅棗栽培面積達到295 520公頃,紅棗果品產量達到38.13萬噸,總產值達到37 257.73萬元。專家一致認為,新疆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將使其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我國紅棗的主要生產基地。
一、新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
新疆光熱水土資源豐富,是理想的紅棗生產基地。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棗樹種植面積迅猛增加。由圖1可知,新疆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呈快速遞增態勢,面積從2002年的13 731公頃增至2010年的295 520公頃,年增長量達31 310公頃,占新疆林果種植面積近40%。同時,紅棗年產量以每年41.43噸的速度遞增,從2002年的8 425噸增至2010年的381 338噸,占新疆林果總產量的10.4%,紅棗已發展成為新疆林果業中的特色優勢產業。單產則從2002年41千克/畝增至2010年86千克/畝。
二、紅棗產業對農民增收的作用
(一)紅棗產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通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疆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家庭經營收入,而家庭經營收入中紅棗的貢獻能力不斷提高,充分表明新疆紅棗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下面采用回歸分析方法證實紅棗產值對農民收入的具體影響程度。
以農民人均純收入(Y)為被解釋變量代表農民收入,以紅棗單產值(X)為解釋變量代表紅棗產值,回歸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Y = C + AX,(1)
其中,C為常數項。
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來自2002—2011年新疆統計年鑒,紅棗單產值數據來自2002—2011年新疆農產品成本效益匯編。
1.數據標準化處理。根據數據標準化處理公式,本文運用Eviews6.0軟件,分別對新疆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和紅棗單產值取對數,進行處理后的數據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表1 數據標準化處理結果
資料來源:《新疆統計年鑒》和《新疆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02—2011年統計數據計算整理所得。
2.數據檢驗。T檢驗。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紅棗單產值有較強的相關性,說明紅棗單產值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影響很大。兩個變量數據時間序列組合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后,下面通過回歸分析來具體計算紅棗單產值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程度。以農民人均純收入(Y)為被解釋變量與紅棗單產值(X)為解釋變量,作回歸分析,為了消除序列自相關,紅棗單產值需引入MA(5)。由表2可知,方程各項均通過T檢驗,概率值均小于0.05,說明方程各項均在5%的水平顯著,且模型沒有自相關和異方差性,說明模型通過檢驗。
表2 T檢驗結果
資料來源:《新疆統計年鑒》和《新疆農產品成本資料匯編》2002—2010年統計數據計算整理所得。
3.回歸結果分析。通過模型計算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LNY=0.846*LNX+1.2593+[MA(5)=0.9178]
回歸結果表明紅棗單產值每上漲1個百分點,將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846個百分點,說明紅棗產值對農民收入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證實了紅棗產業發展能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農民種植棗樹的驅動力所在。
(二)結論
本章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分析了新疆紅棗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得出紅棗對農民增收的效果已經凸顯,尤其是在紅棗發展起步較早的南疆地區,依靠其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獨特的氣候條件,2010年紅棗收入已經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隨著新疆紅棗基地逐漸步入盛果期,紅棗產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將會持續增加,其對新疆經濟發展的促進帶動作用具有很大的潛力。
三、進一步推動新疆紅棗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1.優化產業布局,走效益型發展之路。新疆紅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張,但大多數采用粗放管理,效益低下。針對這種情況,應本著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產品品質的原則,大力開展傳統產品向優質化、高檔化升級改造,加強紅棗產業的深加工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紅棗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2.調整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注重紅棗的外在和內在質量,更開始追求品牌,針對這種改變,紅棗品種結構要相應進行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加工轉化率,促進紅棗產品向高營養、功能性方向發展,大力培植區域性和國際性龍頭企業,開發名優特色產品,擴大新疆紅棗品牌的知名度,推動新疆紅棗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3.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將紅棗種植與生態改善有機結合,根據紅棗抗干旱、耐貧瘠的特點,逐步從大田向沙漠、戈壁邊緣推進,各級政府應明確將紅棗作為各種防護工程和荒山、荒地綠化樹木的主栽品種,積極實施節水灌溉等技術。在既實現了生態效益的同時又實現了經濟效益,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4.提高紅棗產業效率和水平,延伸紅棗產業鏈條。逐步改變紅棗以干食為主的市場供應和消費結構,大力發展鮮食紅棗和以紅棗加工品的開發銷售,加強紅棗保鮮庫和保鮮技術的建設。堅持把產業化經營作為確保紅棗產業持續健康高效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有效載體,實施產業集群戰略,積極培育、壯大紅棗加工企業,加大紅棗產品的開發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延伸產業鏈條。
參考文獻:
[1] 陶雪英.新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新疆農業科技,2011,(4):41-43.
[2] 李新崗,黃建,宋世德,等.影響陜北紅棗產量和品質的因子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4):38-42.
[3] 王雨,李華西.巴州紅棗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村科技,2011,(12):49-51.
[4] 劉曉芳,蔣騰,李萍,等.新疆發展特色林果的優勢和途徑[J].經濟林研究,2006,(3):88-91.
[5] 唐衛平,杜蘭英.河南省沿黃地區農業綜合開發林果業效益分析與評價[J].經濟林研究,1993,(1):58-60.
[6] 胡光明,楊振營.滄州小棗產業化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建議[J].河北果樹,1998,(2):24-25.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