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寓言對兒童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運用寓言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利用寓言對兒童進行教育,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寓言;兒童教育;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15-02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1]。寓言中的故事不僅給兒童帶來很多歡聲笑語,而且還告訴他們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走進寓言的世界,就會發現我們在運用寓言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要用理智的眼光來看待寓言,科學地運用寓言,發揮寓言在兒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一、寓言對兒童教育的作用
1.形成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障礙或干擾,致使預期的動機不能順利實現,不能獲得需要的滿足而產生的焦慮、緊張狀態或沮喪、失意的情緒反應[2]。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很多寓言故事讓兒童懂得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挫折。《龜兔賽跑》教會兒童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大樹與蘆葦》中的蘆葦告訴被狂風刮斷了的大樹:“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軟弱無力,便低下頭給風讓路,避免了狂風的沖擊;你們卻仗著自己的粗壯有力,拼命抵抗,結果被狂風刮斷了。”[3]這告訴兒童,如果遇到不可戰勝的困難,那么我們不妨退一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有獲勝的可能。
2.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與特征及其表現的認知。兒童成長的過程就是兒童不斷自我認知的過程,良好的自我認知讓兒童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利于兒童成長。《小馬過河》中通過小馬的幾次努力,既向他人請教,又勇于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及劣勢,最終成功地踏過河流。但《猴子撈月》中的小猴子們注定只會垂頭喪氣,因為月亮根本不在水里,不管猴子們怎樣努力都是徒勞的,這告訴兒童做事前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及環境條件,不要以卵擊石,否則只會空手而歸。
3.養成正確認識社會的能力。社會認知包括認識社會上的萬事萬物,認識社會上的人際關系。社會復雜多變,笑容背后可能是利刀,殘酷旁邊可能是彩虹,世事難以預料。《農夫與蛇》的故事告訴兒童,與人相處要謹慎小心,三思而后行,否則等著我們的就可能是涂著蜜餞的毒藥。但丑陋的外表也并不代表著惡毒的內心,就像老牛臟兮兮的身體下卻是一顆善良醇厚的心,兒童要學會用美的眼睛來發現美。為了讓兒童長大后能很好的適應社會,我們要從小培養兒童辨別善惡的能力,并教會兒童以一顆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心來面對社會的紛繁復雜,讓他們懂得社會的變化多端只是為了歷練我們的意志,讓我們變得更睿智。
二、兒童教育運用寓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寓言選擇不當,破壞兒童純真。盧梭說:“只要長期同曾經學過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發現,當他們有機會把所學的寓言拿來應用時,他們的所作所為差不多與寓言作者的意圖完全相反——對于你想糾正或防止的缺點,他們不但毫不在乎,而且還偏偏喜歡無法無天,以便從別人的缺點中得到好處。”[4]這正是因為我們忽略兒童的特點,只要是寓言就讓兒童一股腦兒吞下去所致,殊不知兒童會因沒真正理解寓言而讓寓意在頭腦里胡作非為。《獅子、狼與狐貍》本是要告訴兒童自作聰明的人往往卻自食其果,但誰能否認兒童不會學習狐貍殘忍的報復手段!就像“少不讀水滸”的觀點,《水滸傳》雖然頌揚了108條好漢的俠肝義膽,但里面血腥的場面隨處可見,這很可能會讓年少無知的兒童學會用殘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忽視兒童的年齡特征及生活經驗不但使寓言失去靈魂,寓言的作用得不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而且還在無意中破壞了兒童的純真,讓寓言變成了破壞兒童心智的罪魁禍首,所以我們在為兒童選擇寓言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為兒童選擇合適的寓言。
2.既定寓意,抹滅屬于孩子的風景。如果兒童讀寓言后沒說出既定寓意就會被認為是沒有讀懂故事,往往會被大人“不擇手段”地引入“正途”。《狐貍與烏鴉》是要讓兒童不要像烏鴉一樣虛榮,但不能否認在兒童心中真正崇拜的可能是聰明伶俐的狐貍。兒童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的環境里,難免會沾染到大人的思維,兒童大多變得崇拜小聰明,喜歡時不時玩點兒小招數。其實我倒覺得故事中的狐貍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同門師兄弟,他們不都是看準了敵人的多疑而將對策施于一個“空”字嗎!當兒童遇到世人推崇的諸葛亮時,他們會怎么看待被批判的狐貍呢?我們常常將成人心中的寓意箍在兒童頭上,讓兒童重走前人走過的路,沒有讓兒童去探索發現,沒有讓兒童擁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留下兒童自己成長的足跡。在同一條路上往往會欣賞到別樣的風景,擁有別致的情趣,我們應該讓兒童多去看看屬于自己的風景,多去表達內心的聲音。
3.失去疑問,失去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良機。兒童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特別是兒童在獲得書面語言的過程中,不僅能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而且能提高認知能力,發展個性。但兒童在閱讀寓言過程中卻缺乏懷疑精神。為什么中國寓言中的老鼠奸詐狡猾而外國的米老鼠卻可愛有趣?這個疑問的解決會讓增長兒童對社會的認知;《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小動物的腳型千奇百怪,那兒童自己的小腳丫像什么呢?這個問題能提高兒童的自我認知能力及想象力;《烏鴉喝水》的結局如果是烏鴉沒有喝到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這個問題能提高兒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像這樣能培養兒童各方面素質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在閱讀過程中,兒童為了完成家長或老師交代的任務卻慢慢丟失了提出疑問的意識,只是跟隨著寓言中的文字,沒有任何思考。我們應該鼓勵兒童在閱讀寓言過程中多思考,多質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科學運用寓言的方法
1.選擇適合的寓言,摒棄跟風氣息。經典并不一定都適合自己,每個兒童在時間空間上都有其獨特性。一年級的兒童不懂《庖丁解牛》與生活態度有何關系,六年級的學生不會對《坐井觀天》產生好奇心,這是由于他們的年齡不同,思維水平不在一個層次而致。對老虎、獅子的形象沒有具體認知的兒童不會對這類龐然大物產生畏懼心理,而對這一類動物有一定認識的兒童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林中之王的威武,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如果我們在選擇寓言的過程中只看到了兒童身心發展的普遍性而沒有看到其特殊性,那么縱然孩子讀了再多所謂“專家”推薦的寓言也只能是任由“專家”心中的寓言在兒童的頭腦里作祟,我們全然不知這樣的寓言是教會了兒童快樂成長,還是破壞了兒童原本純真的心靈。所以我們在為兒童選擇寓言故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兒童是否具備理解這篇寓言的能力,是否有類似的生活經驗,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兒童的寓言,那樣選出來的寓言才是真正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正面作用的寓言,才是真正的好寓言。
2.開放引導寓意,培養樂于探索的好習慣。兒童讀寓言需要大人給予引導,但引導絕不意味著強權,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內心世界,不僅不能輕易否定兒童自己悟出的道理,還要引導兒童積極探索問題。如果兒童在讀了《坐井觀天》后說青蛙不會想跳出井口,因為小青蛙不喜歡到處是濃煙,到處是廢墟的環境,我們要對他豎起大拇指,這樣的想法不僅是因為他活躍的思維,更是他對生活的觀察所得來。我們應該積極地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思想來理解寓言,鼓勵他們形成開放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寓言中蘊涵的道理。寓言故事中的文字是已經存在的,不可變的,但是寓意卻是活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兒童將這活的寓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成為兒童真正的財富,如果做到了這樣我們的引導就是成功的。
3.將寓言放回生活,讓寓言“活”過來。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如果我們在欣賞藝術時忘了將其還原生活,那么我們就體會不到藝術的靈魂。寓言也是如此,對美的稱贊,對丑的批判,都來自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兒童讀寓言時只重視記住文字,而沒有回到現實生活體會寓言中的一景一物,那么寓言永遠只能在書本獨舞,深刻的寓意不能進入兒童的心靈,不能真正地感染兒童。比如在面對寓言里的反面角色時,我們不應急著將其一棒打死,而應引導兒童從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體會壞人的所懷之處,而不是強迫兒童盲目地遠離成人心中的“壞人”。如果沒有回到現實生活中去體會寓意的真實性,那么兒童不僅不能真正辨別出善惡,甚至還可能被復雜的現實擾亂雙眼,混淆是非。我們應該教會兒童把寓言放回生活,從生活中的故事來體會寓言中的每一個情節,讓寓言“活”起來,讓生活在寓言中隨處可見,讓寓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兒童切實體會到寓言強烈的生命力。
4.把寓言還給兒童,弱化目的性。寓言創作是為了給兒童帶來歡笑,讓兒童在成長路上多一些伙伴,可愛的小豬,威武的獅子等動物角色都是兒童歡樂的好朋友,但現在兒童學習寓言往往都只是為了要理解寓意,以便為生活學習帶來便利之處,目的性很強。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寓意,而不顧寓言故事本身所蘊涵的財富,比如精彩的故事結構,人物角色的鮮明特點,這樣就是抓靈魂而棄身體,“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寓言本身被忽略了,那又何來寓意呢?讓寓言教會兒童各種道理的論調將是永遠的空談。寓言中的寓意能讓兒童理解固然很好,但是如果為了理解寓意而抹殺了兒童的歡樂,那只會得不償失,我們不能打著讓兒童理解人生道理的旗號而讓兒童拋棄歡樂,我們不能一意孤行,唯寓意這一目的是從,我們應解開寓意的束縛,把原本就充滿歡樂的寓言還給兒童,讓兒童在寓言的天空中翱翔。
由此看來,我們在利用寓言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只有正確地看待寓言的作用,避免寓言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掌握科學運用寓言的方法,我們才能夠讓寓言伴隨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才能夠使寓言成為兒童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張承芬,孫維勝.兒童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出版社,1997.
[3] 伊索寓言[M].北京:北京少年教育出版社,2007.
[4] 盧梭.愛彌爾論教育: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