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是推進科學發展和增長方式轉變的主導力量,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構建并實施人與自然和諧、生態與經濟協調的綠色管理。實施綠色公共管理是當前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復雜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和戰略舉措,也是構建適應科學發展的新型體制機制的關鍵之一。在揭示了綠色政府管理的興起與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傳統政府管理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政府綠色管理努力方向與實現途徑。
關鍵詞:“綠色新政”;政府綠色管理;和諧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27-02
引言
中國在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國情和長期以來實行的黑色發展模式造成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已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是以人本為核心、以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和目標的發展觀和發展戰略。無論是以人為本,或是統籌兼顧,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要求處理好資源和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1]。因此,在“綠色新政”背景下中國政府如何做到政府綠色管理將是中國未來重點探索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政府綠色管理的興起及其內涵
1.政府綠色管理的興起。18世紀40年代至今,工業革命時代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進步與發展我們不可否認,但由于在工業革命時代人類向環境無限制的索取,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實際上是以犧牲人類的生存環境,降低生活質量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中國的自然國情和世界資源供給的有限性、環境負荷的有限性,迫使中國必須擺脫和拋棄黑色發展之路,既不能沿襲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前蘇聯式的重工業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費、高消耗、高排放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必須獨辟蹊徑,尋求創新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2]。推進經濟綠色轉型涉及各個方面,如政府、企業、社團組織、社會公眾等市場主體等。政府因其行使公共管理權,所以對于轉型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政府作為推進科學發展和增長方式轉變的主導力量,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構建并實施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相協調的綠色管理。
2.政府綠色管理的內涵。任何社會系統都離不開政府的管理,任何國家的政府也都履行著管理社會的職能。所謂政府管理,是指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通過政府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協調、控制、規范、監督和服務等活動,它是國家行政權力的運用和實施,是使社會系統得以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傳統政府管理存在的弊端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運行,形成了無所不包、高度集權的政府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因效率低下而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其中傳統政府管理存在的弊端集中突出表現在:
1.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政府效率不高。目前政府職能轉變還遠未到位,政府以審批代管理、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代替企業招商引資等現象依然存在。政府職能履行還不全面、不協調,市場監管體制不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都還比較薄弱。政府效率和管理創新還不夠,效率不高的深層次原因關鍵還是人的問題,例如傳統的行政模式、政績考核方式、干部任免制度等存在的問題。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力度一般,效果不明顯。目前地方政府沒有將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放在突出位置,仍然過于重視經濟建設和管理職能,促進經濟(GDP)增長是各級政府一項十分重要的職責。同時,由于財權事權關系不對等,導致地方政府沒能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
2.政府行政部門間利益關系的彌合度不足。中國傳統政府管理體制不僅在經濟部門和資源環境部門之間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而且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合作。在有關資源和環境保護管理部門的設置及其職責的行政規定存在諸如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和具體化,各種規定之間缺乏銜接、協調和配合,甚至相互矛盾等問題。在與環境和資源相關的立法過程中,有關部門為了強化自身利益,“以法爭權”,使得立法過程帶上了鮮明的部門特色,容易與其他法律或部門規定產生沖突。上述情況會弱化綠色新政實施的整體合力和協調推進度[5]。
3.干部政績考核制度與綠色經濟發展的矛盾。現行政府管理中總以GDP論英雄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與綠色經濟發展存在深刻矛盾。當前雖然國家對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有著空前重視,但現存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仍然保留傳統的考核指標。對于地方官員而言,經濟增長總是排在第一位,而環境保護以及發展綠色經濟是第二位的。因為對官員的考核體系以經濟業績為核心,如果地方官員如期完成了各項經濟目標,自然提級,否則會被處罰或降級。故而,地方政府繼續把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速作為硬指標,而把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等指標置于腦后。這樣,現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是鼓勵企業粗放擴張,政府的措施都是在逆調節[6]。
三、政府綠色管理實現路徑
當前中國的政府管理模式仍然處在傳統管理主導、綠色管理逐步發育、加快成長的階段,“十二五”時期還需要在構建充分體現生態價值和生態規律要求的法律法規體系、政策體系和具有更高生態文明建設素質的干部隊伍等方面全力推進。從實踐角度觀察,尤其要抓住以下幾個著力點。
1.強化綠色法律法規和政策建設。環境保護的法律與政策、資源利用的長遠規劃以及其他法律政策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分析是政府綠色職能運作的基本依據。但是當前的環保法律政策與資源利用規劃多數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原則性或指導性意見,不夠全面系統、深入細致,尤其是不夠量化、彈性大,使得本來執法和監管力度不夠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政策更是難以操作和落實。因此需要健全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立法、執法、監管三位一體的體制,還要考慮其他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對未來資源、環境產生的間接影響,真正實現政府法律和政策的綠化。綠色職能的社會化指政府通過加強對企業和公眾這兩大社會主體的綠色行為的引導和監管,從而實現政府綠色職能的外部化,奠定綠色職能的社會基礎。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公眾是社會運行的基礎,兩者都是資源的最大消耗者,也是最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因此政府行使對企業和公眾的綠色職能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變得尤為關鍵。只有使企業及其他行為主體能夠通過發展綠色經濟獲得更大利益,綠色經濟才能獲得強大持久的根本動力。各種利益的基本結合點就是綠色經濟技術模式,比如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生態旅游業等綠色產業;另一個重要結合點就是綠色激勵機制,包括綠色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制度,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產業的發展[7]。
2.強化政府職能社會化的建設。綠色職能的社會化指政府通過加強對企業和公眾這兩大社會主體的綠色行為的引導和監管,從而實現政府綠色職能的外部化,奠定綠色職能的社會基礎。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公眾是社會運行的基礎,兩者都是資源的最大消耗者,也是最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因此政府行使對企業和公眾的綠色職能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變得尤為關鍵。只有使企業及其他行為主體能夠通過發展綠色經濟獲得更大利益,綠色經濟才能獲得強大持久的根本動力。各種利益的基本結合點就是綠色經濟技術模式,比如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生態旅游業等綠色產業; 另一個重要結合點就是綠色激勵機制,包括綠色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制度,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產業的發展[8]。
3.強化制定和實施綠色標準的建設。綠色標準是按照生態文明和綠色經濟的理念制定的,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社會必須執行的具體規范,它是推進綠色管理的具體抓手,是支撐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的骨架。全面推進政府綠色管理,必須重視綠色標準體系的制定與實施。在生產領域,制定推行綠色產業、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綠色產品標準;在消費領域,制定推行綠色賓館、綠色飯店、綠色商店標準;在社會領域,制定推行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社區標準;在政府領域,廣泛推行綠色機關、綠色采購、綠色辦公、綠色服務、綠色考核標準;在全社會各領域開展“綠色十佳”評選、創建活動,實現綠色轉型的典型引路、整體推進[9]。
結語
自然資源匱乏將是21 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制約因素,環境的破壞性使用并日益惡化使其承載力不斷削弱;嚴重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盲從于市場的自發性,不顧生態規律、社會規律,造成公共性生態資源的嚴重不合理分配,形成生態兩極分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被忽略和損失嚴重。新時期,中國將會在“綠色新政”背景下,全面實施建設政府綠色管理,徹底改變黑色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的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錦學.論綠色經濟轉型中的綠色政府建設.[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2).
[2] 胡鞍鋼.綠色現代化:中國未來的選擇[J].學術月刊,2009,(10):73-78.
[3] 苑琳.構建政府綠色管理的若干戰略著力點[J].中國行政管理,2010,(12).
[4] 苑琳,崔樹民.科學發展框架下的政府綠色管理——2006:進展、特點與走勢[J].中國行政管理,2007,(4).
[5] 張兵生.綠色經濟學探索[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6] 張晨強.構建政府綠色管理體系初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7] 李芬.綠色管理: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J].前沿,2008,(10).
[8] 劉家明.綠色發展背景下的政府綠色變革模式[J].物流與采購研究,2009,(32).
[9] 張兵生.政府綠色管理:基本依據、構建路徑和戰略著力點[J].中國行政管理,2007,(4).[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