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面對大學這一關鍵性的過渡時期來說,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更是顯得尤為的重要。就簡單論述了通過加強大學生音樂教學力度的方式,提高大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促使大學生以聆聽音樂作品的方式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并從中獲得精神愉悅的過程,從而達到建立正確、健康心理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教學;音樂賞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別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內在特性的差異性,其健康與亞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斷,這導致開展心理健康的預防、維護和治療十分困難。大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專業知識教育那樣,單純通過教師的傳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將工作滲透到學生的各個空間,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大學生心理活動的內在特性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并發揮其自身的心理調節作用。而音樂教學的作用就此顯現。
音樂教學的實踐,能提高學生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音樂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嘗試采取探討、啟發、引導的方式,盡量調動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建立他們思維上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性,并適時地予以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在得到音樂知識的同時,又獲得音樂欣賞的初步技能和感性體驗。從而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心里認知,促進大學生心里健康發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這一課題,就是因為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首先,大學時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進入相對活躍的狀態。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問題上,容易產生許多尷尬,如果這些沖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被家長的過度保護,加之學校的應試教育,致使當代大學生們普遍缺乏生活經歷、意志薄弱,在面對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的挫折時,經常使他們難以承受,致出現心理疾病。
其次,中國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種這情況也會在青年學生中引發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變故、習成績不佳、友失敗等,這些使得大學生在短時間內產生時間大量緊迫感和壓力感;而且,隨著對生活目標選擇機會的增加,難以兼顧的矛盾更加劇了內心的沖突,使得社會變革所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更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
另外與中學時期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平時習慣依靠父母的人來說,進入大學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會對他們產生精神壓力。同時,大學生跨進大學,面對周圍各不相同人,忽然間由原來中學時間親密無間的同學,變成一些陌生人,這對于大學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會產生孤獨感。
那么,面對這些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或者說,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我認為,面對當代的大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適當的增加音樂教學在他們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因為增加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音樂審美心理,而音樂審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審美心理能力的高低與欣賞者是否能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研究它們形成的特點及規律,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關于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發,從而設計出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的音樂教學方案,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據審美注意形成的條件,在選擇欣賞材料時應注意音樂作品相對于學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適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力;又如根據靈感能有效地幫助欣賞者獲得更為直觀的審美體驗,教師在欣賞課堂上可以適當地采用音畫結合等方式,將聽覺轉化為視覺體驗,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即“豐富情感體驗”和“注重情感體驗”的要求。體驗是個體在接觸實物或實踐活動中對其原貌的一種真切感受,它往往是點燃靈感火花、導入深層認識、實現發明創造的源泉。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實現審美體驗價值的最佳載體。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激發情感,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并在自己的體驗中嘗試創造。這樣,讓學生主動的產生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產生了精神寄托。最關鍵的,是通過音樂藝術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健康的心理環境。
下面,我就簡單說說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的方式:(1)在音樂教學時,幫助學生了解音樂語言的特殊性;(2)在音樂教學時,幫助學生了了解音樂語言中豐富的表情性以及音樂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與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樂教學中,結合不同樂曲講解音樂的曲式結構與音樂的組織手段、樂器性能及表現力;(4)在音樂教學中,從音樂的形式與傳統的繼承關系、音樂的風格、精神特征及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等方面講解;(5)用比較鑒賞的方法進行分析討論。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灌輸”給學生。但也要注意,音樂欣賞中只有發散性思維是片面的,必須輔以集合性思維,才能完成從感性欣賞到理性欣賞的全過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的內部結構與它所表達的相關內容,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追求作曲家所表達的一種對世界的認識與深刻“體驗”,探求音樂所表達的“意義”,提高審美意識與精神境界,從而追求音樂中所表達的人類對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奮斗與犧牲精神。最終達到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心理環境的目的。
其實,參與音樂的實踐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并提高團隊精神。音樂活動通過表演來進行,就是審美活動最生動的方式,也是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動方式參與音樂欣賞,可使學生下意識地從聽覺上注意音樂、熟悉音樂,最終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體驗。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學生身心的孤獨。
總的來說,音樂欣賞教育不單純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悅,還必須實現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領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輔以邏輯思維,使感官欣賞能上升到理性欣賞,使生動形象的感性體驗與準確深刻的理性認知完美地結合,以實現審美心理活動的完善和飛躍。參與音樂活動不僅能使審美更加生動,同時能增加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特別是多聲部訓練還是培養學生合作與協調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好的音樂能讓人感動,美的音樂能讓人陶醉,有朝氣的音樂能讓人挺拔奮進,傷感的音樂能讓人流淚,思鄉的音樂能讓人想家、思緒萬千……音樂欣賞與表演過程就是這樣一種短暫而美好的自我體驗。這種體驗導致人格發展的飛躍,讓學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愛、體會愛、學會愛,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與痛苦,最終達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 胡建,林雁雙.淺談大學生的生理特點與青春期教育[J].中國林業教育,2004,(6).
[2] 徐桂琴.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實踐探究[E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