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已成為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在農產品加入WTO十年中,由于成功地運用了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互補性發展格局,帶來了農產品貿易額不斷增長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整體不強等原因,中國農產品的未來發展仍面臨種種問題,因而,制定相應政策目標和政策優化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加入WTO十年;農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160-06
隨著中國農產品的加入WTO,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中,一方面,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已突破千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另一方面,中國農產品貿易也越來越受到國際諸多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在美元頻繁貶值的情況下,貿易逆差成為了中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日顯弱化的現實問題,因而,加強這一領域的研究并提出相應應對措施顯得極為必要。
一、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進出口基本情況
加入WTO以來,中國農產品在2000年的進出口總額達268.2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比增長了24%,其中,農產品出口額達156.2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比增長了16%;農產品進口額112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比增長37.3%,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現順差44.2億美元。20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1208億美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32.2%,其中,農產品出口額達488.8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比增長24.7%;農產品進口額719.2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比增長37.9%,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現逆差230.4億美元。很顯然,中國加入WTO十年(2001—2010年)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生了較大變化。
(二)進出口主要特點
1.農產品貿易額度持續增長。2001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從279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 208億美元,除了2009年農產品貿易增長額受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有所下跌而外,其余年份均是處于正增長狀態。目前,中國已是世界農產品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201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位居世界第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農業生產大國和農產品貿易大國。
2.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增大。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就進一步擴大,從2004年的46.4億美元上升到230.4億美元。從主要進口的農產品來看,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大量進口是造成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豆進口5 479.6萬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58%,進口額250.7億美元;食用植物油進口量922.3萬噸,進口額82.3億美元;棉花進口量283.7萬噸,進口額56.6億美元。這三種農產品的逆差占全部農產品逆差額的167.5% [1]。
3.農產品貿易與國際市場同步波動。近年來美國為了從經濟危機中復蘇,頻繁貶值美元,造成了全球貨幣流動性過剩,隨之帶來了通貨膨脹的預期,這是近年來全球農產品價格被刺激上漲的主要原因。據農業部發布的信息:2010年12月13—17日,國際市場的玉米、食糖和棉花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46%、14%和111%,大豆、豆油和棕櫚油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了25%、39%和57% [2]。商務部公布的信息:2010年1—12月農產品進口價格同比指數為118.1,物量同比指數為94.5 [3]。以上數據表明:農產品國際貿易價格上升幅度明顯超過農產品貿易數量上升幅度,同時也顯示了隨著中國的加入WTO,中國的農產品貿易與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呈現同步波動狀況。
4.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基本格局。按貿易額大小順序,以各州為統計對象,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形成了以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農產品進口來源地以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依次格局;以國家或地區為統計對象,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依次為日本、美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和德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依次為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市場格局 [4]。可見,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范圍廣,農產品出口和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國家卻又相對集中。
二、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經濟晴雨表直接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走勢
2001年中國加入WTO,正值世界經濟逐漸從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復蘇之際。2002—2008年世界經濟經歷了上升和較為繁榮的發展時期,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也呈直線上升的態勢,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經濟危機,致使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度出現大幅下滑。隨著2009—2010年世界經濟的漸進恢復和升溫,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貿易額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2010年12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2010年1—9月世界商品貿易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3%,特別是2010年前兩個季度同比增長25.8%,總體上看,20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增長32.2%,成為近十年增長最快的年份 [1]。
(二)多種原因導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1.國內有限水土資源制約了農產品國內需求。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和農業大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明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生產,這是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劇了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緊張狀況,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以及工業用水量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上升。同時,隨著國內經濟較快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用植物油和畜禽產品消費量持續增長,最終導致土地密集型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消費量持續增長。所以,從供給和需求來看,國內資源難以支撐農產品需求,選擇進口部分農產品已成為一種長期趨勢。
2.國際農產品價格造成了貿易逆差。國際農產品價格走勢對農產品貿易逆差具有重要影響,這是中國作為農產品進口大國的性質決定的。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6—12月,國際糧價持續上漲,糧價指數達223.1,超過了2008年6月糧食危機時的高點。2010年下半年國際大豆價格也連續上漲,加重了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程度。按2009年進口大豆單價計算,2010年僅大豆進口一項就因價格上漲多支付8.68億美元 [1]。可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了中國農產品進口成本,造成了農產品貿易逆差值。
3.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貿易的負面影響。美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該政策對改善本國經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于許多其他國家卻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這一政策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包括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加大了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導致了熱錢流向新興經濟體,加大了這些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風險。對于其他農產品出口國而言,由于國際市場是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美元頻繁貶值導致這些國家的農產品競爭力下降,增加了農產品出口難度。中國是受到這種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
4.貿易保護主義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2011年1月,聯合國發布的《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0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6%、1.6%和2.7%,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1%、8.4%和7.6% [5]。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明顯低于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改善其就業和保護經濟緩慢回升。以美國、日本實施有關措施為例,2010年1月,日本對中國養殖蝦含藥殘、蓮子含黃曲霉毒素實施命令檢查;2010年3月,日本加強對中國香菇含農藥殘留實施檢查;2010年5月,日本對中國大蔥及加工品實施氟硅唑項目強化進口監控檢查;2010年12月,美國通過《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將對外國進口食品,特別是對來自中國等國家的食品實施更為嚴格的檢查[1]。
三、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問題
中國加入WTO以來,水產品、園藝產品和部分農產品加工品等繼續保持比較優勢,但是由于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造成糧食、油料作物、棉花等農產品的比較優勢下降。農產品競爭力受到制約的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
(一)中國農產品競爭力尚未顯著增強
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長較快,2002—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平均增長率達13.2%。從貿易位次上看,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排在歐盟和美國之后,位居第三。其中,農產品進口額排在歐盟和美國之后,居第三位;農產品出口額排在歐盟、美國、巴西、加拿大之后,居第五位。從貿易額上看,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占世界農產品進口額的5.06%,出口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76% [6]。但是,中國農業生產規模小、勞動力素質不高和生產效率偏低等問題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成本不斷上升以及人民幣逐步升值等,這些因素明顯制約著中國農業競爭力的提高。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初級農產品仍占較大比例。2009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中,加工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占24.3%,原料型產品和初級產品仍占大多數,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尚未充分開發 [1]。這說明雖然中國加入WTO后農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但是農產品競爭力并未得到顯著增強。
(二)主要糧食品種仍然保持高自給率
在國家大力支持農業和強調糧食生產的政策下,中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可以基本滿足國內消費的需要,13億多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可靠保證。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有關國內糧食自給率進行了測算,國產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99.8%、98.9%和99.1%,這三種主糧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均達到了95%以上 [1]。但是從糧食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小麥和大豆生產明顯缺乏比較優勢,玉米生產有比較優勢但在減弱,水稻有比較優勢但有波動。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在國內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土地、水資源存量不足造成對糧食生產的約束,玉米從凈出口逐步轉變為凈進口,是否將會出現類似大豆那樣不斷增長、自給率不斷下降的問題;二是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節奏加快,當世界糧食價格處于較低水平時,對國內糧食生產形成一定的沖擊,當世界糧食價格處于較高水平時,提高了糧食的進口成本,在大量進口糧食時出現財富流失效應。
(三)棉花、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較大
隨著世界經濟復蘇,中國紡織生產明顯加速,棉花供求矛盾突出造成棉花價格飆升。2010年中國進口棉花283萬噸,比上年增長85.5%。2007—2010年中國的棉花自給率分別為63%、58%、78%和70% [1]。在國內棉花播種面積減少的情況下,棉花自給率變化較大。中國不僅棉花自給率不穩定,而且對外依存度并不低,一是國內耕地比較緊張,大幅度增加棉花播種面積難度較大。2010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為485萬公頃,如果要從棉花產量上保證基本自給,需要新增300多萬公頃耕地種植棉花;二是國內棉花生產缺乏比較優勢,棉花生產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見上頁表3),這是種植規模偏小、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等原因造成的。
中國在大量進口大豆等食用油的同時,大量進口食用植物油。2007—2010年,中國進口食用植物油分別為839.7萬噸、817.1萬噸、950.3萬噸和922.3萬噸。2009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42%,其中棕櫚油、豆油和菜籽油進口量合計約占世界食用植物油貿易量的21%[1],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一是國內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直接導致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持續增長;二是國內耕地緊張難以大規模增加油料作物的播種面積;三是油料作物生產缺乏比較優勢(見上頁表3)。
(四)蔬菜、水果出口貿易保持穩定趨勢
蔬菜、水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也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2002—2010年,中國蔬菜出口量增加1倍,水果出口量增加2倍,這體現了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作用。蔬菜、水果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發揮了中國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和蔬菜、水果品種繁多的優勢。近年來,受農村勞動力、土地成本上升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蔬菜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仍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見上頁表3)。同時,出口蔬菜的質量安全性不斷提高,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能力有所增強,這也有利于保持蔬菜國際競爭力。
從蔬菜的產品結構看,2009年蔬菜出口以新鮮冷凍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為主的格局未發生變化。蔬菜產品出口前十位的有:新鮮蒜頭、番茄醬罐頭、姜、干香菇、小白蘑菇罐頭、新鮮胡蘿卜及蘿卜、干燥大蒜、新鮮洋蔥、辣椒干、新鮮馬鈴薯。從貿易區域看,亞洲是中國蔬菜出口的最大市場,占中國蔬菜出口總額的60.5%,其余依次為歐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6]。從競爭優勢看,一是具有關稅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中國享受零關稅待遇,占有價格優勢;二是產能優勢,中國蔬菜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蔬菜產業發達,勞動力資源充足,形成了品種齊全、常年供應和價格較低的競爭優勢;三是區位優勢,中國與日本、韓國、俄羅斯、東盟國家接壤,這便于運輸和保證質量。但是,中國蔬菜品牌缺乏限制了出口效益,特別是行業管理和質量監管不足,如何按照規模化、科學化、企業化組織蔬菜生產,進一步提高蔬菜國際競爭力,仍需經過艱苦努力。
從水果的產品結構看,2009年水果出口包括新鮮冷凍水果、果汁、罐頭和加工品等。新鮮冷凍水果出口332.6萬噸,出口額19.2億美元,其中以鮮蘋果、鮮柑橘、鮮梨為主要品種;果汁出口88.18萬噸,出口額7.38億美元,其中以蘋果汁為主要品種;水果罐頭出口58.98萬噸,出口額4.97億美元,其中以柑橘罐頭和桃罐頭為主要品種。從貿易區域看,越南、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日本是中國水果出口的5大主要市場,這些市場占中國水果出口總量的51%。從競爭優勢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水果出口帶來了關稅、區位和產能優勢,對東盟的水果出口量占中國水果出口總量的36.6% [6]。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水果的品質和質量安全性,仍需要從生物技術、栽培技術、防止病蟲害、加工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不斷努力。
四、政策目標及政策建議
為了應對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的復雜多變形勢,中國政府在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的同時,適時適度地調控農產品進出口,這對農產品對外貿易健康發展以及穩步提升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順應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又要在開放中注意趨利避害,加強政策調控,加強對農業的合理保護,更加有效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確保農業產業和農產品貿易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一)政策目標
1.保護農業產業安全。在進口滿足國內需求和合理利用外資的同時,保證國內產業健康發展,防止行業主導權的喪失,防范化解產業風險。
2.轉變貿易發展方式。轉變過度依賴低成本低效益的數量速度型貿易增長,牢牢把握中國農業的比較優勢,擴大優勢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合理調整進出口結構,為充分利用世界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3.增創國際競爭優勢。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促進結構優化升級,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全面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4.保護好農業政策和產業升級空間。通過積極參加國際磋商談判,施加影響,爭取農業支持調控和擴大貿易空間,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維護自身利益。貫徹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好農業對外與國內經濟發展兩個大局。
為完成上述任務目標,深入推進中國農產品貿易出口貿易,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政策需要相應的優化和調整。
(二)政策建議
1.強化政策研究和戰略規劃制定。系統研究涉農國際貿易、投資、技術標準的基本規則和相關法律和法規,加強國別研究,結合國內發展現狀,提出政策建議。通過對主要農產品國內市場容量、進出口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市場環境等的研究,提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戰略,明確農產品貿易發展原則和目標,確定主要農產品合理的進出口規模,科學制定優勢農產品國際市場營銷策略,提出推動進出口機制進一步完善和支持農產品的重大政策建議。
2.進一步提高制定和利用世貿規則的能力。加大貿易談判和國際規則標準制定的參與力度。在努力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的同時,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爭取農業支持政策和貿易調控的空間。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達成對中國農業有利的結果,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政策審議工作。積極參與自由貿易區談判和可行性研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農業方略形成國家間共識。
3.推動建立統一、穩定、規范、高效的農產品外貿管理和調控體制。加大產業部門在貿易決策中的工作力度和話語權,確保農業貿易政策與國內農業發展政策統一協調。充分調動地方農業部門、主產區和農業行業協會、專業組織以及企業廣泛參與貿易政策制定,構建暢通高效的農產品貿易信息體系。發揮好WTO部級聯席會議機制作用,積極參與國務院稅委會協調機制,密切配合商務部談判協調、貿易政策審議工作以及海關、質監等部門牽頭的合作機制。
4.加強農業產業損害評估機制建設和貿易救濟工作。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機制,包括農業產業損害風險評估機制、農業產業損害補償機制等,逐步實現長期有效檢測、及時準確預警貿易和投資對農業產業的損害,科學評估產業安全風險,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農業產業安全,有效利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合法手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及時實施貿易救濟,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調控農產品貿易。
5.提升農業國際信息和農產品國際營銷促銷的公共服務水平。構建通暢高效的農產品貿易信息體系,形成穩定的農業國外信息分析研究隊伍和體系,加強對外協作和部門間溝通,逐步構建多層次、一體化的農產品進出口信息服務體系,正確引導市場預期,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經營提供參考。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開展品牌建設、質量提升和國際宣傳推介,引導企業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在穩定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健全國內農業展會等級評價體系,繼續做大做強現有優秀品牌展會,探索打造新的展會平臺。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2011)[M].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119.
[2] 農業部信息中心.2010年第51周主要農產品國際價格周報.
[3] 商務部外貿司.中國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農產品)[R],2010:12.
[4] 農業部農產品貿易辦公室,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0-30.
[5]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R],2010-12-01.
[6] 農業部農產品貿易辦公室,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0-162.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fter Decade of Accession to WTO
PU Wen-b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China has been important coun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in the world.China successful use domestic market and overseas market, domestic resources and overseas resources, that has been appeared positive situation, but that has been lead to many problem owing to large dependence.So,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adjust or optimize policy.
Key words:China;decade of accession to WTO;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tudy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