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宋時期,今貴州經(jīng)制州、羈縻州和藩國并存,納入了宋王朝大一統(tǒng)治理之下。貴州土著民族首領(lǐng)延納儒士,興辦教育,獎掖書院。“蠻荒子弟多讀書攻文字”,儒學進一步傳播,科舉中式乃至中進士者不乏其人。儒學的傳播,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認同,推動了地域文化、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
關(guān)鍵詞:兩宋;貴州;延納儒士;興辦教育;獎掖書院;儒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67-02
一
自西漢中葉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后,歷朝歷代都注重利用中央王朝強大的政治影響,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著首領(lǐng)及人民宣諭儒家大一統(tǒng)文化思想及忠、孝、仁、義等社會倫理觀念。兩宋時期,統(tǒng)治者更加注重文治,通過多種手段,對今貴州地區(qū)加強教化,推行儒文化,以鞏固其統(tǒng)治。宋代,傳播儒學的重要載體——書院興起。及至儒學演變?yōu)槔韺W,書院深受理學影響,以理學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貴州雖遠在蠻荒,書院教育亦有興起。據(jù)乾隆《貴州通志》載:“鑾塘書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宋紹興時建,今廢,碑尚存。竹溪書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尚留遺址斷碑,余無考。”[1] 然有史可考的書院僅有兩所,但它對貴州文教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作為儒學傳播的重要途徑,書院在地近巴蜀的思南府出現(xiàn),說明宋代儒文化在今貴州的傳播受巴蜀地區(qū)的影響較大,而巴蜀是宋代儒文化的興盛區(qū)域之一。書院的興辦使該地區(qū)培養(yǎng)本土儒士成為可能,并對周邊地區(qū)產(chǎn)生影響。書院對于儒文化在貴州的傳播、普及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北宋一代,“統(tǒng)治者始終抱定‘北有大敵,不暇遠略’的方針。”[2]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北宋統(tǒng)治者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多采取安撫政策。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即提出“以仁愛濟天下的主張”[1],儒家的這種仁愛和忠恕包容的思想,正好適應了統(tǒng)治者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文治。統(tǒng)治者通過對貴州土著民族首領(lǐng)的冊封、賞賜、褒獎,宣諭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以維護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對貴州境內(nèi)的土著首領(lǐng)的封賞,其實就是儒家大一統(tǒng)以及仁政理念的體現(xiàn)。儒家提倡仁政,宋朝的統(tǒng)治者亦要求土著首領(lǐng)在所治區(qū)域以民為本,施行仁政。“咸平元年,(富州刺史)通漢言請定租賦,真宗以荒服不征,弗許之。”[2] 土著首領(lǐng)受封后,領(lǐng)銜而治,忠心朝廷。據(jù)有溪州的彭氏,傳至儒猛為刺史時,發(fā)生仕漢叛逃事件。“儒猛言仕漢逃歸,誘群蠻為亂,遣別子仕端殺之,朝廷嘉其忠,降詔獎諭。”[2] 在軍事上,秉承儒家忠君理念、報效宋室的播州楊氏也有很大的貢獻。楊粲時期,四川宣撫使吳曦謀反,楊粲應朝廷征召,率師討伐。金人南下,楊氏積極支持朝廷抗金戰(zhàn)爭,獻馬300匹,金、銀萬兩。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宋史》一書僅本紀部分提到的中央王朝對貴州土著酋長的封賞以及土著酋長到朝廷獻貢、朝賀就達30余次。
通過這些封賞、獻貢、朝賀,不僅加強了中央王朝對貴州的控制,而且使土著首領(lǐng)在交往中得以知曉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主動接受儒家“大一統(tǒng)”、“仁政”、“忠君”等思想。儒文化率先在土著上層家族中傳播開來;土著首領(lǐng)多為世襲,儒文化得以在土著上層家族中世代相傳。
自隋朝科舉制建立以來,歷代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是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科舉注重考查儒學,讀書人自小就必須認真研習儒家經(jīng)典。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后,宋代科舉則注重對新發(fā)展的儒學——理學的考查。當時,貴州多為羈縻州,少數(shù)民族居多,文化遠較中原地區(qū)落后;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需到四川,路途遙遠。盡管如此,貴州科舉依然在艱難中興起。貴州本地讀書人受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觀念的影響,紛紛讀書攻文,參加科舉考試。在播州(今遵義)楊選“性嗜讀書,擇名師授子經(jīng),聞四方士有賢者,厚幣羅致之,歲以十百計。”[3] 外地士人的加入,使得播州的文化學習氛圍日漸濃厚,傳至楊軾,“蠻荒子弟多讀書攻文字,土俗大變。”[4] 據(jù)《遵義府志》載:“曹琦,蜀進士也,知南平軍。”[5] 又載,自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到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貴州有冉從周、楊震、李敏子、白震、猶道明、趙炎卯、楊邦彥、楊邦傑8人考中進士[6]。此8人受學讀書的情況已無從詳考,但科舉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在8人之下,貴州當時應有相當數(shù)量的儒學人才儲備,這說明,貴州本地儒士隊伍在不斷壯大,儒學在貴州的傳播已有一定程度。
二
兩宋時期儒學在今貴州地區(qū)的傳播,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推動了地域文化、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中原文化的優(yōu)越性以及學習、吸收中原文化的必要性漸被土著民族認同。思州田氏、播州楊氏為代表的一批土著首領(lǐng),主動引進儒家文化,希望借助中原文化,移風易俗,加速自身的封建化進程,鞏固自己的地位。據(jù)明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記載:“政和間,蕃部長田佑恭被召入覲,拜伏進退,不類遠人,上異之,問其故,對日:‘門客夏大均實教臣’。上悅,厚賜之,拜大均保州文(學)。”[4]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原為中原的儒學知識分子夏大均已然將中原文化帶至貴州,也可看到貴土著首領(lǐng)招攬儒士,努力學習儒家文化的縮影。
兩宋時,今貴州的行政建制大抵仍沿襲當代的舊制,實行經(jīng)制州、羈縻州和藩國并存的形式。宋王朝希望通過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政權(quán)的聯(lián)合形式來管理少數(shù)民族,以維系在今貴州的治權(quán)。宋代因施行“強干弱枝”的政策,對今貴州的控制相較于唐代而言有明顯的弱化,雖說是經(jīng)制州、羈縻州和藩國并存,實際上是以土著首領(lǐng)的統(tǒng)治為主體。在這種前提下,難能可貴的是土著首領(lǐng)皆能夠歸附中央。在數(shù)十個羈縻州中,矩州羅氏、思州田氏以及播州楊氏影響最大且與中央王朝關(guān)系最為密切,這不能不說與儒學的影響有關(guān)。
在經(jīng)濟上,受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影響,西南地區(qū)儼然成了整個宋廷的大后方,四川的經(jīng)濟地位驟然攀升,而鄰近的思州、播州亦在其影響下,發(fā)展速度較快,在人口、農(nóng)業(yè)等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靠近湖南的“五溪”部落,在手工業(yè)和鹽銅業(yè)也得到一定的開發(fā),這是宋之前所沒有的。
在文教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楊氏在今貴州遵義地區(qū)的文化建設(shè)。播州楊氏自唐末進入貴州以來,逐漸變成西南地區(qū)舉足輕重的大土司。在受巴蜀發(fā)達的書院文化影響,楊氏統(tǒng)治期間,重視文教。“楊氏時,守有遵義,文教蓋蔑如也。”[7] 到楊氏第二十世孫楊軾之時,尤“留意藝文,蜀士來依者甚眾,結(jié)廬割田,使安食之”[4]。不少蠻荒子弟,均能鉆習文字,研讀《詩》、《書》,社會風氣為之大變。楊軾之子楊粲貢獻更大。史載楊粲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jīng)典,在播州開創(chuàng)“建學養(yǎng)士”[4]之風。到了晚年時,立楊氏《家訓十條》,告誡子弟需“盡臣節(jié),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4]。十條家訓如三字經(jīng)般言簡意賅,其核心,則是儒家的忠孝根本。楊粲之后的楊價向朝廷提出了“歲貢士三人”[4]的建議。播州能夠歲貢三人,亦可印證貴州本地儒士隊伍在不斷壯大。傳至楊文時,“留心文治,建孔子廟以勵國民,民從其化”[4]。孔廟是儒文化的重要象征,孔廟的出現(xiàn)說明儒文化在以播州為中心的貴州北部地區(qū)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書院[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乾隆]貴州通志:第9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158-281.
[2] 《貴州通史》編委會編.貴州通史:第1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341-365.
[3] 土官[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清]遵義府志:第31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64.
[4] 流寓[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清]貴州圖經(jīng)新志:第4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57-66.
[5] 宦績[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清]遵義府志:第29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8.
[6] 選舉[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清]遵義府志:第32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91-92.
[7] 學校[G]//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清]遵義府志:第22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6:434.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Through Guizhou in Song Dynasty
XIE Jian,XU Yong-biao,HUANG Shu-yan,XIE Na-na,WU Wei
(History and Politics Colleg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In Song dynasty,Guizhou,under the control of central government,consisted of three executive forms,The system state,the Jimi State and the Vassal state.The outstanding leaders of ancient native Guizhou people widely made the use of Confucian scholars,prospered education and encouraged academy.Many unenlightened children and adults became literary while Confucianism witnessed its further spread.Some people were granted with the titles of Juren or even Jinshi.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enhanced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and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ir local 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Song dynasty;Guizhou;Confucian scholars;education;academy;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