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院校負債辦學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負債也給院校的發展帶來了困難。政府審時度勢,采取獎補方式幫助地方院校化解債務。政府化債給地方院校進行了一次集中“輸血”,地方院校深知化債的意義,同時也明白自身的責任。政府化債有效促進各院校高校科學規劃、合理定位、勤儉辦學、內涵發展加強自身的“造血”能力,進一步規范債務管理,建立有效的債務償還機制,并且通過多渠道進行債務化解,同時采取措施防范債務危機,為促進各校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政府化債;融資;風險;地方院校
中圖分類號:F8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24-02
中國高等教育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正在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進行這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各高校利用自身的優勢,抓住機遇,強化自身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基本上達到了教育部對普通高校評估指標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條件下和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無疑給地方院校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迫使他們多方籌集資金而蘊涵著一定債務風險。地方院校成為中國高校債務風險的主體,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湖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于2011年2月24日召開了全省高校化債工作會議,推動了湖南省高校化債工作。化債工作的開展并不是意味高校債務的清理,也并不是政府一攬子承擔各高校的各種債務,因此,各院校應從政府的化債工作精神中清楚認識到化債工作的緊迫性,化解地方院校債務需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自身增強“造血”功能,加強自身的財務風險評估與管理,減少債務風險。為實現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創造條件。
一、政府化債的歷史背景分析
1.舉債辦學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級專門人才,經濟騰飛需要教育的發展。在新形勢下,地方院校管理者審時度勢,窮則思變,通過多方舉債籌資,發展學院規模,提高辦學水平。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明顯走上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1],使更多的人享受了教育發展帶來的好處。同時為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40%的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回顧歷史,1999年,地方院校積極響應高等教育改革號召,抓住機遇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辦學規模和層次,滿足了社會的需求。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實施,在以評促建的指導下,各院校為實現既定目標,提高辦學質量加速了硬件和軟件建設。這些都是在地方院校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籌資建校、增容保質所取得的成果。
2.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湖南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從校園建設來看,2010年與1998年相比,湖南省地方高校校園占地面積由1 000公頃增加到6 800公頃,建筑面積由480萬平方米增加到3 400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由29億元增加到300億元[2]。為適應高校擴招的需要,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各高校通過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加快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特別是新校區的建設不僅僅是校園面積的增加,為學校發展規劃、學科建設、辦學層次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更增強了升本合并學院發展的凝聚力和動力。同時,校園擴建、新建不是簡單的搬遷,更是一個學校整體硬件建設水平的提升。伴隨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生科技創新、自主創業培訓等,在新建校舍過程進行全新的升級,滿足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
3.過重舉債影響學校發展。校園的擴建、新建,教學設備購置,無疑加重了地方院校的經濟負擔。據統計,湖南省31所地方高校貸款余額2007年比2006年增加約10億元。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地方公辦普通高校總債務規模高達142億元,其中銀行貸款余額115億元[2]。個別高負債學校,還本付息壓力過大,甚至出現了“挖東墻補西墻”的情況,不僅貸款本金難以償還,就連利息支付也只能靠貸款維持。在這種高負債環境下學校不僅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些學校工作的教師深感資金的緊缺,有些甚至對學校的發展缺乏足夠的信心,通過曲線方式離開,造成本來稀缺的優質教學資源被流失,嚴重的限制了學校的發展。另外,在強大的社會輿論下,學校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二、政府化債給地方院校債務管理的啟示
1.認清經濟形勢,提高潛在財務危機認識。地方院校債務積累由歷史、制度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集合的客觀反映。黨和政府認識到債務壓力給地方院校發展帶來的阻力。湖南省決定兩年籌措化債專項資金50億元通過獎補方式支持地方高校化解債務。化債給地方院校進行了一次集中“輸血”,緩解了地方院校債務壓力。盡管化債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地方院校的債務壓力,如果不認清形勢,盲目的加重債務,就可能陷入新一輪的債務危機之中。目前,學生學雜費作為地方院校主要收入之一,2009年湖南省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學校學雜費占教育經費收入的38.1%,但是隨著生源急劇滑坡,給地方院校產生了潛在的財務危機。湖南省2007年全省高考報名人數51.8萬,而2012年高考報名人數僅35.2萬人,相比2011年減少2.6萬人,相對生源高峰的2008年下降了34%[3]。而政府財政撥款的數量仍然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教育事業費撥款占教育經費收入的33.9%。湖南省2009年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學校生均事業性經費為13 021.7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 541.46元[4]。政府財力有限和生源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地方院校深刻認識到政府化債資金的有限性,加強對財務危機的認識,掌控潛在債務帶來的風險。
2.明確債務主體,增強自身化債能力。高校已經成為自主辦學主體,應該為自己的融資行為負責[5]。高校化債只是“減輕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高校是舉債主體,也是還債主體,即“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梅克保在湖南省化債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堅持高校是化債工作的責任主體。全省高校應克服“等、靠、要”思想,堅持勤儉辦學方針,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統籌學校資源,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開源節流,集中財力主動償還債務”[6]。地方院校應該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多渠道開源,增強學校的財力。建議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爭取足額的生源,發揮資源效率。主要是通過拓展適應市場需要新專業,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強自身的競爭力;(2)創新培養機制,降低培養成本。對于應用型專業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或者“學校+基地”模式,實行“2+2”或“3+1”模式,減少實踐場地和設施的建設,降低培養成本;(3)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減少重復建設。對于校園臨近的兄弟院校,建立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抓住化債機遇,破解債務難題。地方院校利用省政府這種獎補方式償還部分債務,對于債務繁重的學校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目前普遍采用的化債模式有:依法投入、政府補欠等方式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操作方式;短貸改長貸、土地置換、債券市場等是以高校為主的操作模式;而后勤社會化中的BOT模式、PPP模式已經進入實踐應用;但捐贈融資、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教育信托等模式[5]。《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教育廳關于減輕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意見》(湘財教[2011]9號)中明確提出:在2011—2012年,高校每年事業收入的15%作為化債資金。有老校區處置的高校要積極推進老校區資產處置工作,制定資產處置方案,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資產處置所得扣除國家規定的有關規費和必須上交國家的資金后,其余資金返還學校優先用于化債。總的原則建立多樣化、系統化、長期化、制度化和個性化“五化”的籌資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進行融資,積極化債,穩步發展。
三、總結
地方院校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大規模增加招生人數,為滿足擴招后改善辦學條件的需要,通過大量銀行貸款籌資進行了大規模建設,造成嚴重負債,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為促進地方院校健康發展,建立高校財務風險防范機制,采取措施化解債務是當務之急。《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教育廳關于減輕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意見》(湘財教[2011]9號)的實施給湖南省地方院校的債務進行了一次集中“輸血”,給各院校的債務管理提出方案,有效促進各院校高校科學規劃、合理定位、勤儉辦學、內涵發展加強自身的“造血”能力,進一步規范債務管理,建立有效的債務償還機制,并且通過多渠道進行債務化解,為促進各校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唐之享.客觀理性看待高校負債積極主動化解高校債務——對湖南省高校負債情況的調查[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
(3):101-104.
[2] 何國慶.湖南校園面積增加6倍,高校舉債高達142億元[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2/25/9484599.html,
2011-02-25.
[3] 胡力豐,彭梅桂.今年高考報名人數比去年少2.6萬[N].瀟湘晨報,2012-02-29.
[4] 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社會和科技統計局.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0)[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5] 余杰,劉躍.中國高校債務化解理論與實踐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61-63.
[6] 梅克保.抓好高校化債工作推動高校可持續發展[J].湖南教育(下),2011,(4):12-13.
[責任編輯 劉嬌嬌]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地方院校負債籌資風險及防范研究”(10C0491)
作者簡介:謝玉龍(1973-),女,湖南雙峰人,會計師,從事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