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人,人進行特定勞動借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如勞動工具),勞動作用對象即勞動材料,經過特定的生產流程最后組成一個中性結果——產品。我們在優化生產力布局方面存在兩大優勢:一是中國生產力的張力很大。二是中國生產力面臨著通過社會分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良好機遇。不能聽任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生產力的發展處于自在的狀態,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兩者形成強大的契合力,關照好生產過程的兩個要素并確保其價值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生產力視角;筑牢基礎;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29-0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領導的一項造福于當代乃至子孫后代的宏大系統工程,是人類邁向最高理想社會的重要階梯。這一工程,不僅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而且需要理論工作者長期的、孜孜以求的探索。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在社會有機體中,生產力構成其物質基礎,決定社會形態的內部結構。換言之,社會有機體的和諧有序運轉,有賴于生產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鑒于此,我們必須將生產力的發展引入到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域中,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及其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不斷的跟蹤研究。
一、準確把握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并實施有效整合
毛澤東指出:“生產力有兩項,一項是人,一項是工具。工具是人創造的。”[1] 這一論斷厘清了關涉生產力存在和發展的兩個基本范疇。據此,我們再借助于對生產過程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其一,生產過程的主體是從事各種勞動活動的人。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增強人們對發展先進生產力的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強角色意識,使人們能夠以自己的角色為依據,在和諧社會大家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其二,人進行特定勞動借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如勞動工具)是生產的必備條件。勞動工具的不斷改進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是使用勞動資料時必須注意解決的兩個問題。其三,勞動作用對象(勞動材料,即勞動產品在形成過程中所處的初始狀態)是生產必須具備的另一個條件。對于初始狀態的勞動資料,要注意從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確立明晰的法律關系,保證各種勞動材料的質量符合生產和公民消費的要求。其四,經過特定的生產流程最后組成一個中性結果——產品。對于以上四個生產力要素,需注意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社會聲譽的和諧統一。
生產力既基于歷史積累又不斷吸納人類的創新成果,這種結合越完美,就越能形成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我們要在不斷強化上述四個要素內部特質的基礎上,尋求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逐步擴大先進生產力的量的積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機體的健康運行和發展。
二、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進一步發揮兩個優勢
從政府的角度考量,則要從宏觀和微觀上謀劃對生產力布局進行科學的調整,就是通常所說的對生產力布局進行優化。我們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生產力已經彰顯的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優勢。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生產力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已彰顯出其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良好的內在特質;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這是理解中國和諧社會機理的入門的鑰匙。進而,還須看到我們在優化生產力布局方面存在兩大優勢:一是中國生產力的張力很大。主要表現在,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需求和新需求均存在巨大的空間。這就為我們發展先進生產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傳統領域,比如在交通能源等領域,群眾需求量大,對企業提高人的素質和采用新工藝、新流程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在一些新領域,如文化領域,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空間更大。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低,但發展潛力很大,只要政策對頭,措施科學,就會使文化生產力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取得長足進展。二是中國生產力面臨著通過社會分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良好機遇。任何生產力,只要它不僅僅是現有生產力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新的土地等,都會引起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而中國生產力面臨的社會分工的機遇又特別優越。國家已不失時機地做出了西部大開發和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這意味著通過全面貫徹落實這些決定,社會在新產業內部的分工將更加細致縝密,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將會有長足進展,而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必然強化一種社會力量,體現在產品的生產上就是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以上兩個優勢潛含著優化寓新興領域生產力于其中的生產力布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生產力在和諧社會建構中必然發揮和顯示巨大的作用和力量。
三、促進生產力譜系中傳統和新生力量和諧發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還必須關注生產力譜系的整體發展狀況。在傳統行業,經過技術改造和創新體系的全面實施與推動,中國生產力的先進性成分正在不斷擴大;同時,中國生產力譜系中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長。比如文化生產力就是生產力譜系中的一支新軍。在國際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浪潮和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中國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呈現出強勁的勢頭。在這種情勢下必須注意,不能聽任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生產力的發展處于自在的狀態,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兩者形成強大的契合力,才能對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更好的基礎作用。既要注意鼓勵傳統行業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和發展模式,消除惰性意識,促進先進生產力的創新發展,又要注意新的產業借鑒傳統產業的發展經驗,少走或不走彎路,使先進生產力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在新興產業內部,既要注意解決生產力處于形成時期內部各要素發展遇到的種種困難,又要注意從整體上保護和發展其旺盛的生命力。待時機成熟,新興產業還要注意反哺傳統產業,或者實行強強聯合,或者實行優勢互補。要注意在中國生產力的譜系中對新興生產力如文化生產力等予以重視,既要注意發展和保護傳統產業中蘊涵的先進生產力,又要注意促進和發展新興產業中蘊涵的先進生產力。而且要將兩者的發展置于構筑統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平臺的新的行動中進行資源配置和謀劃。
四、關照好生產過程中兩個要素價值目標的實現
不管我們是把各種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看成是一個主體的活動還是許多人的活動,它們總是表現為一個過程中的兩個要素:其一,產品的生產是實踐活動的起點。也可以說是在實踐活動中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個過程得以重新開始的首要行為。其二,還應把消費視作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就是說,消費是整個生產過程所必須經歷的重要環節,是生產活動的落腳點。兩個要素的運行過程可以描繪為:人們首先要生產出產品,又要通過消費這個產品返回新的生產過程。那么,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如何關照好生產過程的這兩個要素并確保其價值目標的實現呢?首先,要注意時刻把產品的質量放在首位。要充分發揮生產力構成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保證生產在各個環節上順利進行。其次要把消費看做是一個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要注意消費流程的科學化管理,防止任何意義上的損失和浪費。注意從政策法規層面上隨時進行監控。我們還必須看到,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觀視閾中,上述生產過程的兩個要素,既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社會規定性,必須采取得力的措施促進其價值目標的實現,使之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概而言之,將生產力發展問題與和諧社會構建問題結合起來加以分析,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運行機理、發展脈絡、邏輯理路和基本環節。我們必須通過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的研究,從理性的意義上分析、理解、解釋生產力各個層面上的知識,從而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對話橋梁。這本質上反映了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走向自為和成熟的動態過程,而且有助于培養公民的當代理想,鼓勵公眾積極地投身于發展先進生產力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