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的支撐為媒體傳播技術發展帶來了新的傳播技術即新媒體傳播技術,新媒體傳播技術是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下發展的,在科技支撐條件下有其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作用。建立新媒體傳播體系是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幾個方面簡要的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科技支撐;新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190-02
鄧小平同志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1世紀是一個屬于科學技術的時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了溝通現實和未來的一架橋梁,促使人類去挖掘、開拓、發現目前尚處于不可知、未知狀態的世界。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具有強大的創造力,科學技術已成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自己的軌道上躍進,科學技術也廣泛滲透在各個產業部門之中,脫離了科學技術,沒有任何一個產業部門可以得到發展,科學技術儼然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撐力量。
在科技社會發展的今天,科技支撐成了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已經不是討論是否需要科技支撐的問題,而在于科技支撐強不強,如何完善或更好建立的問題。在現代產業系統中,越來越離不開科技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的關系可以形象的用圖1來表示:
因此,顧名思義:“支撐”是指一物對另一物的基礎性作用和決定性力量,“科技支撐”就是指將科技知識轉化成科技資源進行投入,通過科技組織進行運作,對形成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技產品起基礎性作用和決定性力量。而通過科技支撐產生的科技產品的有機系統就稱為“科技支撐體系”。科技支撐體系不斷推動自然、經濟、社會各個子系統自身發展,不僅促進社會—經濟—自然復雜系統的運行,也協調社會—經濟—自然各個子系統的發展關系。
在科技支撐條件下,傳播技術的發展同樣也是從以前的傳統媒體(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為主轉向現在日新月異突破的新媒體(網絡、數字、移動)全面發展的時代。其實,新媒體傳播技術就是科技發展科技支撐的一個重要體現,相對于傳統的電視、廣播、報刊、戶外媒體,新的在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技術或者叫做新媒體傳播技術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著全球傳媒行業的發展,新媒體是創新形態的媒體,是一種“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傳播也是一種互動式傳播,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上的,是科技支撐條件下出現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形象的用圖2來表示。
新媒體傳播具有傳統媒體傳播不可比擬的優勢,衛星通信、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高科技技術在新媒體傳播中可以讓受眾隨時隨地的接受信息,也可以從傳統的單項傳播逐漸走向雙向互動性傳播。在科技支撐條件下,傳播活動都借助于一定媒介來進行,尤其是技術先進的媒介,新媒體傳播本身就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其實技術越先進,科技知識的傳播速度就越快,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近年來,科技傳播發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誕生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而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和傳播也要求新媒體技術彌補不足。由此,就不難看出,在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可以通過下頁圖3初步展現。
新媒體傳播技術是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條件下產生的,新媒體傳播技術在傳播中有其積極的作用,比如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傳播主體變得多元化,新媒體藝術表現力變得更強,但是新媒體傳播技術在傳播中也是存在著負面作用的,稍微運用不好,或者不能有效的調節和控制,就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從而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新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是有必要的,在科技支撐的條件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第一,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傳播形式多樣化建設。新媒體傳播以網絡媒體傳播為代表,全球一體化時代,網絡就像一張看不見的蜘蛛網遍布到了世界各地,各種信息通過數據形式的存儲,通過網絡打破區域、國界的限制,以一種高速的形式,實現著全球的傳播。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和自由性,比如博客、社區、論壇、電子郵件、MSN、QQ、電子雜志、手機媒體等等都可以使大眾很快的接收信息,并且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一方面大眾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自身所需要的任何知識,另一方面大眾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通過網絡傳輸給其他的大眾。這就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打破了以往媒體機構牢牢把控的傳播主導權利,為大眾的積極參與、廣泛互動實現了自我賦權,強化了大眾的主體性。新媒體傳播技術通過高科技的數字、網絡和移動通信技術,利用電腦、手機登終端傳播設備,在傳播過程中,不受節目制作周期、期刊截稿時間限制,也不關注頭版頭條前后順序,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向大眾提供所需信息,也讓大眾及時反饋信息,這是科技發展的重要體現。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新媒體傳播形式變得多樣化起來,傳播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單純的發送者到接收者了,傳播通過各種各樣的理念和手段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宣傳。因此,科技的加盟自然有利于新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
第二,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傳播效果開始凸顯,需要及時進行調節和引導。近年來,新媒體傳播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新媒體,其傳播行為的發生和發展首先是歸之于人自發的本能的,然后才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科技對新媒體傳播支撐以來,傳播效果就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不敢想象的局面。在新技術環境下,新媒體傳播呈現出了明顯的“蝴蝶效應”,由于新媒體傳播所具有的互動性、開放性、主動性、草根性、跨區域性、迅速性等傳播特點,一個微小的信息、一篇博客、一條短信,或者甚至一句簡單的留言,都可以迅速的在網絡上爆紅和爆炒。傳播的效果會達到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效果,因此,在此基礎上,就應該及時建立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對新媒體傳播產生的惡性效果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引導和疏通。
第三,科技支撐條件下,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是新媒體傳播技術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傳播技術日趨走向成熟,新媒體傳播也呈快速的發展趨勢,在網絡用戶增加的前提下,新媒體傳播市場的總量也在持續快速的增長,可以通過新媒體建立海量信息庫,進行新媒體批量傳播,創建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在合作中實現自身價值。新媒體終端在當代已經十分普及,手機用戶、計算機用戶、閱讀器、還有包括市場上流通的電子書、各通訊公司、信息平臺等等都為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產業鏈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國家文化產業大發展和大繁榮時代的到來,大批城市的文化園區、創意園區也為新媒體的傳播提供了內容。
第四,科技支撐條件下,新媒體傳播技術更應該從責任上面建設,建立傳播新秩序。從2008年開始,中國的網民已經達到了2.98億,新媒體傳播走向了責任時代,新媒體傳播的監管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治理,各種新技術的獲得將以越來越短的時間使新媒體傳播技術向零成本靠近,在科技支撐的條件下,新媒體及其使用者,首先應該是一個責任者,建立傳播新秩序。
參考文獻:
[1] 陳立輝.科技支撐體系及其作用與功能[J].改革與戰略,2002,(Z1).
[2] 湯筠冰.論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形態及發展現狀[J].新聞傳播,2011,(5).
[3] 薛穎.新媒體傳播手段與傳播形態的特征分析[J].學術探討,2011,(8).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