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有個性的學生,倡導和呼喚有智慧的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多元智能理論不僅適合課程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凸顯中學生多元智能培養的必要性,表現在它是社會、新課程改革、學生身心發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體現地理學科等方面的需求。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中學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20-02
一、智能內涵及其多元性
智能即智慧或智力,智能是個體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其核心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智能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而非單一能力,智力的本質含義必須強調其社會性和現實創造性。其表現形式是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能力。
智能具有多元性特點。人類每個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其中的多項智能,人類個體的不同在于所擁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組合不同。在以能力為導向的現代社會,一些專家提出的“多元觀的智能理論”因為能夠符合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尊重學生的不同智能發展及個體差異,深受教育家重視。
在眾多的多元觀智能理論中,塞斯通的基本心智能力理論把智力歸為不同的測驗群:字詞流暢性、語詞理解、空間能力、知覺速計數能力、歸納推理能力和記憶能力。而基爾福特的智能結構論則認為:人類智力活動是內容、操作和產構成的三維結構模型。斯滕伯格研的智能理論特別探討人類如何解決不同背景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實踐智力”。實踐智能對人們在社會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是卻很少有相關這種智能的教育,而且這種智能也很少得到系統的測量。多元觀智能理論還涉及諸如:智力是“使用媒介的技巧”、智力是不斷移動和變化的,智力可以通過學習獲得,這些理論都指出了智能具有不確定性、智能具有可塑性、智能具有發展性等特點。
據此理論指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對學生能的培養,只要是對學生有意的智能,教師都應該進行培養,不要固守多元智能提到的有限智能類別。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內容
加德納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概念的拓寬更能恰當地評估智能及開發智能。人類的智力包括:(1)言語—語言智能。語言智能是語言的使用能力,語言智能超常的人對于文學具有特別強烈的敏感性,有超乎常人的語言駕馭能力。特殊職業對語言智能的要求比較高,從業人員的語言天賦通常也比較高。(2)邏輯—數理智能。數理邏輯技能具體表現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能力。(3)身體—運動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包括控制身體的運動、熟練操作各種器械這兩項要素,這兩種要素或單獨存在或兩者兼而有之。(4)視覺—空間智能。“一幅畫抵得過千言萬語”或“眼見為實”表達了此意。視覺—空間智能發達的人都具有非常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都能夠借助圖形的方式表達空間信息,并具有展示和轉化心理意向的聰明才智。
三、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是社會的需要。21世紀是多元化的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因此學校教育也必須是多元化的,要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智能,使之能夠擔負起社會多元化的崗位需求并成為各自工作崗位的佼佼者。教師要努力提高每個來到學校中的學生的點點滴滴的能力、素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學生走出校園,才能在這個競爭激勵的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2.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教育是每個人的必須,需要教育,教給人們適應這個自然界,融入這個社會,而社會對人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綜合。我們要發展學生的各種智能,要讓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必須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3.培養學生多元智能能夠符合課程改革的需要。中國教育的現實情況是全部中學生讀同樣的課文,做同樣的試題,實驗同樣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背誦同樣的名言警句,高考同樣的試題。這種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多元的社會。而課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能,化智慧為德行”,我們要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要求學生全面的綜合的素質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論就是要求注意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找到適合他發展的領域,找到社會的立足之地。培養學生的智能,讓學生能夠終身受益,更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4.培養學生多元智能能夠發揮地理的學科優勢。地理學科從知識內容、方法理念、學科特點上,涉及范圍非常寬泛,有助于進行多元智能理論的培養。地理學科的空間性有利于對于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實踐性對于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的培養非常方便;綜合性主要是可以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滲透數學知識的計算題中可以培養邏輯—數理智能,滲透語文知識的地理詩句中可以培養音樂—節奏智能。對于地理學科來說,解決地理問題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學地理課堂便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四、多元智能培養的中學地理教學
多元智能培養的中學地理教學的技巧與方法很多,僅針對言語—語言智能培養、邏輯—數理智能培養作出部分分析,其他恕不贅述。
通過創設語境,培養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教師展開良好的教學過程,教師首先要具有針對教學對象的專業知識,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教授技能,在此基礎上,能夠運用淺近的語言授課,讓學生在明白語言的基礎上,全面理解相關的道理,語言在授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進入科學的殿堂,生動、活潑、智慧、幽默的課堂語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坡度與農業生產類型的關系時,就可以這樣進行:在坡度小于15度的坡地上可以種菜,人們可以在坡面上玩耍;介于15度和30度的坡地上可以種草,但不可以玩耍了;大于30度坡地呢?難道就得種壁虎?又如,在講地震的原理時,教師要講清楚地震產生的原理和破壞作用,還要注重說明地震不僅是地球的震動,也對人類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檢驗,更是對人類群落的精神凝聚和心靈的震動。當地震危險來臨時,要讓女人和小孩先撤退,同學是否具有男子漢氣魄在這時候就應該體現出來。幽默詼諧的語言,有助于學生的聽課,同時也是開發學生語言能力的最佳途徑。其次,教師要挖掘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以古詩為切入點,解析地理問題,解析過程即是語言智能的培養過程。在解析過程中,學生即能夠體會到詩人運用語言的美麗,感悟語言的魅力。例如在講到季風氣候時,可講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處春風就是指夏季風,玉門關位于季風非季風區分界線以西,所以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詩中的古玉門關就在現在的敦煌,而古涼州就是現在的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第三,呈現經典案例。例如在講到西北地區氣候變化的時候,可以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淵源。古時講淺而湍急、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過渡的河流稱為弱水,古文學因此引用弱水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由此案例,教師就可以穿插講解蘭州羊皮筏子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蘭州是全國唯一黃河穿流的省會城市,古代勞動人民“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發明了羊皮筏子這種古今馳名的渡河運輸工具。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宜在黃河中航行,其部件便于攜帶,有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視野寬闊,浮力好,容操控制等優點。好多同學乘坐過羊皮筏子,有著切身體會,這就可以讓同學們學習時再次感受到黃河風情線的獨特韻味,倍感家鄉人的豪邁與自信。
促進學科融合,培養邏輯—數理智能。通過地理學科的教學啟迪學生的邏輯—數理智能,促進數理知識的升華。地球運動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而這部分內容反應到高考中,多數與太陽光照圖有關,有的直接考太陽光照圖,有的題目中沒有涉及到太陽光照圖,但是對于學生來說,要想把問題解決,必須對太陽光照圖十分熟悉。同時太陽光照圖是理解自然地理的基礎,很多知識點也與太陽光照圖有關,可以落實到太陽光照圖中,例如: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轉的角速度與線速度的差異、自轉的周期、晨昏現的判讀、地方時區的換算、日期的變更、動物的遷徙、農業活動、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地球的公轉速度快慢等。而且太陽光照圖的正確判讀既考察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又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體現了地理的學科特色。因此光照圖成為多年高考的重點,也成為困擾學生的難點。
五、結束語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通過對中學地理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多元智能問題進行探討與思考,為優化教學行為,科學實施因材施教,實現“教”與“學”的個性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實踐范例。
參考文獻:
[1] 高山.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實踐與思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李浩.地理教學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模式與策略[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4.
[3] 劉明東.多元智能的多元測評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4] 溫寧花.物理教學中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3.
[5] 王敏.試論多元智能視野中的對外漢語教學[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