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全國首批28個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一的秦皇島,如何在全國和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先行一步是其重要使命。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為視角,通過構建提升我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使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效運作,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文化健康發展,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秦皇島;社區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05-02
2011年5月,秦皇島成為全國首批28個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一,是河北省唯一被列入國家首批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城市,這標志著我市文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到2012年底,我市將全面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中的各項工作任務,建成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一、秦皇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自從秦皇島確立“文化立市”戰略方針以來,秉承“把文化作為民魂來塑造,作為精神來培育,作為產業來發展”的理念,全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形成功能齊全的文化設施服務網絡。文化廣場、圖書大廈、奧體中心等一批代表城市文化符號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先后投入使用,文化館、群藝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服務機構達到34個,全市35個鄉鎮新建農村文化室1 424個、農家書屋826個。秦皇島市圖書館率先在省內使用新型智能管理系統和圖書自動借閱系統,并建成了3個社區分館、25個圖書流動站,盲人圖書室在全省也是首開先河[1]。
2.提升服務品質。三大舉措體現服務品質提升:一是注重培育以促進學習型城市為重點的“全民讀書活動”、以提高市民文化鑒賞品位為重點的“渤海大講堂”、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的“雙六進”等一批本土文化品牌。二是注重昌黎地秧歌、撫寧太平鼓、昌黎皮影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三是開展“送歡樂下基層”、“廣場藝術節”、“彩色周末”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辦好望海祈福旅游文化節等地域文化活動,基本做到“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檔”[2]。
3.創新運作模式。按照“市場化運作、政府買服務”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全覆蓋,成立新農村數字電影院有限公司,102支數字電影放映隊活躍在鄉村,京東第一家數字電影節目地面衛星接收站開通了“數字電影片名網絡菜單”服務,使農村群眾通過電腦網絡任意選擇喜歡觀看的影片,從而實現了由過去“演什么看什么”到如今“看什么演什么”的新跨越。
今年秦皇島市將進一步完善“一市三館、一縣(區)兩館、一鄉(鎮)一站、一村(社區)一室”體系,新建1個市級博物館、兩個縣區圖書館和4個縣區文化館,新改擴建2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841個村級文化室。另外,正在全力推進以市綜合博物館為主體的文化藝術中心將成為我市新的文化地標。
二、國內建設經驗
1.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杭州“三個堅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基層。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獲得成效。深圳桃源居社區“五個一點”:政府承擔一點、物業管理費補貼一點、開發商贊助一點、社區公益組織承擔一點、社區義工組織奉獻一點,不僅調動了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而且降低了社區文化設施營運成本。南京社區由民營企業冠名贊助的“市民課堂”,不僅有效解決資金問題,也尋找到企業與政府合作公益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
2.拓展文化服務內涵。深圳市推出的“深圳大劇院藝術節”、“國際水墨畫雙年展”、“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深圳讀書月”,專門為外來工準備的“深圳市外來工文化節”,成為代表本地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活動。廣東借鑒現代物流理念構建的“廣東流動圖書館”、“廣東流動博物館”、“廣東流動演出網”三大公共文化流動網絡,利用文化資源的流動帶動效益的最大化。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美譽度的杭州市“風雅頌”民間藝術展、“西湖狂歡節”等活動,使杭州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不斷走出國門。
3.充分發展公共文化信息服務。上海東方信息苑運用遠程控制、信息安全等手段,對電腦終端進行分級訪問與質量管理,跟蹤用戶、及時阻斷有害信息,向未成年人提供與普通居民同享健康、綠色的公益上網服務。虛擬城域網絡提供政務、文化、便民、未成年人、培訓等五大服務、27個頻道、256個專欄,成為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上?;鶎又行狞c,電子圖書館的社區終端、未成年人數字教育實踐基地。
4.完善機構,保障到位。桃源居社區工作站、桃源居社區居委會牽頭成立了社區文化發展領導工作組,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深圳出臺了《深圳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深圳市公益文化事業捐贈管理辦法》、《深圳市知識產權發展與保護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從制度和法律層面保護公共文化成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5.實施績效考核。深圳市是中國最早實行公共文化服務效果績效考評的城市,組織調查機構對重大文化活動的市民參與度、投入效益等進行評估,并且制定了《深圳市社會文化考評辦法》,對基層文化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量化考核。浙江省制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指標體系,涵蓋了政府投入、設施建設、隊伍規模、公共服務、社會參與和文化惠民創新等7個方面、23項指標,根據政府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程度設置指標權重進行科學定量考核,并在網上開通了社會文化數據動態填報系統。
三、提升路徑
1.多方參與的理想模式。建設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以政府為指導,企業廣泛參與,志愿組織積極配合,社區居民自治”的混合模式。以全民服務為對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作用。同時,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社區文化活動不僅活躍了社區的文化氛圍,還推動了政府文化建設工作。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社區居民,只有居民的全面參與,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現代社區意識,才能真正使社區文化活動生機勃勃。社區應借助多種學習載體,靈活開展多種教育系列知識的學習、技能培養,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
2.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完善的資金投入、人才隊伍、政策法規等保障機制,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關鍵。(1)資金投入方面,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通過財政補貼、貼息貸款、財政擔保等手段,積極鼓勵倡導企業通過直接參與、資助參股等方式對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進行捐贈或贊助,形成政府與市場共同提供的互動機制,最大限度彌補“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設立文化發展(如文物保護基金、圖書購置及美術品收藏)專項資(基)金,加大社區投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開資金預算、使用情況,全面推行項目驗收制度,實行必要的聽證制度,切實保證各項資金落實到位及安全使用。(2)人才保障方面,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把懂業務、有能力、會管理、熱心文化工作的綜合性人才選拔上來;通過定期或不定期業務培訓、重大項目完成等形式培養文化干部和專業人才,同時要發揮基層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積極作用。(3)政策法規方面,通過政策制定給予社區具體創建任務,對于完成任務的社區給予獎勵;制定政策征收城市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費,征收資金全部用于文化建設,搭建面向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3.建立政府績效評估機制。設立一套科學完整、盡可能量化、且專業的評估指標體系,以問卷、電話等調查方式面向公眾開展民意調查,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動態式管理,了解公眾對政府公共部門的工作效率、服務質量、滿意度??梢越梃b深圳市政府設置評價指標體系(發展規模指標、政府投入指標、社會參與指標)評估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工作進行數據分析、量化考核、績效評估的統計指標體系,是規范管理的科學依據。監督評估結果要與相關責任機構主要負責人的業績報酬和升遷掛鉤,通過問責和獎懲機制,確保社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不滿意情況進行問責、提出質詢、要求改進等權利。
參考文獻:
[1] 時曉峰.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基層群眾[J].黨建,2011,(4).
[2] 李穎.群藝培訓基地 展示時代風采[J].群文論壇,2010,(1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