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圖書館管理體制,管理渙散,思想陳腐,機構臃腫,改革勢在必行。現代新型圖書館必須不斷完善更新管理思想,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圖書館“硬件”建設,改善館舍條件,增加現代化設備,完善數字化圖書館。讓圖書館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圖書館;改革;創新;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16-02
時代的變革,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思維創新,服務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創新都迫在眉睫。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機制,好的條件也會減弱和轉化為不利的條件,更會因缺乏動力而失去圖書館的活力。縱觀圖書館目前的管理體制和內部管理的運作機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因此,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已是眾望所歸。因此本文就圖書館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創新談幾點意見。
一、圖書館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的發展已遠遠不能滿足公眾對文化信息的日益增長的需要,現行的管理體系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主要表現為:
1.圖書館行業整體管理渙散,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有權威性的圖書館領導機構,無法對全國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作出宏觀指導和進行宏觀控制,圖書情報兩張皮和管理上的條塊分割相當嚴重,這不僅給事業發展造成種種障礙,而且給國家資金和文獻資源建設造成嚴重浪費。
2.“官本位”思想嚴重,服務意識差。圖書館屬于事業單位,圖書館的編制套用國家行政機關的編制,使圖書館的從業人員多少帶點“衙門”作風,服務意識較差。在圖書管理方面重“藏”輕“用”,在服務內容上多局限于借閱,在服務方式上被動等待讀者上門。這樣一來,圖書館自我封閉、自我束縛,把自身定位與文獻開發、擴大開放和讀者服務對立起來,圖書館的職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3.思想觀念陳舊,經營意識差。圖書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長期以來,“吃皇糧”、“等靠要”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圖書館設施的更新、圖書資料的增訂,員工福利待遇的改善都指望有限的國家撥款,而很少動腦筋去開發利用自身擁有的、得天獨厚的信息資源。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信息就是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說,圖書館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可是,由于缺乏經營意識,很多圖書館都是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苦日子及其等、靠、要的被動日子。
4.在人事制度方面表現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在分配制度方面則表現為“吃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圖書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政府化傾向。權力過分集中,事無巨細,都須領導拍板;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員工請進來容易請出去難。分配中“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職稱論資排輩,不問能力高低,導致人才嚴重流失,隊伍素質下降,學術水平整體下滑。
5.在管理手段方面則表現為設施陳舊、落后,與信息時代難適應。由于經費緊張,圖書館的硬件建設嚴重滯后,無法配備現代化的設備、設施。硬件建設的滯后嚴重制約著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圖書館的服務與讀者對文化信息的要求相差甚遠,圖書館的作用已大打折扣。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面對存在的種種問題,圖書館管理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克服現行管理體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只有通過革新,才能建立一套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新的管理體制。
二、圖書館管理改革與創新的內容
圖書館管理改革與創新就是克服現行管理體制的各種弊端,利用科學管理知識,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主動適應外部環境,提高組織整體效能,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高效的現代化的管理體制。管理改革與創新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行業整體管理渙散的局面,實行集中指導下的分散管理。應設立一個權威的機構,對全行業的發展作出整體規劃和宏觀指導,并負責加強圖書館行業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在目前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暫由國家圖書館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在地方則可以用圖書館集團或連鎖“館”的方式把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圖書館組織起來,既有同一指導,又實行分散經營管理。圖書館集團內部資源可以共享,人才可以定期輪換流通。
2.改革圖書館經營體制,由純事業單位轉變為“一館兩業”,并逐漸向“經濟實體”轉變。“一館兩業”就是嚴格圖書館下屬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單位: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以事業為主,企業為輔。以企業補事業。一部分是公益服務型,另一部分是事業經營型。改變以往集中管理的格局,明確職責,將用人權、分配權層層下放,形成責權利統一,分層負責的格局。業務部門在業務經費包干的前提下不定編制,按需設崗,用人權下放,促進減員增效。后勤保障部門實行管理與服務職能分離,走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道路。館屬企業在資產評估、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實現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利用自身的優勢大力開發信息資源,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最新的、及時的,有價值的信息。圖書館作為信息的集散地,不僅要及時提供公眾需要的信息,而且要走在時代的前面,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宣傳和引導,使企業和個人懂得什么樣的信息對他們最有用。只有這樣,才能既為社會也為自身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以人為本,重視每個人的作用,充分調動每個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用人方面,應該做到“領導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在選拔領導干部時實行“唯才是舉”,不搞“任人唯親”和“論資排輩”。對每個崗位則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取。在分配方面徹底打破 “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突出崗位,淡化職稱”,把工作崗位和職工收入緊密聯系起來,多勞多得,優勞多得,既講勞動質量又注意勞動數量。強化員工培訓,鼓勵在職人員繼續深造,全面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全體員工應定期接受培訓,不斷更新知識,調整館員的知識結構,變單一型結構為復合型結構。要求每個館員在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前提下,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并能熟悉使用計算機。對有條件的員工,應鼓勵他們繼續深造,獲取更高層次的學歷,單位在保留他們工資待遇之外,還可給予適當的獎勵。
4.更新管理思想,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把讀者當做上帝,變被動為主動,變“守株待兔”式服務為“主動出擊”式服務。加強與讀者的聯系,提供特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多方面的需求。具體做法如下:(1)根據需要籌建一些專業性閱覽室,吸引高層次的研究人員,與他們建立穩定的聯系,為推動本地區的高等教育、科研及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2)組織一些熱門的培訓班、研討班、投資理財、股票交易、企業管理等,吸引企業界有關人事對投資理財、企業管理有興趣的人參加。(3)定期、不定期地舉辦各類沙龍:如文學沙龍、外語沙龍、股票沙龍以及其他各種興趣沙龍。(4)定期舉辦讀者競賽活動。由圖書館推薦閱讀書目,限定時間,然后通過征文或統一命題的形式進行比賽。通過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與讀者建立密切的、穩固的聯系,使他們覺得在圖書館既是讀者也是主人,不僅有學習提高的機會,而且有交流與自我展示的機會。
5.加強圖書館的“硬件”建設,改善圖書館的館舍條件,增加相應的現代化設備,創建、改進、完善數字化圖書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目前還有許多基層圖書館連起碼的計算機都不能滿足,或機器落后空有數字圖書館的架子,名不副實,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飛速發展。只有名副其實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理、創建數字化圖書館之后,圖書館的管理體制才能發生質的飛躍。一個完整意義上數字化圖書館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采用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進行文獻管理和檢索。(2)館藏文獻不僅包括本文文獻,而且包括各種多載體形式的文獻。(3)在分布式網絡環境中以信息庫的形式存在。數字化圖書館的建立將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又能為讀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從而推動圖書館管理的深刻變動。遺憾的是中國還有相當多的基層圖書館遠不能達到這一基本的要求。
當然,圖書館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還要進一步開闊思路,從圖書館內部機構到業務領域的各個方面,都要根據形勢的需要和讀者的需求,在改革內部管理機構的同時,改革創新,充實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打破傳統的弱化的,不適應發展的舊模式。這是所有的圖書館改革的共性。而每個圖書館還要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突出自己的優勢、個性,改革創新出一個適應時代需要的、廣大讀者歡迎的、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新型的現代化圖書館。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