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導產業變遷的歷程,探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的選擇、發展與一定發展階段的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關聯,并得出科學發展觀是可以作為評價一定時期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發展程度的標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它獨特的特征,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實體,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被譽為“中國奇跡”,這說明,歷經曲折的探索,“中國模式”是成功的。
關鍵詞:主導產業;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05-03
一、中國近年來主導產業變遷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
(一)1978年以前中國的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
1978年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建國后中國的社會經濟遭到戰爭等的破環,主導產業應當選擇農業、紡織業以及鋼鐵工業部門,這樣選擇才能體現農輕重順序發展;同時,為了振興經濟,也應建立農業和輕工業的基礎,以提供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為建設工業化合現代化積累資金,開拓市場。
根據相關調查,感應度系數較大的產業部門有農業、鋼鐵工業、紡織工業等,而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部門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等。由此可作出推論,中國當時的主導產業應該集中于農業、紡織工業、鋼鐵工業等部門。從另一方面來看,只有進行這樣的主導產業選擇,也才能夠充分體現農輕重順序發展的思想。
然而,1958年以后在全國范圍出現的大躍進和“全民大煉鋼鐵、大辦工業”的熱潮,使得主導產業選擇在政策走向上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在這種自上而下以群眾運動形式執行經濟政策的過程中,行政命令與領導意圖得到了始終如一的貫徹,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產業政策中重工業輕農業,重重工業輕輕工業的狀態。
在實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和集中建設由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的同時,中國也形成了如同蘇聯一樣的以縱向行政命令管理經濟的集中計劃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企業間正常的橫向聯系被切斷,資源配置的重心由基層不斷上移,經濟決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被大大拉伸,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由企業上升至政府。
(二)1978—1992年中國的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之后,為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所采取的產業政策,開始扭轉計劃體制之下“重重、輕輕”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開始了大的調整,產業發展重點有已發展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戰略轉變為大力發展生產消費品的輕工業。家用電器產業和紡織工業迅速成長成為這一時期帶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的主導產業。同時,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電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業等,以及基礎設施產業也是這一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而中國各地重點扶持了彩電、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發展。
1979—1989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而家電工業年均增速達到90%左右,中國建立起了家電工業體系,但是家電工業與其他基礎產業的關聯程度不高,并且家電產業主要依賴生產技術進口,自主創新能力較低,進一步降低了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能力,家電產業也隨即喪失了主導產業的地位。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中國經濟在滿足人民吃穿用的投資和生產達到一定水平之后,由于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的問題和體制改革的滯后性,加之新的主導產業尚未形成,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市場疲軟。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呈現爆炸式的發展,其動力源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思路的調整,以及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在農業方面,國家開始提高對農業的投資,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功,使農業生效率大大提高;輕工業方面,產業政策的傾斜,輕重工業投資比例的調整等等都為輕工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支持,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不僅是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同時也為重工業的發展開創了市場。
自重新認定市場經濟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要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強大的社會需求自政府采取大規模投資基礎工程、運用外匯儲備大批進口機械設備等手段,趕出一個“洋躍進”。當時作為一個市場經濟極不發達的中國,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加之中國經濟基礎薄弱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主導產業的發展在政府高投資的帶動下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979年,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作為經濟特區而成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輕工業品開始走向國際,家電、紡織產業作為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產業,已經走過了三十年,中國已經成為在這兩個行業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國度較高的,家電紡織行業是中國市場化程度較高,企業制度健全的行業,他們為中國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
1986年,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它是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對于改善企業外部條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機制改革,企業的活躍促進了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健全。
然而,這一發展階段所呈現出的缺陷也十分明顯,過分強調經濟發展速度,產業結構矛盾依然存在,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經濟發展存在不穩定性。中國從改革開放前的平衡發展戰略轉變為不平衡發展戰略,是經濟效益的客觀要求,從另外一方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開,經濟發展重心東移,中西部地區開始落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下一階段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
(三)1992—2001年中國的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
1978—1990年財政收入2.7倍,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 700多億增加到1 000多億,居民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9.1%上升到60%以上,這樣居民的消費傾向就直接影響著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當家電市場飽和,居民消費必然拓展到住和行的領域,而汽車工業和建筑業(住宅業)是能將居民消費和經濟增長結合在一起的部門。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即國家“九五”計劃期間,中國的主導產業發生了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加大對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教育的投資,一次擴大總需求。這一時期,基礎產業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的主導產業。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后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經濟穩步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一階段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方面改革和調整的重點階段。
1993年中國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濟機制,同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解決財政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出現的混亂以及通貨膨脹的問題。金融體制的改革促進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改善了中國按資金來源分投資結構,調動了居民和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自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政策出臺之后,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
這一階段,中國提出了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即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特別是第二個轉變的要求,是中國走科學發展觀之路的開端。各項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標志著中國經濟建設將朝著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質量以及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方向發展。
各項改革的同時,中國的宏觀調控水平得到提高,在主導產業尚未明確的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實行的反經濟周期財政政策穩住了市場,1996年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中國經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當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投資拉動內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更是順應實勢,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開發西部的資源和市場,是啟動三駕馬車之一的“內需”的有力手段,同時它也是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另外,國家對企業的技術改造方面的投資,則是實現集約型增長,擺脫依靠勞動力和資金要素的增加這種粗放性增長方式,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工業信息化進程的重大決策,同時它體現了中國主導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四)2001—2008年中國的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
進入20世紀,特別是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GDP增幅分別達到9.1% 、10% 、10.1% 、9.9%。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主導產業主要是汽車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住宅房地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及其帶動的高增長產業群。
汽車產業群擁有包括鋼鐵業、鋼壓延加工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行業在內的龐大產業鏈;住房產業群既包括與建筑業相關的住宅生產,又包括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住宅流通服務業,是橫跨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特殊產業,建筑業是住宅產業鏈上一個關聯度大的行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29%,金屬制品業40%的產品,農業13%的產品,水泥石灰膏制品業75%的產品,鋼壓延加工業61%的產品都投入到了建筑業中。
從住宅房地產業對主要產業的關聯帶動效應分析,按照有關學者(王國軍、劉水杏,2004)利用投入產出表測算,住宅房地產業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系數為1.416,也就是說住宅房地產業每增加1個單位產值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1.416,其中對金融保險業的帶動效應為0.145,居各產業之首,汽車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產業。同時,汽車制造業所需部件多,技術復雜,產業鏈長,會帶動鋼鐵、機械制造、機件加工等行業發展?!笆晃濉逼陂g,汽車制造業及其相關的產業群、住宅建筑業仍將是中國的主導產業,由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實施以及對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高科技通訊產品的需求巨大,電子信息產業將會是中國的重要主導產業。由于需求強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近年來也處于高增長態勢。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9 112億元,比上年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5.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2%,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8.1%,化學纖維制造業增長2.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6.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8.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2.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其中,移動通訊手持機、微型電子計算機等產品分別增長2%和13.2%。
2008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 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增速比上年增長0.7%。其中,城鎮投資148 167億元,增長26.1%;農村投資24 124億元,增長21.5%,而在2004年城鎮投資比上年增長高達27.6%;農村投資增長僅為17.4%,可見國家對于農村投資主要是基礎設施方面投資力度增加。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5 215億元,比上年增長2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8年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產業、既相互設施產業、住房建筑產業是中國這一時期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按照國際可借鑒經驗,一個國家進入汽車消費為代表的重化工工業和加速城市化后,這種趨勢會保持十至二十年,“十一五”時期,汽車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住宅房地產業、基礎設施產業仍是中國主導產業的代表。與汽車產業相關的產業群包括材料工業、輪胎制造、鋼鐵工業、機床制造業、化學工業等;與住房相關的包括鋼鐵工業、建材工業、裝飾材料工業以及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包括了能源、電力、交通、機場、城市、港口等建設相關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包括了計算機制造業、通訊產品制造業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手段對中國經濟的逐漸擴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特別是加入WTO之后,中國的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更是邁上了新的臺階,同時加入“WTO”給中國的市場經濟帶來很多的挑戰。為了提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的重要性和地位,中國加快了企業股份制改革,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經過改造,國有企業逐漸由數量上的主導轉向“控制力”上的主導,非公有制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的重要之組成部分。中國的國民經濟正在由政府的政策主導經濟增長的階段,向政府的政策與市場的活力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新階段轉變。
同時,中國經濟內在的、自主的增長因素在增強。從國家統計局得出的結論說明:一是在投資方面,由于政府投資的有力引導,企業自主投資的能力顯著增強,政府的直接投資在全社會投資當中的比重在逐漸降低,民間投資迅速增長;二是企業工業利潤增長的同時工業品的出場價格不斷下降,企業的競爭力在提高;三是內需的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在增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汽車特別是汽車當中的私人轎車以及建筑業當中的住宅建筑的需求不斷擴大,這些消費的亮點,強勁拉動著相關領域的生產和投資,成為經濟自主增長的重要源動力,而這兩大產業本身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都說明了它們毋庸置疑的主導產業地位。
繼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中國又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中國統籌經濟發展的目標再次得到強調,中部地區作為東部地區的經濟腹地,同時連接著東部與西部,中部擁有一些競爭能力較強的城市群,他們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極,能夠在迎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它們在分擔著東部發達城市的過度城市化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中部農業基礎的鞏固以及工業競爭力的增強,將對解決農民工問題,城鎮化進程等方面發揮時代性的作用。
“新型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要求中國實現工業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機轉嫁模式,犧牲環境獲得短期的經濟增長。中國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在不斷增加,產業政策中也包括提高了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準入條件以及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加大對企業的監管,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結論
從上述中國主導產業變遷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沿革歷程可以看出,主導產業變遷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沿革之間緊密相連,他們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1)經濟發展模式是從經濟發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因此,主導產業的變遷所引起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升級,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從低效率轉變為高效率,從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主導產業的變遷體現了人類需求層次從低向高的轉變,當人們追求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客觀要求服務業水平不斷提高,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將促進“兩型社會”的建立以及社會與經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和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貫穿于主導產業的更替過程中,通常產業更替的順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經濟增長從生產力水平較低時依靠勞動、資金、土地等傳統生產的要素的數量增長拉動,到生產力水平較高階段,依靠技術進步低投入高產出提高經濟質量,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必將被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所取代。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始終是絕對的動態的存在,這一次的轉型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但是每一步都在成長,中國的社會主義終將建立起“兩型社會”和 以人為本的社會,迎來下一個嶄新的時代。
[責任編輯 劉嬌嬌]
收稿日期:2012-03-18
作者簡介:魏鶴群(1989-),女,山東聊城人,學生,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