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12月16日,為期兩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因其前所未有的“明確改革路線圖時間表”要求,引發各界對于中國未來改革的熱議。
新華社發布會議消息提及十五次“改革”,此間圍繞經濟體制改革的各種研討會密集,一度頗顯沉寂的政治體制改革討論也勃興起來。會議閉幕第二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沈春耀題為《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文章在新一期《求是》雜志刊出并引發關注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正應邀前往重慶、廣東作政治體制改革報告。
“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預示改革進程或將提速?”人民網在如此發問的同時,引述網民對于中央此番表態的兩個字評論:“誠意”。并發表評論認為,沒有頂層設計的改革,改革就很難推動;沒有路線圖的改革,就會空談誤國;沒有時間表的改革,就是美麗卻難以觸摸的肥皂泡;脫離了民眾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會偏移。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用了幾個“實”來描述中央旨在強調一種扎扎實實的改革和有質量的實實在在的增長。
為改革預留空間
是次經濟會議提出了六方面重要任務: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農業基礎,保障農產品供給;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強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雖然中國經濟總體經歷連續七個季度的下滑后,本季度有所回暖,但姚景源并未表達樂觀,而是指出以往“大干快漲”的發展導致的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而這正是此次會議召開面對的現實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他將會議對于未來中國發展的基本節奏歸為四個字:穩中求進。
“所謂穩,我認為明年的經濟增速保持為7.5%左右最好,這樣可以為改革預留空間,為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預留空間。”姚景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了需要頂層設計,尚需行政體制改革等全方位改革的配合。這些均需改革者從以往對經濟的過度專注中抽出精力,方能騰出空間。
在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殆盡的討論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此前一句“改革就是最大的紅利”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堅固了市場信心。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日即以《塵埃落定》為題報道,改革紅利將取代人口紅利來推進中國經濟發展。但這需要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國有壟斷企業即為最大代表”,另外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和戶籍制度,由于嚴重束縛農村人口流動并帶來城鄉嚴重分化,亟需改革。但是“地方官員對此抵制”已成阻力。
此次會議在一句“以更大政治勇氣”推進改革的強調下,針對各個具體領域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城鎮化則被明確為“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此前李克強前往地方視察,數度強調城鎮化是中國未來幾十年發展的最大潛力后,這次再度強調無疑引發諸多專家和國內外媒體認為下一步改革的最大紅利是在該領域。
改革應系統推進
在探討中國下一步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問題上,姚景源認為突破口首當其沖應是經濟體制改革,重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則不做此想,認為雖則中央已明確表態,但“在各種決策信息缺乏公開化時,大家來探討這個路線圖和時間表,為時尚早”。毛壽龍坦言,縱使這里的改革必須狹義理解為經濟體制改革,其改革路線的確定同樣“很復雜”,突破口的尋找也不能唯一化,而應該多管齊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人民網訪談時也認為,推進改革,“有沒有更大的政治勇氣,關鍵表現在落實改革的各項安排和部署方面。”
毛壽龍以此前傳出因利益集團阻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公布期延后的消息為例,來表達專家學者對于各項決策尚不公開透明局面的委婉批評,并自嘲為身處“中醫階段”:“我們只能依據一些信號而非全面的資料信息進行把脈、分析,而不能像西醫一樣深入其中全面判斷。”
毛壽龍建言頂層設計:政府擬定一般性的規則還是要公開討論,征求民意。至于改革的具體路線,應從幾個方面展開:確定市場監管機制;有針對性地圍繞土地市場、資本市場擬定改革方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財政貨幣體制改革、稅收體制改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近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下一步重點應集中于三個領域:稅收體制、金融體制、投資制度。“經濟領域的改革必須具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在中短期內保持中等經濟增長,從長遠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性。”此語或可作為他對于中國改革路線圖的建議。
不過,他也坦承,在經濟結構轉型需要時日、凱恩斯主義政策窮盡和技術創新依賴“運氣”的情況下,要實現長期的中等經濟增長,改革應系統推進,不僅僅是經濟體制,還要配以社會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方能湊效。
毛壽龍和姚景源同樣指出系統改革的必要性。后者即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行政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首要的是精簡政府機構,打造精干、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為市場松綁
至于下一步改革路線圖的首發點,姚景源借用鄧小平于上世紀末“我們的政府管得太多了”的忠告,來建言改革者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以實現“由市場來主導經濟發展”目標。
毛壽龍用“要為市場松綁”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而這是明年政府機構改革、機構職能設定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簡言之即為政府放手、市場自我發展。
此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原中央黨校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王貴秀數度表達對政府權力行使不當的批評:“管了超出自己職權范圍的,是為越位;管了不該自己管的領域,是為錯位;本應自己管的卻不管或者管不好,是為不到位。這三種現象較多地集中于政府職能發揮過程中。”
張立群也指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整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最核心的關系”。“要結合中國的國情特點,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場的作用合理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符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模式。”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此間表示,頂層設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近一個多月來的變化可窺一斑。“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亮相一月余,重實干、抓作風、廣調研、聽民聲,在政治上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他認為,這種變化一定是有準備、有研究的,從提出頂層設計,到確定改革框架,再到各項改革的先后順序及相互關系,需要全面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