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近日,就宗教慈善的相關話題,《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
作為中國宗教研究的帶頭人,卓新平的觀點經常給人以“早春二月”的新鮮感。他說,這緣于自己田野調查的問題意識,也緣于“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么評價這個《意見》的出臺?
卓新平:現在很有必要出臺這個《意見》。太及時了,太重要了。因為宗教界長期就從事慈善工作,但以前我們由于對宗教的理解有問題,對宗教慈善的事情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現在開始正視現實,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
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如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社會對于宗教的理解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影響了宗教積極參與社會建設。雖然一直說積極引導宗教參與社會經濟建設,但是實際上實施的時候總是有一些顧忌。這個文件的出臺對宗教慈善工作的推動,在宗教參與社會建設方面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中國新聞周刊:你剛才說社會對宗教的理解有一些問題。有哪些方面已經影響了宗教,或者宗教慈善的發展?
卓新平:我們還老是拿1949年以前對宗教的認識來理解宗教,把宗教當做統治階級的工具等等。這種看法,是沒有看到我們在1949年以后大的經濟基礎的改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宗教是一種落后的文化,沒有看到它是這個社會發展的反映,是我們自己文化的有機構成。我們不把它當作我們的組成部分,把它作為一個另類,宗教就成為一個敏感領域。對此我才經常說,宗教一定要脫敏。
所以,如果不改變這些觀點,宗教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建設,總是瞻前顧后、縮手縮腳。據我們了解,以前也曾有一些宗教慈善活動,由于得不到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它慢慢就萎縮了。
我們今天要讓宗教從政治上的負擔解脫出來,更多的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這個《意見》的出臺,實際上是讓宗教脫敏在實踐上先走了一步。
中國新聞周刊:這是不是也與政府大力提倡社會建設有關系?
卓新平:對。政府首先提出社會建設,然后提出文化建設。這兩個領域的建設,宗教都是可以積極參與的。而如果按照以前的認識,則是把它排除在外的。
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我們現在強調社會和諧和維穩,但是我們現在社會和諧和維穩的文化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我們的文化觀現在潛意識上仍是一個要造反、要破除的文化。但是我們現在要反誰、破誰呢?這個觀念一定要轉變。
宗教是強調社會和諧、主張社會穩定的。不能說它是絕對的,但大部分是這樣的,它實際上是維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慈善能夠起到其他世俗的慈善起不到的作用。因為它除了社會安撫以外,還有精神安撫的作用,這是世俗的慈善工作所難達到的。
中國新聞周刊:這些年,政府在宗教問題上,有哪些變化?
卓新平:這個《意見》出來,就是態度上的明顯變化。
也不能說所有的顧慮都是多余的。但是要從整個社會發展、社會建設、解決社會矛盾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應把宗教拿出來單說。不能說因為它是宗教,就有問題。馬克思說得很清楚,宗教的問題,是社會出的問題。所以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只是找宗教,而是要去找社會,把社會協調好。
中國新聞周刊:從宗教自身的建設來說,有沒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卓新平:那當然了。為什么我們提宗教要改革呢?我們整個社會在改革,宗教當然也要改革。
我個人認為,宗教要真正像一個宗教,要按照宗教那種精神追求的方面,不要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也陷入這種物欲之中。但這其實不是宗教的本身,而是其異化、世俗化的表現。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調整?
卓新平:我們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有3億多宗教信徒。這么大的一個群眾基礎,我們不拉過來,老說是負面的,推到對立面,那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宗教輕輕一拉,就是我們的朋友,但是你要使勁硬推,就有可能成為你的敵人。現在再不拉,慢慢就會晚了。今年參加全國宗教局長會議,我就說了一句話,對宗教問題,要拉進來管,不要推出去亂。
這就涉及對宗教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你把它作為自己的一部分,管理方法就會非常放松,如果作為一個異己,就會高度緊張。
(實習生蘇亞對有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