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 張懋 王瑞軒 劉俊澤 李朔琳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生代農民工這一青年群體逐漸壯大,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憑借自己雙手所創造出的勞動價值也得到了肯定和認可。但對于他們在精神文化領域的生活狀況,我們關心和認知的太少。他們依靠什么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怎樣度過工作之余的閑暇時光?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現狀概述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十五至三十歲的進城務工青年,他們大多數擁有農村的戶籍卻生活在城市,接受過一定的教育,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時代也賦予了這群八零九零后務工青年新的個性和特點。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現狀的調研過程中,我們認為物質生活基本滿足而精神生活匱乏,思想教育引導缺失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實際生活中面臨的窘境。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壯大一方面因為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出現,這為農民工進城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在于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廉價的勞動力,這為青年進城務工提供了市場。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之夏,大多數因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的青年認為在農村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于是便懷揣夢想來到城市之中,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因為剛剛走出校園,大多數青年能很冷靜的看待眼前的轉變:由學生變為工人,由校園走向社會。他們明白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所以對于年輕的他們來說,精力和時間正是自己的資本,可以從無到有,這一過程需要他們艱苦卓絕的努力,需要時間的歷練和經驗的積累,所以對一開始的工作回報大多數人的期許程度不是很高,所得的勞動報酬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并稍有結余,可以減輕農村家庭負擔,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比較滿足。但過早的脫離校園走上社會,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壓力之于他們來說也在不斷增大,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變成一件看似奢侈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小型企業缺少工會團委等組織,不能發揮精神文化建設的作用,沒能很好的引導進城務工青年的思想,使得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領域更加貧瘠。
二、新生代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概覽
利用發放調查問卷、實際入戶訪問、街頭追蹤觀察、工廠走訪參觀等形式,我們對下班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訪問,對這些調查結果的分析和研判,我們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著以下特點:
1. 精神文化生活內容貧乏、方式單調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問卷所提供的業余生活的選項中,睡覺、看電影電視、去網吧上網排在前三位。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覺得自己的生活比較單調,平時上班比較累,下班之后想放松放松休息休息卻不知道做什么,靠哪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現有的條件下,只有通過上網、睡覺、逛街等方式來打發消磨時光,所以精神文化生活內容以及方式呈現單調、貧乏的特點。
2. 對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滿渴望
調查顯示,86%的人明確表示愿意參加單位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作為新生代的農民工,他們接受過一定層次的文化教育,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較堅定,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他們對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滿了渴望。他們希望單位能夠適度為他們提供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完善娛樂設施,也希望能夠在節假日得到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更希望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能夠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3. 對精神文化生活現狀普遍不滿
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不滿意”或“一般”,其中33%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很不滿意”, 36.7%的覺得“不太滿意”,而只有7%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比較滿意”。這一數據顯示了新生代農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期許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本來應該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他們提前終結了學業,在更方面的能力尚不成熟之時遠離家人、遠離朋友,心理上的孤獨感本身就需要集體的關愛,這種關愛通過文化活動最容易展開,但文化生活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因工作不穩定、缺乏人與人之間交流等因素所產生的孤獨焦慮感依然存在,對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滿也易于理解。
三、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原因
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民工收入相對于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普遍偏低,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定的消費支出來滿足,比如購買書籍、看電影等等,這就給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費支出造成了一定困難,出現即使文化設施很方便但也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利用的局面。
其次,社會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不夠。政府、各群眾性社會團體、企業雇主以及媒體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與精神生活問題的關注都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在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夠,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重視。
再次,缺少典型的樹立和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出現在不同的建設領域,居住和工作形式各異,不同的居住群體所能接受的精神文化建設方式不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設問題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另外,部分務工青年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且易產生從農村帶入城市的自卑感,再加上求職途中難免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易產生一定的自閉和排外心理,不愿接受更多的事物,不愿打開內心,這也是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原因之一。
四、精神文化建設和思想引導方式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還將隨著經濟的不斷開放和發展而逐年增多,這只龐大隊伍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滿足,人生和價值觀受到影響和動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設和思想教育引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是我們應努力解決的問題。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政府應發揮其在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領導作用,通過公共職能,利用行政力量統籌規劃,有針對性的增加一些投入,除了加強對他們的技術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外,在農民工相對集聚的工業園區,建設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活動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等群眾性文化事業的建設,切實改進服務形式,讓城市文化設施進一步向他們開放。在深圳市寶安區某街道調研期間,每到下午就會有大量的農民工來到區政府建設的勞動者廣場,廣場上的健身器材、大屏幕電視等的開放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借鑒和推廣。
2. 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 。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與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擁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農民工是受歡迎的,同樣,一個關愛民工生活的企業也是值得為期付出的。所以企業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貫穿與日常工作之中,安排好新生代農民工的日常工作與精神文化生活,有條件的企業應該積極組織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通過多種方式來加強新生代農民工業余學習和娛樂活動,解決其文化匱乏問題。
3. 新生代農民工應加強自身修養。新生代農民工較之第一代農民工,他們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現代城市的愿望比較強烈。其本身要注意加強自身修養,勤于學習,積極參與政府及企業組織的各類培訓,提高技能,提升自身素質。逐步改變自己原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做到遵紀守法,主動適應城市文明,進一步促進自身融入城市文化。
4. 充分發揮共青團和工會的作用。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當好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利益的代言人和權益的維護者,是共青團為黨做好青年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多種多樣的文娛形式來實現,共青團和企業工會應該積極承擔起組織各項文化活動的重任,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來豐富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來幫助他們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十七大以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這一階段的主旋律,深入開展精神文化建設也是我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新生代農民工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讓他們的精神家園不再荒蕪,為他們的夢想不會走的太遠,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