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教師研討時最多的話題就是90后中職生難教了,他們逆反心理強、學習無目標、同學關系緊張,……。這其實就是厭學的表現。心理學上來說,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并且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厭學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類型。顯性厭學一般表現為: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愛搗亂、總是和老師唱反調;作業、考試都不做或是想方設法蒙混過關;經常遲到、早退、曠課,與外面社會上的混混來往密切,經常想辦法玩手機等等。隱性厭學一般表現為:表面上看起來很喜歡學習,但內心卻不想學,對學習是反感的、被迫的、不情愿的,但由于某些原因而拼命的壓抑著自己,逼著自己去學習[1]。這讓我想起了初涉教學時的一次培訓課。
培訓的內容既有公共課,也有觀摩課。上完這些課后,覺得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精彩的見解,他們的許多研究、經驗及經歷都很樂意與教師們分享,讓我們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增長不少見識,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進步。如在公共課方面,主辦方邀請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王立善。他多年來從事中學英語工作、英語教師培訓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受教育部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委托,擔任最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試行)》主筆和教育部全國中專英語課程組組長;同事兼任吉林省教委中專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主任。參加過多種教材的編寫、主審和大綱的制定等工作。王立善教授針對現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學生厭學對教師的教學壓力講了一節精彩的“解壓”課,同時教會我們年輕教師如何在學生厭學的種種表現、激烈的工作環境和日益壓抑的心理等壓力下調節自己的心理,加強自我調適,化解職業壓力等方法。消解那些自損性的思想框框等,教師們如何保持他良好的身心健康來幫助厭學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王教授以一句“為學生負責”開頭,講到雖然我們面對的求學對象不同于高等學校的學生,但是一樣要認真對待,還舉例說明了身處中等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們的偉大之處,以及國家逐漸對職業技術學院的重視,使我們看到了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參與全過程,即抓住學生心理,做好工作,其中包括備課、課時和教案。備課方面注意“定位”即吃透學生;“基本和較高要求”即吃透大綱;“初二接口,減少閱讀量”即吃透教材。課時復習、導入和總結,其中復習和導入不超過五分鐘;總結是教案加學案,必知必會內容,典型訓練題,最后布置課后任務。最后展示了光盤內容,讓人耳目一新,教師們都深感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教學體系的完美結合是恰到好處的,也更能引起厭學學生的目光和興趣。
多次針對在班學生的現狀作調查和分析,認為造成90后中職生厭學現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個人因素。導致厭學的個人因素是多元的,學生的學習、感情等發現,比較突出的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基礎知識不扎實;對學習沒興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就不想學習了,考試成績提不高,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與同學相處關系不是很好;有青春期感情困擾等。
二、學校因素。從學生在校學習層面來看,最突出的是學生認為任課教師中大多有偏見;有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考試過于頻繁;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備和對來學校學習感覺不好。
三、家庭因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期望值過高,對孩子評價方式不當,孩子成績不好時,父母的態度不好;缺少父母的親情關愛,父母關系不融洽或長年外出打工不歸,家庭氛圍不好等。
四、社會因素。最突出的是受“讀書無用論”思潮影響,缺少勵志環境;認為現行的考試制度不合理;經常到網吧或用手機聊天、玩游戲;周圍同齡同學輟學外出打工回家后的誘惑或影響。
在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越來越好的今天,90后這一代人目前還不需要承擔起管理人生、管理家庭、管理國家的重任,因此,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會生活得無憂無慮,生活得快樂無比,但他們最終要承擔起自己的人生和國家的未來。盡管90后中職生厭學現象生成的原因是多元而復雜的,但是要消除它,需要聯合各方力量,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應從學校和家庭兩方探尋對策和建議[2]。但是教育要發展,關鍵是教師,教師素質關系到教育品質,教育思想決定著教學行為。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是唐朝中期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給其弟子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的教育觀點鮮明、立意高遠;放在今天仍不失其參考和借鑒價值。古今對比,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千百年來發生在中華民族這片神奇土地的故事是如此的相似[3]。
《師說》對師道作了精辟的論述,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較全面地從理論上論述師道的文章,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為我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較進步的見解:
一、在教師問題時,提出了教師既應忠于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提出了既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又要學生以能者為師[4],提倡教學相長,這些卓越的見解,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們今天正確理解教師職責、政治與業務、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均具有啟發意義。
二、在教師職責上,關于學生如何“進學”的問題,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自古以來,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和獨到。
三、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生動活潑。他“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明。”教學是一種感情藝術,韓愈“抗顏為師”“以師自任”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學生動活潑、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彭耽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人學出版社.2001
[2]胡楊,《論高校核心價值觀與社會實踐教育的互動研究》[D]. 2008年
[3]](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閻嘉陵,顏世富,孫時進.當代青年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