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隨著分配高峰期的到來,保障性住房的腐敗越來越觸目驚心了。建設資金被挪用,干部和未成年人參與申購,開著豪車住保障房等等,不一而足。
作為一項以實現社會更公平為目標的社會制度,當它出現如此多的不公平現象時,邏輯上就說不過去了,如同為了民主而腐敗,為了發展而腐敗,為了民生而腐敗的邏輯一樣不能自洽。為了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繼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這樣的制度和理想是經不住考驗的,如同一家環保設備制造公司本身也在違規排污一樣滑稽。
從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出發點來說,保障性住房在于“基本保障”,即讓人們免于風餐露宿的痛苦,在房價高昂的城市讓那些暫時無法支付對價的人能夠以相對便宜的價格獲得棲身之所。
從本質上講,這并不屬于市場交易,而是一種社會救濟和福利分配,而按照社會救濟的概念,獲得救濟的人應該是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缺乏經濟自足能力的人;如果從福利分配角度來考量,則是因為政府占據了土地開發的權力,因此獲取的利益必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種分配。
如果是社會救濟,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數量應該是有限的,畢竟,喪失勞動能力,缺乏經濟自足能力的人只是極少數,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大規模建設”并不適當;如果是后者,則應該是人人有份,有限資源要滿足無限的需求,怎么分配算“公平”就是個悖論。
因此,保障性住房應該剔除福利分配的概念。如果可以不用努力賺錢,只用很便宜的價格就能獲得一套自己的住房,那么,對于那些辛苦拼搏的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而政府本身并不創造財富,他負責的只是財富分配,巨額的公共資金被投入這一“民心工程”的建設,最后,其中一部分卻變成了有關系的人、國有企業和機關單位員工的福利,哪來什么公平?
經濟學的理論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那些看似免費的午餐,對于午餐提供者而言,都是需要付出努力與汗水的。同理,那些看似便宜的午餐,其實也不便宜。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用多數人的錢來補貼少數人,滋生腐敗和不公,這樣的便宜午餐其實是昂貴的,整個社會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既不利于解決公平問題,也不利于解決財富的創造能力。
將社會救濟和福利分配的概念混淆,就造成了眼下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困境。從一開始,保障性住房就應該定位在廉租房,而非經濟適用房,應該是救濟的功能,而不是福利分配的功能。廉租房蓋成什么樣子,需要花多大的成本,什么樣的人可以入住,都需要經過公開聽證嚴格進行限制。不同于大病救助,大房子救助并不屬于基本權利保障范疇。
對于政府提供的午餐,常給人免費或者便宜的錯覺。對于多數人而言,都盼望著便宜的午餐,只不過是因為午餐吃不吃,吃多少我們不能自主,錢交了也白交,不吃白不吃,為什么不呢?
人按照占有和享用社會公共資源的多少來支付對價,如果埋單可以自主,請客則屬于互助的范疇,如同鄧飛所發起的“免費午餐”項目,那是一種共濟的精神,不是一種財富分配的制度。而就算是發揮共濟精神,依然要抱有“救急不救窮”的理性捐助思路,否則同樣是社會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