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應試體制把所有學生和家長逼入了一個賭局,現在絕大多數人把賭注押在了應試教育上,竭盡全力成為贏家,這樣做的風險其實更大,一旦輸了就輸得精光。不如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上,適當兼顧應試,最后即使升學遭遇一點挫折,素質上的收獲卻是無人能剝奪的,必將在整個人生中長久發生作用。
@夏駿:【合成謬誤】一個人踮起腳看戲能看得清楚,但如果人人都用這樣的姿勢,所有人不但不能看清楚,一個個還都會累得要命。同理,一個社會中,某些人嘗試利用潛規則鉆空子,而且得逞了,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模仿采用這樣的游戲方式,整個社會就當然的充滿了疲倦不堪的人們,而且效率也無奈的變得越來越低。
@李開復:創新工場的創業導師,著名創業者Peng Ong談創業的風險:一提到風險,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損失金錢的風險。但是我們總是可以掙錢,時間卻一逝而不復返。所以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不是損失錢財,而是我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我的時間。從這個觀點,做一份平淡安穩的工作非常危險,沒有學習,沒有進步。
@陳志武:中國經營報社評“舉國體制:公權力的最后固守”,評得好!……最明顯的就是集權體現在社會的各角落,連最應個性化的文學藝術學術體育也不放過!社會只有豐富多彩才值得,人不是無名無姓的螺絲釘!舉國體制的本質是抑制個人權利。
@楊建國:【王蒙:現在的官話連兒童都受影響】現在的官話系統之強大,連兒童都受到影響,我被邀參加小學開學典禮,典禮上,從校長到教師到學生代表的講話,一律是念稿,一律是陳詞濫調。全是枯燥,假大空、套話、空話,甚至是乏味。怎么造成的?我覺得和歷次政治運動,抓說話的辮子有關。
@正和島標準:中國的好多體制就像一堵墻,上面挖了許多狗洞,然后讓我們鉆狗洞。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是得有人來鉆。一個組織內能力越低的人,權力斗爭的積極性越大,產權越模糊的組織,權力斗爭越嚴重。為什么說我們需要的是柳傳志而不是周小川,根本原因是我們需要企業家,而不是宏觀經濟政策。——張維迎
@王文評論:在歐美大多城市,周六街區基本沒什么人,中國卻人滿為患,道路更堵。歐美人大多把周末給家人,咱們大多給朋友或應酬。很多中國人本質是上7天班,能不崛起嗎?但周六又是中國式人情社會的濃縮,爆滿的高檔餐館里有數不清的世故、交易甚至暗戰。在中國,真正的社會競爭其實是在周六、周日。
@張頤武:網絡里的公共生活有時以瑣碎為特征。議題大家都不關心,因為太復雜,找對方的碴最重要。抓住失言或在公共場合有失檢點一下子擊倒對手,群情激憤,讓對手面對千夫所指,有口難辯。于是有時難有道理辨析,只有情緒的宣泄。最后算數的不是道理,而是抓失言挑情緒。看起來大家都很有正義感,但有時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