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辦公廳
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留出足夠空間
新華網10月24日報道,國務院日前發布的《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在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中,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留出足夠空間;需要調整和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時,在符合準入標準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社會資本。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可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非公立醫療機構,適度降低公立醫院的比重。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
觀察點:改制的確不能“一陣風”。
環保部
環保法修改草案弱化了環保部門的綜合宏觀職能
已實行23年的《環境保護法》今年首次大修并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但日前環保部公開指出該草案存在四大問題:其一,草案雖提出“科學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理念,但并未提出具體的保障措施和程序規則;其二,草案的整體架構和規范內容沒有體現“綜合法”的特點,與專項法律的相關規定重疊甚至沖突;其三,草案對監管體制做了重大改變,不僅與現行有效的職責分工和管理體制相違背,而且弱化了環保部門的綜合宏觀職能;其四,在對待各地方各部門的環保實踐上,草案沒有充分吸收成功經驗,包括市場手段、戰略環評、公益訴訟等。據報道,有相關人士認為該草案“比較保守”。
觀察點:立法就是要進行充分的博弈。
公安部
向社會公開重大案事件的調查進展和處理結果
10月30日,公安部制定下發了《公安機關執法公開規定》,這是第一部全面規范公安機關執法公開的規范性文件。其規定,公安機關對涉及公共利益、公眾普遍關注、需要社會知曉的執法信息,應當主動向社會公開,但公安機關不得公開可能妨害正常執法活動或者影響社會穩定的執法信息。公安機關應當向社會公開涉及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案事件調查進展和處理結果。公開的信息錯誤、不準確或者弄虛作假的,由上一級公安機關責令改正,或依照有關規定處理直接主管人和直接責任人。
觀察點:如何界定“影響社會穩定”的執法信息?
過去兩周的輿情再度考驗民意與決策的關系。繼2007年的廈門之后,爾后遼寧、江蘇、四川、福建等地先后因環保問題引發群體性抗議,隨后均以戛然而止告終,只是至今余悸盤桓。
此類事件原因有二,一是民意溝通不暢,官民間缺乏決策信任感;二是利益分配不均,官民未結成利益共同體。如果政府首先就沒有把民意真正納入決策變量,就很難苛責民眾沒有把政府的處境與思路納入考慮范圍。對于一個收益與風險并存的項目,如果收益紅利由政府獨享而不讓民眾親見好處,民眾又為何要去承擔可能的健康風險和醫療負擔?
不過,回到事件的官方處理方式,政府對這些“民意爆發點”的應對其實已卸去了些許強硬。各地政府在經歷各種應對方法后,最終都選擇了“尊重民意”,高調“退讓”和媒體拉閘成為平息事態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事件下文卻往往模棱兩可或杳無音訊。一地政府的事后反思和問責,未能成為另一地政府的教材。于是,此地政府走過的岔路,另一地的政府又踏了上去—中國需要一場真正公開、充分的討論,來引導民眾;中國更需要把已經發生的事件變成一個個真正透明、深刻的案例,來教育官員。
當然,事情也遠沒有僅靠公開透明來普及教化、取信于民那么簡單。在重大事項決策權的博弈中,有時還呈現情緒化態勢。官員說上便上,民眾喊下便下—法律與程序未見絲毫尊嚴。常理來說,政府與民意的沖突應交由民主程序、中立協調機構和獨立司法系統來緩和或裁決,但這樣的緩沖地帶現在幾乎形同虛設、不被信任,也難見實效。司法缺位、議政協調機制孱弱、政府缺乏公信力和理性民意的缺乏共同造就了以上現象。
必須承認,民主也有利弊,民意亦有對錯,但在一些地方,卻放不下一張安靜討論的桌子。而所謂的民意,并非一開始便如此激憤、群結和伴隨暴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甚至連像樣的公共輿論場都未能成型或安存,人們寄希望于上訪、個體極端行為或者媒體。直到網絡興起,民意才蜂擁向更不受禁錮和門檻更低的互聯網領域,自設議題,自我討論。短短幾年內,中國便從民意共識走向了民眾集結。在這個民主進程的洪流中,官員再不能維操舊觀了。
如果說,解決民主決策問題是一個不可急進的系統性工程,那么了解、培養、傾聽和善待民意便是基礎工作。在這條路上,中國,請加快你的腳步。
(戴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