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作為一對經貿往來絕對規模不小的貿易伙伴,中國和菲律賓圍繞黃巖島和南海其它島嶼、海域主權的爭端遲早必然會蔓延到經貿領域,事實上這已經浮出水面。菲律賓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被中國海關拒之門外,中國赴菲旅游人數銳減至接近于零,在華菲傭遭到中國社會反感……所有這些確已發生或傳言中的事件都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關注。那么,中菲經貿概況如何?政治爭端倘若蔓延成為經貿爭端,乃至貿易制裁,對雙方影響如何?
菲律賓更需要中國
中菲經貿主要內容在于貿易、工程承包和勞務出口、旅游、直接投資四個方面,就總體而言,中菲經貿增長較快,中國對菲經貿增速往往超過貿易總額增速和對整個東盟經貿增速。但中菲經貿對兩國各自的意義很不一樣,不在一個層次上,占菲律賓對外經貿的份額遠遠大于占中國對外經貿的份額。
在貿易方面,2011年中國出口總額18986億美元,同比增長20.3%,其中對菲律賓出口143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0.75%,同比增長23.5%,對菲出口增幅高于出口總額增幅3.2個百分點。進口總額17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4.9%,其中自菲律賓進口180億美元,占我國進口總額的1.03%,同比增長11%。
即使是在今年1~4月中國外貿形勢緊迫之際,中國對菲律賓貿易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增長速度均超過中國貿易總額和對東盟貿易增速。經過多年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是菲律賓第三大貿易伙伴。
在工程承包方面,菲律賓基本上不具備在中國市場承包工程的技術和資金能力,中國則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海外工程承包大國。2010年,中國在菲律賓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17.7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921.7025億美元的1.92%;新簽合同額15.354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343.6696億美元的1.14%。
在對外勞務合作方面,2010年中國對菲輸出勞務完成營業額65萬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88.799億美元的0.007%;新簽合同額11萬美元,占當年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新簽合同額87.2492億美元的0.001%。相比之下,以家政服務業為代表的勞務輸出是菲律賓支柱產業之一,在海外勞工超過900萬人,2010年匯回國內188億美元,目前僅在香港特區就業者就有12萬菲律賓人之多。
旅游業是菲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其百勝灘、藍色港灣、碧瑤市、馬榮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主要旅游景區頗負盛名。2010年菲接待外國游客3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2012年計劃吸引460萬外國游客。中國目前是菲律賓第四大外國游客來源地,某些度假區中國游客占其預訂總數的60%左右。
在雙邊直接投資方面,從賬面統計來看,菲律賓對華直接投資絕對數額遠遠多于中國對菲直接投資。截至2010年末,菲律賓在華直接投資項目2736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81億美元,占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11078.58億美元的0.25%。而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10年末中國在菲直接投資存量不過3.8734億美元,僅相當于截至同期菲律賓對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13.9%。
貿易制裁的影響
中菲經貿是互利的,但又是不對稱的,中菲雙邊經貿對菲律賓利益的意義要重大得多;也正因為如此,一旦兩國政治爭端蔓延成為經貿爭端,乃至貿易制裁,對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對菲律賓影響則不可忽視。
中菲經貿之所以不對稱,首先是因為對華經貿占菲律賓對外經貿份額較高,中國已經是菲律賓第三大貿易伙伴,且增長較快,增長潛力巨大;而對菲經貿在中國外經貿中所占份額甚低。
其次,對華貿易對菲律賓宏觀經濟穩定性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如菲律賓宏觀經濟穩定面臨的一大威脅就是持續的貨物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收支逆差,菲律賓對華貨物貿易多年一直是順差,年順差額數十億美元,對于穩定該國國際收支等等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同時,中國進口增長潛力大,保住和開拓中國這個大市場對菲律賓等東盟國家未來經濟前途意義重大。時至今日,中國不僅是世界頭號貨物貿易出口大國,也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進口大國。
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同樣是菲律賓可以期待的高增長大市場。中國政府開放的出境旅游業自不待言,中國早已被世界各國普遍視為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2010年中國居民因私出境人數達5150.8萬人次,在《2010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當年旅游服務進口額已達548.8億美元。就是在中國政府目前嚴格限制輸入外國勞工的家政服務業,素負盛名的菲律賓家政業者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發展前景。因為中國已經進入居民生活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政府也已經將包括家政在內的居民生活服務業列入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發展領域,但目前中國家政業不僅很不規范,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普遍低劣,從業人員的各種不誠信行為也不少見,而且價格泡沫驚人。相比之下,根據有關報道,香港居民聘請菲傭月薪通常3500元~4000元,服務質量則遠遠高于國內家政服務業平均水平。
由于中國市場在農產品等菲律賓敏感產業出口中已經占據了較大比重,進一步放大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如對于年產值約10億美元、2011年出口收入3500萬美元、直接吸納了20萬人就業的菲律賓香蕉產業而言,中國已經成為其第四大出口市場。
第三,中國又是一個難得的友善的出口市場。典型表現如中國率先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并在早期收獲項目中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國家許多產品先行一步實施了單方面的零關稅措施,東盟農產品受惠尤大。
即使是近年增長甚快的中國對菲出口,對菲律賓而言也并非是“失”,而仍然是“得”,因為只有中國的廉價消費品才能讓眾多菲律賓低收入者承受得起,中國的資本設備有助于降低菲律賓投資成本,多快好省地改進其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同時,在相當程度上正是依靠廉價的中國商品,菲律賓近年才得以較為成功地抵御住了通貨膨脹壓力,而不至于如同印度那樣陷入“抑通脹”與“保增長”無法兼顧的窘境。
中菲經貿不對稱最突出的體現是可替代性截然不同。中國對菲律賓出口的制成品,菲律賓無法尋找到同樣價位的替代貨源;但中國從菲律賓的進口貨物不僅替代進口來源甚多,而且可以用同等價格替代,替代品也很多。如菲律賓熱帶農產品對華出口受阻,其它東盟國家類似產品將填補市場。本來目前菲律賓就未能成功地將整個東盟拉到自己一方對抗中國,隨著這種替代受益關系日益浮現日益顯著,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其它東盟國家將更難有興趣為菲律賓火中取栗。
在投資領域,單看賬面統計,菲律賓對華直接投資貌似遠遠多于中國對菲直接投資,菲律賓部分高官因此似乎平添了幾分挑戰中國的“勇氣”,如其外長德爾羅薩里奧在5月16日的一場商業聚會上就聲稱,中國在菲投資不足菲律賓在華投資的一半,言外之意是無需過度擔憂中國對菲發動經濟制裁。確實,中國在菲直接投資總量不大,與菲律賓在華直接投資存量不能比。但中國投資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度較高的行業,且投資增長潛力巨大。如國家電網2009年初完成收購菲律賓電網,將經營25年,到期后還可順延25年,國電持股40%,投資總額39.5億美元,分期投入。相反,菲律賓對華直接投資基本上都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餐飲、商貿服務業等等,可替代性較高。同時,這些資本幾乎都是華人資本,又大量以香港作為運營基地。所以,如果中菲兩國鬧翻,在投資問題上,菲律賓討不到任何好處。
經濟制裁的美國教訓
假如說昔日中國還不具備使用經濟制裁手段的能力,那么,時至今日,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有能力將經濟制裁付諸實施了。在南海爭端中,中國就完全有條件對菲律賓采取“以經逼政”策略,運用經濟制裁手段令菲律賓蒙受重創,或令其感受到有蒙受重創的風險壓力,進而軟化其在南海爭端中的非理性做法,而且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以進一步延伸運用于解決同其它國家間的矛盾爭端。
實際上,菲律賓市場也已經對與中國對抗的風險作出了反應。從年初到5月上旬,菲律賓股市市值上漲20%以上,表現躋身世界前10位;但在中菲經貿爭端消息傳出后,該國股市已經多次出現下跌。
盡管如此,中國仍然需要時刻清醒地牢記,無論經濟發展到了何等水平,政治、經濟乃至軍事資源都是有限的,盡管應該積極思考、探索如何運用經濟制裁手段,但不能濫用這一工具。在這方面,中國需要汲取美國教訓。美國是20世紀以來全世界使用包括出口管制在內經濟制裁手段最多的國家。在1914~1990年間的116起國際經濟制裁中,美國主導的就有77起;在冷戰結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國參與的就超過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
本來,戰爭和軍事政治集團對峙期間才是經濟制裁的高發期,但冷戰結束后短短16年時間,新增制裁案例就達到1914~1990年76年間國際經濟制裁案例的大約七成,美國在此期間發起和參與的經濟制裁案例更高達1914~1990年間的近八成,而且1914~1990年間還經歷了席卷世界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濫用貿易制裁工具令美國蒙受了多方面損失,不僅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而且實質上將美國自己放逐于許多有利可圖的市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