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大選落幕,明年1月美國又是一屆新政府。關注中美關系的人會問,未來4年,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將會有什么新的變化?
實際上,這個問題每隔4年都會被問到。自從羅姆尼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時,人們就開始考慮,他和奧巴馬在對華政策上會有什么根本不同?
從大選中雙方的言辭,包括幾次辯論中的闡述,以及奧巴馬過去4年在亞太的動作和羅姆尼外交顧問團隊人員來看,可以用“大同小異”來概括兩人的對華政策。
“中國問題”與“搖擺州”
在美國選戰中,中國不僅是“必答題”,而且是熱門詞。熱到什么程度?《華爾街日報》一則報道統計,在10月份舉行的3場總統級辯論,兩人一共提了53場“中國”這個詞。其中第三場主要關于外交事務的辯論中,就提了30次。相比之下,提到日本的次數是“0”。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美國外交中,中國和日本的重要性之比是“53∶0”,而是說明現在美國政壇把中國當成一個“問題”在看待,具有爭議的空間。而且在所有辯論中提及中國,多帶有負面信息。
中國之所以在美國成為議題,一是從戰略層面看,美國把中國視為競爭者,不僅是經濟上的“既伙伴又對手”的競爭者,而且在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上,美國也認為中國在挑戰戰后亞太秩序。二是從美國國內經濟現狀看,當前經濟狀況不理想,制造業工作崗位流失不少,而中國近年的經濟總量的增長引人注目。兩相對比之下,不少美國人認為是中國“偷走”美國的工作機會,中國“不合理”的外貿政策,導致兩國貿易不平衡。
美國大選時,“中國”一詞通常被與經濟話題“捆綁”在一起。今年大選在后幾個月選情異常膠著,而像俄亥俄、密歇根、賓夕法尼亞這些關鍵搖擺州,都是傳統制造業重鎮,“中國偷走工作機會”、“中國操縱匯率”、“中國盜版沖擊美國經濟”等觀念在這些州即使不是深入人心,起碼也很有市場。候選人大談自己在經濟上如何“回擊”中國、準備如何“馴服”中國,攻擊對手如何“縱容”中國、向中國屈服,在選民聽來不僅入耳,而且認為很有必要。在這樣“關鍵戰場”關心的“關鍵問題”上,如果候選人不回避、不示弱,還是很能爭取選票的。用《華盛頓郵報》的話說,“只要你指責中國,準沒錯”。這是為什么羅姆尼和奧巴馬都鍥而不舍地爭論對華政策、中國成為美國大選熱門詞的重要因素。
羅姆尼的“蛛絲馬跡”
那么,與奧巴馬相比,羅姆尼的對華政策是什么樣子的呢?
幾個月來,羅姆尼談得最多也最吸引眼球的,大概是在匯率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他多次表示,如果當選,他“到辦公室的第一天”,就要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如果真這樣做,美國將要增加征收中國商品稅收。有人說你這么干就不擔心中美爆發貿易戰嗎?羅姆尼的回答是,貿易戰已經在打了,美國多年入超,已經吃大虧了—擺出一副絕對強硬的姿態。
除了這個“亮點”,羅姆尼還通過批評奧巴馬的對華政策來勾畫自己的政策框架。羅姆尼競選網站上公布的負責東亞問題的顧問阿隆·弗雷德伯格,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教授,曾在小布什政府內做過負責安全事務的高級官員。他在10月份曾專門撰文《奧巴馬對華政策是個大失敗》,在批評奧巴馬政府政策時,提出對華政策要點。
弗雷德伯格文章批評奧巴馬和希拉里在執政前兩年對華太軟弱,在美國面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以為要求助于中國,讓步太多,致使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走向強硬;即便如此,也沒有換取中國在氣候變化、伊朗、朝鮮、敘利亞等問題上對美國支持。近兩年,雖然奧巴馬政府開始強硬起來,但仍然忽視和美國傳統亞太盟友如澳大利亞、日本合作對抗中國。
羅姆尼和他的顧問班子在不少場合表示,如果他上臺,不僅在匯率、貿易、盜版等問題上對中國更加強硬,讓中國“按規則辦事”,而且在整體戰略上,要用顯示實力等手段,讓中國意識到美國“聯合的力量”。他還提出在人權問題上會對中國更不客氣。
這樣的政策,看起來夠強硬。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撰文說,羅姆尼的政策充滿冷戰思維。
奧巴馬的“高開低走”
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相對來說有記錄可查。在前兩年,奧巴馬和希拉里對中國的確釋放出一些信號,稱中國的崛起是對中美都有好處的事情。這兩年內,中美雙方高層往來,氣氛比較融洽,經貿方面也達成不少協議。當然,奧巴馬政府在匯率問題上一直沒有放松,其他問題上時常敲打,如2009年提出“輪胎特保案”。
不過,2010年開始,中美關系似乎出現很多問題。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的積怨、黃海軍演、南海爭端、中日釣魚島之爭,這些事件都讓人們看到,奧巴馬政府對中國原來不那么友善。在美國“重返亞洲”,或者說“戰略再平衡”(用這個詞,部分原因是表明奧巴馬重視亞洲時,也不會忽視中東和歐洲)背景下,貿易、匯率沖突更不單純。例如在大選年里,白宮加大了對中國的懲罰性貿易措施,9月份還宣布將中國補貼汽車產業問題訴諸世貿組織。
更讓中國不安的是,這兩年美國逐漸建立防范中國的包圍圈,包括在澳大利亞建立海軍基地,與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發展更緊密關系,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談判。
這樣被一些學者稱為“高開低走”的軌跡,讓人們意識到,如果奧巴馬連任,中美關系可能也不會一帆風順。
兩黨的大同小異
當然,上面說的都是兩位候選人對華政策的一面。隨著中國政府和公眾對美國大選了解增多,也逐漸適應美國的競選語言,知道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選票,不能太當真”。
實際上,如果撥開迷霧,剔除兩人為競選而刻意表明與對方立場不一樣的因素,奧巴馬和羅姆尼在對華政策上有很多一致,差別只是程度而已。
首先,兩人在整體觀方面,都認為“中國和我們一樣,需要合作,需要貿易,需要穩定,需要和平,不要戰爭”;其次,兩人都認為中國現在在經濟領域“沒有按規則辦事”,這個狀況要改變;再次,兩人都感覺,中國在很多問題上(如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咄咄逼人”,對此美國需要和盟友合作進行抵制,但目的在于保證“海上通道”暢通,而不是戰爭。兩人的爭論,無非是如何讓中國“更講規矩”,如何把中國發展引到符合美國利益的軌道上去。這樣的“共識”,實際上是基于中美關系結構而得出的。由于經濟互相依賴,但政府價值觀不同,加上地緣政治等因素,無論使用什么詞語,中美之間注定要在很長時期內是“既合作又斗爭”的關系。
這就說明,羅姆尼也好,奧巴馬也罷,入主白宮之后,對華政策將會大同小異。貿易糾紛還會有,但羅姆尼能比奧巴馬這兩年更強硬嗎?中國在周邊問題上與美國缺乏互信,奧巴馬已經在建立“包圍圈”了,羅姆尼真能一呼百應,讓諸多亞太國家都圍著美國轉?羅姆尼和他的顧問們說“中國低估了美國的實力”,但如果美國真執行強硬政策,他們是不是也“低估中國的實力和反應”?
從這些角度分析,無論哪位候選人勝出,都不會偏出近兩年美國對華政策軌跡太遠。奧巴馬的對華政策班子不會變化太大。而羅姆尼的班子,有些媒體懷疑是“火神派”在操縱,但如果看他的主要顧問弗雷德伯格,則未必如此。弗雷德伯格雖然在切尼手下干過,但美國有分析稱,他的學術和政策思想是“自由的保守主義者”。從這一點,大概也可以窺視到羅姆尼這個精明商人對華政策的真正指導思想。
套用一句華盛頓政治圈流行的話,“對華政策,是美國政治中最沒有黨派色彩的政策。”無論哪個黨執政,對華政策的變化都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