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濤
機票這種產品,屬于服務類產品,也叫保鮮類產品,也就是說不管需求如何變動,供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恒定的,無法因為賣得好就增加產能,也不能因為賣得少就減少產能或庫存起來以后再賣,并且其邊際成本很低,所以,如何平衡價格和銷售量是提高收益的重中之重。在銷售早期,因為顧客選擇余地大,而航空公司也為了先賣出一個保底的量,所以一般定價比較低。
隨著時間的臨近,價格一般是逐漸抬高的,一來買票立馬走人的大部分需求比較剛性、價格敏感度低(公務為多),不宰白不宰;二來存貨不多了,根據預測基本能賣完,成本也已經回來了,當然要吊起來賣啦。
有的航班到了起飛前又會降價,是因為航空公司發現需求預測不準,飛機快飛了還沒賣完,那只能便宜點賣掉了,反正邊際成本低,賣100元賺100元。
在收益管理中還有種“超賣”的玩法,就是根據歷史統計,發現每次航班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乘客買了票卻不來,導致空位,航空公司想:不來早說嘛,早知道的話我就再多賣幾張票了。既然這么想,他們也就這么干了,每次多賣幾張,比如根據統計300票一般會有5個人不來,那300個座位的航班賣305張,正好裝滿,還多掙了5張票的錢,如果最后來的人超過了300個,那就問問有沒有人愿意改簽搭下一個航班,我貼你點錢,基本上每次都有幾位不著急的乘客愿意接受。
這種玩法國外航空公司玩得比較普遍,國內航空公司玩得比較少,并且不太熟練,還鬧過幾次糾紛。
(婷婷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