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胡冰,彭李,石莎
(1.荊州市測繪院,湖北荊州 434000;2.荊州市測繪局,湖北荊州 434000)
基礎測繪是各級政府宏觀決策、科學管理和各項規劃建設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其服務范圍涉及與地理信息有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多領域[1~2]。“十一五”期間,荊州市加大了基礎測繪工作力度,布設了市級GPS控制網,完成了市區90 km二等水準網的復測,開展了市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工作,及時為市政府和各專業部門提供了基礎測繪資料和地理信息數據,在社會經濟建設各領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雖然取得了“十二五”時期是湖北省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促進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3],也是荊州市信息化測繪發展和測繪保障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為保證基礎測繪工作成果有效服務于荊州市確定的“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保障基礎測繪工作有效實施與推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的有關規定,按照湖北省和荊州市關于“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有關要求,結合荊州市基礎測繪與城市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基礎測繪“十二五”規劃,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是建設“數字荊州”的客觀需要。
湖北省委、省政府了“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的重要戰略部署,“十二五”期間將是荊州市推進科學發展、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追趕先進地區、縮小發展差距的黃金時期[4],隨著“壯腰工程”的實施、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招商引資工作進度加快,開展各項基礎建設工作迫切需要完整的、現勢性強的及類型豐富的基礎測繪成果。
基礎測繪發展預測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城市規劃及城市建設目標是基礎測繪優先實施區域的主要參考依據。荊州市2010年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城市規劃區范圍[5],如圖1所示。北至海子湖,南至長江,東至南北渠,西至引江濟漢渠的中心城區規劃用地范圍(約480 km2),現有測繪資料僅有2004年完成的1∶5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和部分與項目有關的1∶1 000數字線劃圖;西至荊州區工業園的九陽大道,北至漢宜高速鐵路,東至荊州開發區新東方大道,南至長江的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約100 km2),現有資料僅有2004年完成的 1∶1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1997年的 1∶1 000數字線劃圖和與項目有關的部分1∶500數字線劃圖,現有的地形圖生產年代參差不齊,地形圖品種類型不夠豐富,現勢性難以滿足城市規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圖1 荊州市城市規劃區范圍
大力開發適用、實用的權威性測繪公共產品,積極推進基礎測繪成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應用,是測繪工作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地圖是受眾最廣的傳統測繪產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政府和社會應用測繪成果的重要方式。凡是和空間位置有關的數據,都可以如實地呈現在地圖上,與空間信息有關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公眾對專題地圖都有迫切的需求,如金融網點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政區、地名圖等等。
隨著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政府職能部門網站、商業性網站對電子地圖的需求也日益擴大,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制作公開版的GIS應用數據。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一般只需要底圖作空間背景及定位查詢使用,以基本要素背景圖為基礎,視具體應用添加相應的專題圖層,既解決了數據冗余的問題,也有利于保密工作,促進測繪和涉密數據的共建共享。
總體目標是:建立和更新荊州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及數據庫,為荊州市信息化、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以及城鎮化建設提供地理空間信息。初步建成“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基礎地理信息服務的需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建設完善統一的荊州市測繪基準,建立和維護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GPS連續運行參考站及城區規劃用地范圍內的二、四等水準網和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2)從可滿足未來建設“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要求,確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建庫等的技術路線,初步建立荊州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荊州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交換中心,為以后荊州的數字化城市建設奠定良好的數據基礎;
(3)測制、更新荊州市1∶500~1∶2 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與數字產品;
(4)完成“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建成完備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時態地理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形成滿足政府管理、企事業單位需求和市場行為三個層面的測繪成果保障機制;
(5)建立市、縣級基礎測繪分級管理體制,確立基礎測繪政府投入、組織實施機制,形成基礎測繪定期更新制度以及定期普查和維護測量標志;
(6)建立標準體系,推進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基礎地理信息的廣泛應用。
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主要由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參考網站、大地控制網、高程控制網以及地面基礎設施等構成,是地理信息獲取、處理、開發利用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期間,在現有市級GPS控制網和省級連續運行衛星定位參考站的基礎上,通過聯測、改造、增加密度和計算等技術手段,將現有測繪成果統一到1980西安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并適時啟動現有平面基準與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聯測,建立與2000國家GPS控制網有效銜接的測繪基準測量控制系統,統一全市坐標系和高程基準;復建二、四等水準網并精化似大地水準面;建立測量標志的維護機制。
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是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用途。基本比例尺地圖測制的主要任務是完成中心城區規劃用地范圍的1∶2 000地形圖(DLG、DEM和DOM)測繪及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1∶500地形圖(DLG)測繪。
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為保證地形圖的現勢性,2014年~2015年在荊州市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和重要區域每年施測10 km2對1∶500DLG地形圖更新,并采用項目竣工圖適時更新。
“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標準體系與政策法規建設、基礎地理信息建設、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典型應用示范系統等4個方面;具體可歸納為“一套標準機制、一個數據庫、一個公共平臺、多個應用系統”。縱向上實現省、市數字區域聯動,橫向上實現與荊州市其他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共享交換,為政府管理和社會各界提供統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提高社會地理信息整體應用協調能力,加速地理信息社會共享進程,推進地理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保障服務。
“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推廣按照《國家測繪局關于全面加快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與推廣工作的通知》(國測國字[2008]38號)要求,通過“典型應用”的示范作用,擴大城市應用部門領域,深化應用層次;有步驟地依托市電子政務建設,使公共平臺在政務網上全面運行,擴大應用領域,并逐步將城市各部門的應用統一到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上來。
根據《湖北省測繪管理條例》的要求,建立長期穩定的基礎測繪更新機制,根據荊州市中心城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分別按照30%~15%的年更新率確定更新周期,保證向社會提供及時、可靠的基礎測繪成果服務。
著眼于保障政府決策需求,與基礎測繪計劃有關的發改、財政、經信委等部門建立計劃統籌協調機制,保證經費統一計劃、統一投入、統一測繪采集。與應用有關的住建委、城鄉規劃局、房產局、國土資源局、文物局等部門建立協議機制,簽訂共建共享地理信息資源的協議,在協議的框架內進行地理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并在協議的基礎上開展有關項目的合作,實現涉及基礎測繪的成果數據統一匯交、通用數據平臺統一管理、成果信息統一發布、成果數據統一分發。與管理有關的保密、安全等部門與單位建立統籌管理機制,做到涉密測繪成果用戶統一認證,重要用戶背景統一監管。
加強利用和開發基礎測繪成果。充分利用轄區1∶500和1∶2 000數字化測繪成果,與市交通局、市民政局等部門協調配合,編制出版多種比例尺和多種類型行政區劃圖(冊、集)、道路交通圖、多媒體地圖等專題地圖,開發政務電子地圖產品、網絡地圖產品等,向社會提供數字化測繪產品,滿足各級電子政務系統的需求。
完善基礎測繪成果信息發布制度。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多級互聯、安全可靠的基礎測繪成果分發服務系統,及時發布、維護元數據庫信息,具備在線提供非涉密測繪成果實體能力和提供數據上載通道和測繪成果目錄網上匯交接口,并及時公布測繪成果非涉密審批信息,便于基礎測繪成果的跟蹤監管[6]。
標準體系建設是實現地理信息數據共建共享的前提。在測繪標準體系和國家地理信息標準體系框架下,參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的基礎上,采用直接引用和自行制定相結合的方式,根據荊州市各業務部門對地理空間數據的應用需求,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統一要素表達模型、信息分類編碼體系、信息交換模型、信息管理標準等,并與湖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協調一致,保障框架順利建設和公共信息的共享環境形成,為荊州市空間信息共享環境的建設夯實基礎。
“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標準體系包括6類,體系類、數據描述類、應用服務類、數據管理類、數據產品與質量類及專業類[7]。建設任務是初步建立標準體系框架,細化每類標準建設內容,開展標準支持軟件工具研究工作,重點完成數據描述與數據管理兩類標準,具體包括:荊州市1∶500、1∶1 000、1∶2 000數字地形測量技術規程;荊州市1∶500、1∶1 000、1∶2 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規程;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管理規定;荊州市基礎地理信息共享管理辦法;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數據更新規定;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運行維護機制等。
結合荊州市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實際情況,基礎測繪“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安排如下:
(1)測繪基準建設。結合省級GPS連續運行參考站完善荊州市城市規劃區(1 576 km2)的市級GPS網,復建中心城區規劃用地范圍內的二等水準測量及四等水準加密網,觀測重力加密點并收集重力資料,精化中心城區規劃用地范圍的似大地水準面。
(2)基礎數據采集。采用航空攝影測量生產荊州市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1∶500比例尺DLG及規劃用地范圍1∶2 000比例尺DLG、DEM和DOM數字產品;2014年~2015年,在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內,采用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量方式對1∶500比例尺DLG以每年10 km2進行更新。
(3)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建庫。建立荊州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并投入應用,數據庫內容包括1∶500DLG,1∶2 000DLG、DOM(含2004 年 1∶1 000和 1∶5 000)和DEM,地名地址數據以及真彩色航空攝影影像數據等,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動態更新維護。
(4)三維建模及可視化集成。完成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內重點區域三維建模,更好地為城市規劃、國土資源利用、城市管理提供決策。
(5)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基礎上,完成各類數據整合處理和軟硬件、網絡環境改造,搭建荊州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并選擇適當的部門開展應用示范工程,從而為“數字荊州”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6)編制政府及公眾不同需求的地圖。編制新版荊州市地圖及地圖集、行政區劃圖等地圖,全面準確反映荊州市經濟建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政府科學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依據,為人民生活提供便捷。
(7)測量標志維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測量標志普查,市域內的地方建設的市級GPS點47個,二等水準點33個、三等水準點18個、四等水準點13個需全面進行普查、維護和托管。
政府的前瞻性規劃決策和宏觀調控以及項目前期論證,都需要基礎測繪提供保障服務,以提高效率、節約投資、規避決策風險,使規劃和實施步驟更加明確、布局更加合理。“十二五”時期將是荊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基礎測繪事業對當前經濟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基礎測繪管理,科學編制基礎測繪規劃并有計劃地實施,必將進一步推進荊州市的基礎測繪工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及時的測繪保障,對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進程,加快推進“壯腰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宋超智,王振江.基礎測繪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2]肖建華,王祥,高光星.著力推進基礎測繪服務武漢經濟發展[J].城市勘測,2007(5):9~11.
[3]湖北省測繪局.湖北省測繪地理信息發展“十二五”規劃[R].武漢:湖北省測繪局,2011.
[4]荊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荊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R].荊州:荊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
[5]荊州市城鄉規劃局.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R].荊州:荊州市城鄉規劃局,2011.
[6]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基礎測繪成果網絡化分發服務系統建設指導意見[R].北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07.
[7]彭李,王波,周勇等.數字荊州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研究[C].湖北省測繪學會.2011年“南方杯”年會學術論文集,201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