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初,整個華北以及華東、華南,還有西南的部分地區都處在濃霧當中,很多地方的能見度不足200米,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的交通。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2011年12月2日前后,華北等地出現降雪,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暴雪。此后地面積雪融化,空氣濕度增加,容易出現大霧天氣。但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已經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而是由于人為排放的大氣溶膠不斷增加,導致城市PM2.5的污染十分嚴重。
2011年12月初,記者從北京世紀壇醫院了解到,當月霧霾天氣出現后,前來就診的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患者數量急劇增加。患者張小姐說,最近因為大霧天氣,明顯感覺到嗓子疼。和她一樣,有很多患者都出現了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癥狀。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表示,前幾年的研究顯示,PM2.5的增長跟相關疾病的急診量成正相關。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急診量就會增長0.5%-1%。潘小川表示,PM2.5顆粒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直接進入肺部,同時還可能會引發缺氧,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潘小川說,美國環保局在2003年就作了一個估算:如果PM2.5達標,全美國每年可以避免數萬人早死,數萬人上醫院就診,上百萬次誤工,上百萬兒童得呼吸系統疾病。而對于“霧霾天氣要戴口罩”的說法,潘小川并不認同。他告訴記者,戴口罩會因為擠壓鼻腔,導致過度吸入細顆粒物,對身體反而不利。
長年從事北京地區空氣質量監測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從1998年到2010年,北京PM10的數據每年下降2%-3%,但灰霾天數是增加的,這是因為PM2.5每年大概增加3倍到4倍。在王躍思看來,中國空氣質量標準的落后不僅體現在技術、標準值上,更重要的是在約束力上。比如,中國現行的空氣質量標準定于1996年,其中PM10的日均標準為150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國現行標準一樣嚴格,但是按照美國的標準,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1天超標,否則就算不達標,超標地區需要提交改進方案并加以實施。而在我國的標準文件中,沒有類似的規定。
近日,環保部兩次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就是將近期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PM2.5等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并初步擬定新標準于2016年全面實施。有環保團體認為這一實施時間過于遲緩,并呼吁重點地區在2012年實施PM2.5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