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忠,楊建濤,高建華,2
(1.河南大學 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2.河南大學 研究生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隨之引發了國際產業轉移的高潮。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國土空間從東向西呈現出多個梯級,這使得我國在東部沿海地區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之后,還有在廣大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梯度轉移的可能和必要。國內產業梯度轉移是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的延伸,也是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包括河南省在內的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一五”計劃將全國劃分為沿海和內地兩大經濟地帶。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率先開放開發,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轉向了東部沿海地區。“七五”計劃首次明確提出按照經濟梯度水平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三級,開始以“梯度發展戰略”調整和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對此后的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影響深遠。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東部地區獲得了大量優惠政策,再加上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區位優勢,東部地區得以迅速發展,并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環渤海地區三個高梯度地帶,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梯度差距逐漸拉大。為緩解區域間非均衡發展的矛盾,20 世紀末我國確立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相繼實施。
對我國經濟梯度的劃分和安排,集中體現了我國對經濟梯度這一概念的認識演進,這也構成了分析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提。人均GDP 是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指標,是用以標志經濟梯度的主要變量。
從圖1 可以看出:京津滬三個直轄市人均GDP已突破7 萬元,東部沿海地區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等5 省份人均GDP 均已突破4 萬元,東部沿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梯度地區。內蒙古人均GDP 已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接近5 萬元,遼寧和吉林也已突破4 萬元,而其余大多省份還都在3萬元以下。人均GDP 在2 萬元以下的西藏、甘肅、云南和貴州四省區,均屬于“西部大開發”戰略范圍,與東部沿海地區差別懸殊,為明顯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低梯度地區。我國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大多處于中間梯度,其中,河南省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等偏后位置(第21 位),低于我國29992 元的人均GDP 水平。目前中國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尚處于啟動階段,下一步將進入產業轉移規模化階段,產業轉移將日益加速。[1]鑒于此種情況,河南省應注重把握當前這一重要戰略機遇,積極承接東南沿海地區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圖1 2010 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GDP 及排序
TOPSIS 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即趨近理想解方法,是一種多目標決策方法。[2-4]TOPSIS 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構造問題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借助“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去排序,用靠近“理想解”和遠離“負理想解”的程度,作為評價各個方案的依據。“理想解”是各備選方案的最優解;反之,“負理想解”是系統方案的最不優解。
TOPSIS 評價模型的建立過程如下:
第一,構建初始矩陣,評價指標歸一化處理。假設問題模型有n 元目標和m 個被評價單元,第i 個評價單元在目標j 下的值為Mij,將初始矩陣標準化處理后,得到矩陣,記為Z:



第三,計算距離,確定接近度:

為做好產業轉移承接工作,必須明確河南省主要產業的梯度系數[5],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具有承接優勢的產業類型。產業梯度系數主要受兩個因子的影響:一是創新因子,本文以比較勞動生產率(Lij)來表示,它取決于區域技術學習與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因素與上一層次區域平均水平的比較;二是產業集中因子,即專門化率,用區位熵(Qij)來表示,它取決于區域要素與上一層次區域同要素的比較。兩指標的具體公式為:

式中:lij為i 地區j 部門的從業人員數,Lj為全區j 部門的從業人員數,eij為i 地區j 部門的產業增加值,Ei為i 地區GDP,Ej為全區j 部門的產業增加值,E 為全區GDP。產業梯度系數(Tj)可表示為:

考慮到數據的科學性、代表性和可獲得性,指標計算的可操作性以及各項指標進行橫向比較或指標分級的可能性,為盡可能體現并評價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在全國的位置,經過經驗借鑒[6]、指標初選、意見征詢、反復篩選,在眾多涉及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指標中最終確定最有代表性的6 個指標要素,即人均GDP、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投資企業數、進出口總額和高速公路里程。以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基本評價單元,以《中國統計年鑒》(2011)為數據源,可建立評價模型的初始矩陣。產業門類和大類劃分基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572—2002),相關數據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統計年鑒》(2010)。需要說明的是,第三產業由于統計數據不足,此處選用2009年數據進行計算。
按照以上指標選擇與標準化處理方法構造決策矩陣,結合上文運算過程,可得如表1 所示的計算結果。

表1 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接近度及排序
從表1 可以看出,我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梯度差異普遍存在,且東部和中西部之間具有明顯的梯度差,東部沿海省市經濟接近度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廣東省的經濟接近度列第一位。廣東省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數、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均位列全國之首,廣州市和深圳市兩個副省級城市區域性中心作用突出,經濟輻射功能日益凸顯。
江蘇、上海、山東、浙江、北京等5 省市經濟接近度僅次于廣東省,分別位列第2—6 位。除以廣東省為主體的珠三角外,長三角、山東半島、京津環渤海等區域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甚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產業發展水平較高,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占盡先機,當前也均面臨著產業發展向內陸地區轉移的趨勢。
遼寧省和河南省經濟接近度分別位列全國第7和第8 位,分別位列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首位。
根據對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TOPSIS 評價模型,可以計算出2000 年和2005 年全國經濟接近度,將之與2010 年的進行對比,如圖2 所示。

圖2 2000—2010 年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接近度
第一,從三個年份各省市經濟接近度數據走勢看,2000 年到2010 年全國經濟接近度總體形勢變化不大,廣東省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十年來經濟接近度始終保持遙遙領先,承接國外尤其是港臺地區產業轉移優勢明顯,與長三角兩省一市和北京、天津、遼寧、山東、河北等環渤海區域成為支撐起我國經濟接近度的“三足”。
第二,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接近度水平較低。除河南省2010 年這一指標達到0.310 外,中西部其他省市三個年份經濟接近度均不足0.3,中部地區又高于西部地區。總體來說,我國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東中西梯度差異明顯。
第三,從三個年份經濟接近度變化幅度看,長三角地區經濟接近度自2000 年以來有較大程度提升,尤其是江蘇省,整體增幅達到0.256,居全國之首。這與20 世紀末以來蘇南地區積極承接外商投資相一致,2005 年后這一數字一直保持在高位,基本穩定。京津環渤海地區總體經濟接近度提升了0.043,各省市也較為均衡,這可以從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三個組成部分均衡發展、錯位競爭中得到解釋。
第四,近年來,內蒙古、河南、江西、陜西等地經濟接近度有明顯提升(均突破0.1),山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經濟接近度的提升也接近0.1,說明這些省市積極營造招商環境、承接產業轉移效果明顯。
第五,西部地區提升效應不太明顯,新疆和西藏總體水平甚至還有小幅下降,其他省市經濟接近度均有小幅提升。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落后、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和區位限制等因素共同影響著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推進。
本文對河南省2010 年第二產業和2009 年第三產業各細分行業進行比較勞動生產率、區位熵和產業梯度系數的測算,結果見表2。

表2 河南省非農產業分行業梯度系數
從表2 第二產業各細分行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可以看出,河南省整體比較勞動生產率、區位熵、產業梯度系數較低。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小于1,以比較勞動生產率來綜合表征的區域創新因子(包括產業勞動者的技能、技術創新水平和轉化為生產的能力等因素)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處于明顯的劣勢狀態,呈現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整體層次不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顯得尤為迫切。區位熵接近或大于1 的有20 個,表明河南省產業發展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非農產業區位熵大于1 的行業基本占全部行業的一半,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
第一,區位熵大于1,整體產業梯度系數大于1的僅有3 個,即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表明這些產業有較高的競爭優勢和產業梯度優勢,有承接精深加工和高水平產業轉移的基礎。其中,河南省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區位熵達到6.421,整體產業梯度系數達到4.334,存在特別高的競爭優勢。這說明產業梯度優勢高的工業行業仍集中于資源開采與資源制成品。
第二,區位熵大于1,產業梯度系數接近或大于0.25 但小于1 的有17 個,即非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醫藥制造業,橡膠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這些行業和領域整體發展集聚程度、專業化水平較高,但發展稍低于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投資和發展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彌補產業鏈條、增強產業前后向關聯的承接產業轉移基礎。
第三,區位熵、梯度系數均很低的產業,只有依靠承接大型龍頭企業產業轉移,才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如區位熵、梯度系數均不足0.1 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就需要大力引進富士康這樣的龍頭企業并實施垂直整合,謀求爆發式增長。
河南省經濟接近度位于全國經濟梯度的中上等級,且呈現不斷提升的態勢,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強大的產業基礎,且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接近度差異明顯,承接發達國家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優勢明顯、空間巨大。
在河南省這樣的平原農區進行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迫切需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區域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河南省與河北、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地域接近,經濟接近度較為相似,區域競爭異常激烈,因此,迫切需要抓住我國甚至全球區域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
綜合比較勞動生產率、區位熵、產業梯度系數等因素,河南省在有色、食品、紡織、輕工、建材、裝備、汽車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些可以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行業,電子信息可以作為跨越發展的突破性行業,通過承接龍頭型產業轉移加快發展。
[1]鄧海,郭惟地,章濤,等.產業轉移:想象與現實[EB/OL].[2012-02-10].http://magazine.caixin.com/2010-09-18/ 100182411.html.
[2]WANG C L,YOON K S.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making[M].Berlin:Spring-verlag,1981.
[3]李暉,王莎莎.基于TOPSIS 模型評價承接產業轉移的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10(8):64-68.
[4]魯春陽,文楓,楊慶媛,等.基于改進TOPSIS 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績效評價及障礙因子診斷[J].資源科學,2011(3):535-541.
[5]賀清云,蔣菁,何海兵.中國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J].經濟地理,2010(6):960-964.
[6]李小建,覃成林,高建華.我國產業轉移與中原經濟崛起[J].中州學刊,2004(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