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琳
摘要:為適應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改善教學質量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筆者結合自身從教以來在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探索如何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專業課堂教學,以便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課堂教學的現狀,指出問題,提出策略,以期對專業建設、學科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專業;課堂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科特點需要,課堂教學分為兩大板塊,其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及教師、講臺、黑板、學生組成的課堂,現在又引入了多媒體技術,在這個模式里,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其二則是實驗課堂,即通過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在這個模式里,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力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聞傳播類專業是文科教學中較早開設實驗課的專業之一。本文所指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是由以上兩部分組成。隨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的時代環境、傳媒環境對廣播電視新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作為培養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的第一線——課堂更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創新課堂教學的意義重大。
一、創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科特點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這就要求新聞教育中應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則表現為:第一,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即以老師為主體,以灌輸知識信息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第二,在教學手段上,要調動多種輔助手段。當今教育界特別重視建構主義理論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情境是便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1]。因此,在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資料和工具創設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行業的發展要求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后來居上,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行業發展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訴求,即需要既具備新聞業務也具備傳播技術和前瞻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不但要求學生對新聞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及業務有較深的認識,還要對新理論、新技術保持敏感的觸覺,緊緊跟上傳媒業發展的步伐。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高校更應該擔負這一使命積極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超前的專業觀念和高水平的應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新聞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截止2011年底,全國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各級各類院校總計188所[3],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何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創造力,滿足高速發展的傳媒行業的需求顯得特別迫切。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現狀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傳統教學課堂
1.“學”與“術”的楚河漢界融合難。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由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三大分支構成。在長期的傳統教學里,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新聞理論、史論教學如何與新聞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相結合是一個挑戰,即“學”與“術”的楚河漢界難以融合。
2.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對接難。新聞是“易碎品”,時效性強,要求新聞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而傳統教學里,由于教學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新慢,難以跟上新聞業界快速變化的特點,造成了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對接難。
3.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在我國,傳媒的分布和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這點在各所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院校制定的培養計劃里都有體現,而實際的情況則不盡然。在課程體系設置、教材選用、教學理念、手段、方法上幾乎雷同,培養的畢業生能力結構同質化,缺乏特色競爭力,與本土就業需求脫節,導致最后新聞專業人才的競爭演變為院校知名度的競爭。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是擺在新聞教育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驗教學課堂
新聞傳播類專業是在文科教學中較早開設實驗課的專業之一, 實驗課教學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文科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儀器設備的使用、課程設置與評價等方面處在各自為陣的草創、摸索階段,缺乏交流溝通和制度規范,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實驗課教材匱乏。實驗課教材是有效開展實驗教學的指南,然而,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教材建設對這個板塊不夠關注,導致了各校的實驗課教學教材五花八門,一般都是任課老師自己編寫各種實驗教材和講義,而這些教學資料沒有經過一定的審核和評價,它直接影響了實驗課的質量。
2.實驗過程及儀器使用方面和新聞業界難以對接。新聞傳播專業目前開設的實驗課有新聞攝影、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新聞采訪、現場報道、電腦報紙編排等。其中所需的儀器設備如照相機、攝像機、采訪機、編輯機甚至衛星轉播車等,如果以現有的有一定水準的廣播電視媒體的設備儀器來衡量, 則高校很少有能達到如此專業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驗過程及其儀器設備的配置難以和時下的新聞業界對接,實驗課的價值受到了挑戰。
三、創新的思考
針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對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聞理論、歷史、業務三大分支的關卡,實現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與“術”的融合
新聞學專業的三大分支:新聞理論、歷史、業務表面看來相互獨立,在實際中卻形成了三大專業課程群,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目前,新聞理論和新聞史的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到只是關注基本概念、新聞工作規律、新聞人物、新聞歷史事件和新聞經典作品的教學窠臼,一味地重“學”,使得課堂很“理論”化,而新聞業務課似乎又只是傳授學生采寫編播攝錄的專業技能,一味地重“術”,使得課堂很“技術化”,這兩種課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響了社會大眾對于新聞專業人才的認知。作為教學主體,應力圖打通三大分支的關卡,積極去尋求三大分支的重合點,通過教研活動、聽課評教等方式加強各課程群任課老師的交流,深化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認識,實現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與“術”的融合,最終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
(二)密切關注新聞業界,實現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新聞時事的同步對接
新聞學專業要實現零距離授課,必須要密切關注新聞業界,實現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新聞時事的同步對接。首先,要求學生必須關注時事新聞,通過閱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上網、手機報等多種渠道獲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課時可設置5~10分鐘新聞播報的環節,對學生掌握時事新聞的情況做考核;其次,作為專業課老師更要以身作則,關注時事,并選取熱點新聞事件,和學生在課堂交流、評論,提升學生的新聞敏感,訓練新聞思維。
(三)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造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新聞課堂
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或網絡課程。例如,本專業老師制作的《廣播電視概論》多媒體課件于2009年11月榮獲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文科組優秀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源,如演示案例及網絡視頻,這些資源豐富了新聞學專業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廣播電視概論》教學中,當介紹到民生類新聞時,筆者即選取了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欄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避孕套”、“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嗎?”等新聞節目視頻進行課堂觀摩,同學們零距離地接觸新聞熱點事件,之后進行交流,氣氛異常熱烈,且觀點各異,實現了新聞課堂的生動化和立體化。這一教學經驗與同行們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聯動效應,在《優秀新聞作品選讀》、《廣播電視深度報道》等課程中均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從細處著眼,凸顯新聞傳播類專業實驗教學的特點
1.組織優質師資編寫出版實驗課教材,實現實驗課教材的規范化。根據各專業課程群的特點,組織優質師資編寫并出版實驗課教材,為實驗課教學開展提供保障,實現實驗課教材的規范化。
2.使優化和重組實驗教學的內容與結構成為常態。當今的傳媒行業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要培養出符合行業要求的專業人才就必須緊跟業界發展的步伐,在教學理念上即要使優化和重組實驗教學的內容與結構成為常態,使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本專業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具備和業界對接的能力。
(五)與當地媒體聯手,實現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聯動
高校與地方聯合辦學的模式已不鮮見,新聞傳播類專業具有強實踐的特點,因此,與當地媒體聯手,已成為該專業辦學的必然選擇。第一,請新聞一線的名記者、名編輯進課堂,實現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精英的良好互動,為學生樹立活樣板;第二,將新聞課堂搬到媒體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編輯室,或是在新聞現場采訪,真正實現零距離接觸新聞現場,使學生身臨其境。這種辦學模式使新聞專業培養的人才更與社會實際需求接近,更能滿足本土化的需求,從而根本上解決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建構主義[OL].百度百科,http://baike baidu.com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
[2]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8-01.
[3] 辛欣,雷躍捷.中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