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向東
韓國一位老人的老伴說:“沒有這頭牛,他大概早死了。”說的是崔益鈞。其實沒有他,老牛也早死了,他對這頭牛,比對子女、老婆還要好,使得老牛活了三輩子的壽命。
崔益鈞和老伴李三順生活在韓國山區,頭發花白,皺紋滿面。老人8歲那年,因為針灸事故,左腳壞死,落下殘疾,干農活成為一大難題,便養了一頭牛,連一個土氣普通的名字也沒有。幸虧這頭黃牛幾十年來,任勞任怨,風雨無阻,幫他養了9個子女,為此他對黃牛愛護有加。
孩子感覺到老爸愛牛勝過愛他們。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老人就安排孩子每天要去割青草喂牛。有的孩子偷懶,少割了,或者割老草,父親發現后都要狠狠地教訓一番。而且老人除了每年要給孩子過生日外,還會給牛過生日。那天全家人都要割最嫩的青草,而且還要舉行儀式,向牛下跪,感謝老牛的辛苦與功勞。
妻子也常說:“這老頭子,愛黃牛勝過愛我。”每天老頭子都要抱著牛頭撫摸與親吻。當牛生病時,他居然就搬到牛圈去與牛一起睡。一次黃牛斷炊了,老人便爬上稻田邊的小坡,割來蒲公英喂牛。老伴急了,那些蒲公英是她留著當藥的。老人卻一意孤行。孩子大了,經常給父親按摩與捶背。可是他老人家,卻經常給老黃牛按摩、捶背。老婆經常嫉妒地說:“這死老頭,對我都沒有這么好!”
他愛這牛達到了偏執的地步。他從不買飼料,而是自己割草喂牛。別人打農藥,他馬上給牛戴上籠頭,怕牛吃到毒草。而且還不讓牛干重活,以致別人都說:“這是養牛為了干活,還是干活為了養牛?”村民都說,從來沒有看到對牛這么好的人,這頭牛生在他家,真是三生有幸啊。
當然,他待牛好,牛也是心知肚明的。孩子一個個長大離開了他,他沒有舍不得,還巴不得孩子早一點出去奔自己的事業。為此孩子們都很有出息,一個個飛到首爾成家立業,想接父母過去享受生活。因為憑著孩子的經濟能力,老人根本不需要再勞作了。老人身體越來越差,孩子和妻子都勸他把牛賣掉,安心養老。但是老人一天沒有看到他的牛,他就魂不守舍,離開了老牛他就要生病,就會活不下去的。他喜歡看著牛依依不舍的眼神,更喜歡牛從來不拒絕他的行為。每次他上街,老牛都會叫著為他送行,這個叫聲包含了不舍與留戀,是讓他一路平安,快些回來;而當他回來后,老牛也似乎知道,也會叫幾聲,表示對他的歡迎。這讓他加深了對牛的感情。每當牛“哞哞”叫起,老人的神情都會為之一動。孩子們只好讓他們繼續住鄉下。老牛已經不是老牛了,不是生產的工具,而是他的忠實伴侶。
春去秋來四十載,老牛的牛角都已經剪過好幾次了,它渾身皺褶,毛色斑駁,兩邊的牛角朝內彎著,都快頂到臉了。獸醫說:牛頂多還能活一年。對這個判決,崔益鈞并不意外,但就是不愿意承認。他慘笑著應道,假的。從此以后他更離不開這頭陪伴了他很久很久的老黃牛了。
每一天,老人都像以往那樣帶上老黃牛,駕著老牛車,那頭牛走起來一步三搖,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倒下。崔益鈞老人依然固執地架上牛車,走在去往稻田的路上。乍看上去,老頭有些狠心,可是到了地里,牛往往只是在田埂邊吃草、休閑,什么活兒也不用做,僅僅是給他做個伴兒。老人則把自己當成了老黃牛,連跪帶爬地在田地里勞作不息。兩個生命都太蒼老了,都沉浸在暮色里,相偎相依,不離不棄。耕牛的壽命一般只有15年,而崔益鈞老人的黃牛整整活了40年。
一位叫李忠烈的導演從2005年開始拍攝78歲的老人崔益鈞和他的老牛。3年后,老黃牛死了,非常安詳。李導給拍的片子取名《牛鈴之聲》。老人跟牛的行為與感情,把觀眾感動得熱淚盈眶。此片后來榮獲第13屆釜山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首爾獨立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成了韓國最賣座紀錄片。
一頭牛、一個老人在困境中選擇了一種頑強的活法,讓人在寒冷中看到了溫暖的綠色。此時老人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堅持走下去,就是堅持活下去。惟其如此,這頭牛才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石順江摘自《百姓生活》
【亮點旨趣】
卒章用“堅持走下去,就是堅持活下去”回應標題中“感動”。
“堅持”什么呢?探尋時,請讀開篇引起下文的句子“為此他對黃牛愛護有加”(第2自然段)。因此,答案是“堅持‘愛”。由于“堅持‘愛”, “老牛活了三輩子的壽命”,老人活得長久(老伴兒說:“沒有這頭牛,他大概早死了。”)。
文章怎樣層層深入地彰顯“堅持‘愛”?請您按順序讀原文,發現那些難能可貴“愛”的事。
【創意仿寫】
請用本文“老人與老牛相處”的材料,寫議論性散文。要求:另擬標題,另定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