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腹瀉會帶走人體內大量水分,導致脫水發生。中/重度脫水可以引起疾病復雜的傳變,導致許多嚴重的并發癥狀,其中重度脫水是導致腹瀉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急性腹瀉患者應密切關注,一旦發現脫水征象,應辨別脫水類型,積極采取干預措施。
腹瀉過程中會丟失大量體液,這些體液中包括水和電解質,根據水和電解質丟失的比例不同,可將脫水性質分為三種類型。
等滲性脫水:失水=失鹽
水和電解質隨著腹瀉成比例丟失,是臨床最常見的脫水類型。
嬰幼患兒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干燥、彈力減低,前囟及眼窩凹陷,黏膜干燥,心音低鈍,唾液和眼淚減少,重者可出現循環障礙及休克。這類脫水占嬰幼病患兒的40%~80%。
成人患者表現為尿少、厭食、惡心、乏力、舌干、眼球下陷、皮膚干燥或松弛等,嚴重時會出現脈搏細速、肢端濕冷、血壓不穩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等休克癥狀,甚至出現代謝性酸或堿中毒,危及生命。
低滲性脫水:失鹽>失水
隨糞便丟失的電解質比水丟失多。由于腹瀉較重,病程較長,糞便中的鈉離子丟失極多;又因腹瀉期間飲水偏多,或輸液時單純用葡萄糖溶液,而給予的鈉溶液較少,因而造成低滲性脫水。
多見于吐瀉日久不止的營養不良患兒,更易導致休克。患兒因腦神經細胞水腫,可出現煩躁不安、嗜睡、昏迷、驚厥,甚至顱內壓增高、腦水腫等危重情況。這類脫水約占嬰幼患兒的20%~50%。
成人患者常見癥狀有頭暈、視覺模糊、軟弱無力、脈搏細速,嚴重者神志不清、肌肉痙攣性疼痛、肌腱反射減弱、昏迷等。根據缺鈉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輕度缺鈉:病人有疲乏感,頭暈、手足麻木、口渴不明顯。
中度缺鈉:除上述癥狀外,常有惡心、嘔吐、脈搏細速、血壓不穩定、視力模糊、尿量少等表現。
重度缺鈉:病人神志不清,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木僵,甚至昏迷,常發生休克。
高滲性脫水:失水>失鹽
隨糞便丟失的水比電解質多,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腹瀉初發病時,因發熱,喝水少,加上病后進食未減者,容易引起高滲性脫水;濫用含鈉溶液治療,如口服或注射含鈉溶液較多(如單純用生理鹽水補液),也可造成高滲性脫水。
患兒表現為黏膜和皮膚干燥,出現煩渴、高熱、煩躁不安、肌張力增高甚至驚厥,嚴重者可使神經細胞脫水、腦實質皺縮、腦脊液壓力降低、腦血管擴張甚至破裂出血(新生兒顱內出血),亦可發生腦血栓、休克。這類脫水占嬰幼患兒的1%~2%。
成人患高滲性脫水,根據癥狀不同,一般分為三度。
輕度缺水:除有口渴外,多無其他癥狀。
中度缺水:極度口渴,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唇干舌燥、皮膚彈性差、眼窩凹陷,常有煩躁。
重度缺水:除上述癥狀外,還有躁狂、幻覺、譫語,甚至昏迷等腦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