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最早引進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臺北醫科大學眼科教授蔡瑞芳宣布,因為一些做過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患者,在若干年后視力急劇下降,且手術后易出現夜間眩光、視力減退及眼睛干澀等并發癥,將停做該手術。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醫生和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到底還能做嗎?
什么是激光近視矯正手術
近視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過凸,光線經過眼睛屈光系統調節后,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造成不能看清遠方的目標;如果能改變角膜的曲率,就能有效解決眼睛近視問題。目前最常采用的是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LASIK),該手術通過一種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層切割系統(簡稱角膜刀),將角膜表層組織制作出一個游離的帶蒂角膜瓣,然后采用193納米的氟化氬準分子激光,根據眼睛屈光度的不同,由計算機控制切削范圍和深度,在角膜瓣背面進行精確切削,使角膜曲率變平,光線能夠直接聚焦到視網膜上,視力變得清晰,最后再將角膜瓣縫合到角膜上。
激光近視手術安全嗎
1987年,美國VISX公司生產了第1臺用于人眼角膜屈光手術的準分子激光機以來,隨著手術價格的下降和技術的成熟,大批民眾踴躍接受手術。FDA官方網站提供的臨床數據顯示,LASIK術后裸眼視力在1.0以上者高達92%,0.5以上者高達99%,術后累積不良事件率僅約0.6%,可見激光近視手術的治療效果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
但是,由于LASIK手術的歷史很短,國際上還沒有對此項技術的長期跟蹤研究及手術后遠期療效的評價,所以醫學界對該手術的并發癥一直存在爭論。盡管全世界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LASIK是迄今為止最安全、有效的屈光手術,但必須提醒的是,LASIK的“安全、有效”是建立在正確的手術設計、嫻熟的手術技巧、高質量的手術設備及完善的術后隨訪上的,任何一環出現紕漏,都會影響手術效果。
激光近視手術的適應癥
LASIK手術須滿足以下條件:①年齡通常為18~55歲,因為多數患者18歲后眼屈光度基本穩定,術后不至于出現視力回退等問題;55歲后會出現老視或白內障,術后可能妨礙以后的白內障手術。②屈光度數穩定兩年以上,如果懷疑屈光度變化,須6個月后復查,或準確測量患者眼軸長度,區分是否為變性近視或散光,變性近視患者通常不宜做角膜屈光手術。③罹患某些眼病,如皰疹性角膜炎、圓錐角膜、角膜變性等不適合做近視手術,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嚴重的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也不適合做該手術;懷疑有瘢痕體質者,應檢查其手和面部有無明顯瘢痕。④月經期婦女可以進行角膜手術,而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早期(4個月)則不宜手術,因為患者的內分泌系統發生較大變化,可能會影響角膜組織的含水量,影響手術的準確性和術后效果。
如何選擇激光近視手術
蔡瑞芳教授所說的視力下降問題應是指視覺質量,而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與手術設備、技術以及手術對象的合理篩選都有非常重要的關系。那么,普通患者該如何取舍呢?
首先,要選擇正規有資質的醫院。國家規定,施用激光矯正手術的醫院均需要由國家頒發資質證明,由在角膜外科手術方面有經驗、接受過激光矯正手術培訓的醫生進行手術。如果醫療水平(包括硬件、軟件)差距太大,會導致手術成功率相去甚遠。
其次,不要一味追求手術費用的廉價化。LASIK手術使用的角膜刀是一次性使用,個別醫院為了壓縮成本,一塊刀片經消毒后用于多個手術對象,甚至使用落后淘汰設備低價競爭,造成醫療質量下降,安全風險增大。
最后,患者不要輕信所謂的“手術絕對安全可靠,絕對無創傷”廣告宣傳而盲目就醫。個別醫療機構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廣告一味渲染其正面效果,而對其風險回避不談;還有些醫生擅自放寬手術標準,在選擇手術對象時急功近利。建議患者在術前充分了解手術的益處和危險性,明白術后恢復的過程,并盡量避免醫生和朋友的鼓動影響,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