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圖/靳偉華
走進民樂老字號
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圖/靳偉華

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城市,都有它專屬的味道;對于一個城市,它的味道,則是由一個又一個的老字號所決定的。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時光如何流轉,那些老字號總會留在人們記憶中。
作為商業城市和工業重鎮的上海,歷來都是國人心目中難以撼動的潮流風向標。舊中國,一批民族企業在艱難的困境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國人熟諳和信任的老品牌和老字號;新中國成立后,西方世界實行經濟封鎖,在人民政府的悉心關心下,上海民族工業得到飛躍發展,并涌出眾多新一代老字號,如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能夠在黃浦江邊留一張影,在“中華第一街”上買上幾樣老字號的特產,對于那個時代的外地游客們而言便是莫大的幸福了。
老字號往往是老一輩的集體記憶。親歷過這些老字號輝煌的人自然是不會忘記的。因為老字號不僅僅是商品本身,更多的是承載著人們的回憶與情感。點點滴滴,當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時候,總還能在老字號里尋找點往事的情感。
然而,進入21世紀,由于種種原因,全國老字號“慘淡經營”,僅僅過了10多年的時間,老字號便迅速減少,破產、倒閉、被兼并、被收購的消息屢現報端,“王麻子”破產、“狗不理”改嫁等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洋字號、洋品牌的大舉進攻下,昔日老字號有相當部分不再輝煌了。據商務部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近1.6萬家老字號企業,其中70%處于自生自滅狀態,經營十分困難,20%長期虧損,瀕臨倒閉,只有10%蓬勃發展……
老字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不能成為展覽館中的一個展品,它必須富有活力。這是所有消費者的共同愿望。
在商業化的時代,仍有一些經典的老字號煥發出新光芒,緊跟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不斷地為自己的品牌注入嶄新的時代內涵和活力。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敦煌”牌就是其中一例。“敦煌”民族樂器品牌,好比一個文化的精靈,閃轉騰挪之間,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傳統文化無窮魅力和巨大活力。
這家位于上海閔行區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創建于1958年。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幾代人的不離不棄,奮力前行,換來了連續四屆上海市著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等“金字招牌”。
如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技術和綜合實力最強的民族樂器制造企業。其“敦煌”牌系列樂器,滿足了千千萬萬人親近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緣,生產古箏、二胡、琵琶、月琴、柳琴、揚琴、馬頭琴、笛、簫、笙等近百種民族樂器。2011年,僅古箏就銷售6.3萬臺。
撫今追昔,當年上海搞樂器的有好幾家,如今多關門了,上海的鋼琴、手風琴、提琴生產也已風光不再。從全國來看,曾經平起平坐的北京、蘇州兩家民樂廠,現在也都關閉、改制了。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也曾有過起落。上世紀70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局限于“樣板戲”,使民族樂器異常火熱。當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敦煌牌”樂器銷量占全國的70%,全國各大專業團體基本上都使用“敦煌”樂器。
進入80年代,受流行音樂沖擊和形式多樣的西洋樂器“西風東漸”的影響,民族樂器沒了市場需求。以“借廟躲雨,保根留苗”思想為指導,企業一度艱難求生。
當時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曾瀕臨倒閉。直到90年代中期,國家經濟強盛、文化自信提高,民族音樂開始步入上升通道。廠里的老師傅說:“以前,家里窮的學二胡,有錢的學鋼琴、小提琴,后來情況改觀了,沒有人覺得學民樂低人一等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廠也曾經做過玩具、賣過家具,但我們始終沒有對民族音樂失去信心,終于迎來了春天,日子越過越紅火。”王國振說, “只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守住了這個產業,在上海奏響了敦煌新曲!”
“愛音樂、學音樂的人多了,民族樂器的生產自然也就有了市場,有了銷路。”2011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實現利潤1200多萬元,僅古箏就銷售6.3萬臺。
走進樹蔭掩映的廠區,寬敞的廠房里,一排排類似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間,古色古香。步入其間,似進入一個個古老的作坊,工人們正在對二胡、琵琶等精美的民族樂器精雕細琢。大院的隔壁是經營銷售部,推開“歡迎惠顧”牌匾下的玻璃門,店內呈現一派文化的氛圍,一件件民族樂器展現在眼前。
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陳列館內,記者大開眼界,電聲二胡、象牙二胡、巴掌大小的迷你樂琴、以黃金裝飾的古箏、象牙琵琶雕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行云流水……原來民族樂器也可以如此時尚!
在商業化的時代,還有一些經典的老字號煥發出新光芒,緊跟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不斷地為自己的品牌注入嶄新的時代內涵和活力。

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右一)在王國振廠長(中)的陪同下,視察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

售價40萬元的金鶴朝陽古箏
正是在“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理念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致力于打造一件件時尚的民族樂器:透明二胡,琴桿、琴把、琴筒,整把二胡從頭到尾通體透明,琴筒上的發聲膜,不是通常的紋狀蛇皮,是與透明琴身相得益彰的純白色貓皮,摸一摸,手感光滑溫潤,拉一曲,音質婉轉醇和,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時尚;雁翅式古箏,經過制作師一年的精雕細琢,將蝴蝶放大數倍進行仿制的觸角、翅膀等器官惟妙惟肖;土黃色與暗黃色相間的蝶翅上,四臺雁翅式古箏對稱而置。該箏最寬處達4040毫米,總重量達200公斤,當屬蝶中之王,箏中之最。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代表上海參加“中國故事”文化展演活動,為奧運會閉幕式演出研發定制了電聲二胡。64名少女手持64把二胡,一曲《北京北京,我愛北京》合奏將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狂歡的氣氛推向高潮。這就是民族樂器一廠精心制作的限量版二胡。
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為“中國元素”樂坊專區的承辦單位,為世博會閉幕式演出設計制作了特制琵琶。此外,企業還策劃協辦了首屆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中國古箏藝術周、“敦煌杯”民族樂器系列演奏大賽等近百次重大社會文化活動,借助社會窗口推廣品牌文化,發現并培育了眾多民樂演奏人才。
正是這一系列與時尚、與文化的精心聯系,“敦煌牌”民樂煥發出新光芒!
說起老字號,我們首先想起的總是中國傳統技藝,比如傳統的剪刀、布鞋。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其影響力、吸引力正不斷減弱。
老字號面臨艱巨的挑戰,如消費升級、競爭日趨激烈。消費升級表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要求時尚、休閑,能體現情感消費,對健康、綠色、快捷、便利有更高要求;競爭激烈體現在前有跨國品牌主導,后有新興品牌追趕。總之,老字號似乎給人以“老”的感覺。
其實,老字號也可以是年輕的,可口可樂給人是年輕的感覺,但它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因為它已經有126年的歷史了。“我們要讓老字號首先忘掉自己的年齡,這將使老字號真正向現代品牌邁進一步。旗袍輸給了洋裝,茶葉輸給了可口可樂,錢莊輸給了現代的銀行。在西方生活形態的沖擊下,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只能接受時代變化,因此要賦予老字號一個新時代的意義。”
“我們未來發展要忘記自己是老字號,要重新打造自己的新形象。”
作為一家老字號民族樂器制作企業,立身之本是什么?一般人認為是生產。王國振卻不這么認為,“我們樂器行業,如果只限于生產,單純從制造業角度來講,在上海商務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根本沒法同外地其他企業競爭,更無法在這個行業領跑。樂器制作行業作為一個特色產業,本身就是文化產品,把文化的價值、內涵挖掘出來,打文化牌,才能體現優勢,贏得競爭。”
“民族樂器生產者,首先要做文化的營銷者、實踐者、推廣者。按著這個思路,民族樂器一廠搞起了品牌管理、打響了文化牌,其核心思路就是從‘文化營銷’向‘營銷文化’轉變。”
“以前的文化營銷,文化是為產品推銷服務的;營銷文化不是賣產品,而是推品牌、強服務,把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做大,為企業發展拓展空間,讓企業由一個純生產制作型單位向品牌文化服務機構徹底轉型。”
“敦煌”這個品牌,不僅屬于一把琵琶、一架古琴,或者一把二胡,它已經變身為一個讓國人為之驕傲的文化符號,一個讓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得以傳揚的文化現象。
一把二胡能賣到多少錢?上千還是上萬?答案是30萬元。豈止二胡,40萬元的琵琶,50萬元的金箏都供不應求,一經推出,馬上銷售一空。品牌推廣助力,再加上自身產品創新發力,使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現。
民族樂器一廠有非常經典的三句話:傳承經典、引領時尚;世界眼光,時代坐標;變字當頭,創新在先。這三句話堪稱民族樂器一廠的發展之魂,也讓他們的產品庫中多了很多時尚的、文化的、創新的、科技的元素。
一個老字號,不光在中國發展,更要走向世界,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樂器一廠為了向全世界推廣民樂文化,推廣民族樂器,于2005年組建“敦煌新語”民族樂隊。雖然只有六名隊員,成立以來卻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了200多場,還走出國門,到日本、德國、新加坡、法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80多場,所到之處深受觀眾喜愛。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辦的第八屆“東方之韻”國際音樂節上,“敦煌新語”精彩的中國民族音樂演出,在47個國家50多個藝術代表團中脫穎而出,贏得了金獎。
2012年,“敦煌新語”民族樂隊先后參加了捷克“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巴黎文化中心專場演出、第二屆法國中國電影節馬賽影展開幕式及戛納影展開幕式、里昂領事節專場音樂會以及泰國孔子學院展覽演出等活動,在實踐“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中國民樂的海外影響力。
王國振對記者說:“民族樂器制造業不僅肩負著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使命,還應成為弘揚民族音樂的文化產業。以前,我們是借助文化搞產品營銷,現在是通過產品營銷文化,讓中華民族的音樂走向世界。”
“音樂無國界。中華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待政府有關部門在支持‘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采取措施支持我們‘音樂走出去’。”
從2006年起,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開始在世界各地創辦敦煌藝術學校、敦煌音樂教室,聘用當地民樂老師教授洋學生。目前,敦煌音樂教室已在國內成立了88家,在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成立了16家。它還曾與西泉流二胡會聯合,在日本舉辦了首屆敦煌音樂教室海外二胡考級。
如今,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海外產品銷售,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臺地區。
“民族的東西在改革開放以后都在走下坡路,傳統的工業在上海地區也在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民族樂器廠取得現在的成績很不容易,這是主觀努力的結果。我們這一代都是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下長大,如何弘揚文化是個很大的課題。現在黨中央作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決定,希望你們緊緊抓住現在好的形勢,取得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我覺得你們的路子是正確的,民族樂器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朱達人參觀民族樂器一廠后如是評價說。
但是,在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王國振也居安思危,“主要面臨的困難在于原材料的緊缺和技術工人的培養。在上海本地,幾乎沒有人愿意學這些技能。”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正面臨一些瓶頸。如從制作二胡的傳統工藝來說,蟒皮二胡在我國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因二胡的琴筒振動膜采用蟒皮制成俗稱“蟒皮二胡”,音質獨特,除了國內市場需求,也受到國外市場的歡迎,但蟒皮資源消耗嚴重。因此,2005 年1月1日起蟒皮二胡實行市場準入管理,所有生產、經營或個人合法持有需要流轉的二胡都必須配有國家林業局核發的“二胡收藏證”。這個行業一直在尋找蟒皮的替代品,也試驗過人造蟒皮,但在音質上還是會有影響。王國振認為,這個技術難關對于整個二胡制造業來說是個很大的瓶頸。
另外,有些高檔樂器的制作往往需要名貴的木材。如小葉紫檀制作的古箏售價在6萬元左右,音色清脆但價格昂貴,原因在于一噸原材料的價格在70萬元到100萬元,而且歷來有“十檀九枯”的說法,可利用的一般只有30%~40%。一般的古箏會采用紅木來制作,大多從東南亞地區進口。環保理念被重視之后,人們試圖采用生長較快的竹子來替代木頭,用在琵琶的“頸部”,但在音色上還需要技術攻關,目前仍在研發和調試階段。另外,民族樂器的制作中,離不開手工藝人的熟練技術。“業內人常說制作一把好的二胡需要10年的功力,但現實情況是,老師傅越來越少,年輕人又怕苦不愿學。”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工人介紹說,現在廠內中高級職稱的師傅有50人左右,徒弟們很多是木匠出身,是從各地招聘來的。樂器的時尚外觀設計常常由年輕設計師來做,但他們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必須與老師傅進行制作工藝上的溝通才能完成。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手工藝傳承人的培養途徑很少。
“我們最值錢的是什么?文化!民族樂器就體現在這些無形資產里面。未來我們要傳承文化,打造精品,培育品牌,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創造一個不老的神話。”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