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師的獨白式教學,關于課文的背景、作者、文章的段落、中心、立意以及鑒賞方法,都是根據既定的教參進行講解,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設定好的知識。隨著課改的深入,傳統教學模式正在逐漸被新型教學模式取代。由于語文主要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聽說讀寫訓練,對話型教學模式便應運而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還需進一步探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和理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教學藝術
對話式教學的科學性表現在這種教學模式有著理論指導。蘇聯教育家季亞琴科就教育的本質方面談到:“教學是有知識經驗的人和獲得這些知識經驗的人進行交往。”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凡是教學,都要以語言為中介,借助“對話”完成教學,達到教學雙方能相互交流知識的目的,語文作為專門講解語言的學科,就更需要進行語言交流了。同時克林伯格也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的標志。”教學過程本身就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語文教學的對話就是教師和學生以語文課本提供的文本信息為談資共同探求和構造新的文本或者意義的過程。
一.對話教學的必要性和目的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重要工具,語文學科重在利用這種工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學科的人文性。語文課程如何進行,傳統觀念就認為是要利用語言“交”給學生以東西,實際上,除了基礎的字和讀音,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感受、理解、升華語言,從而達到自己內心的體驗、自省、提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基本任務是通過語文課程提供給的課文等載體,向學生展示,并通過交流確認學生是否達到了對生活有所體驗和感悟。學生必須在課堂上將自己對于語文知識的感悟表現出來,如果不拿出來或者拿出來又未能得到老師的確認,那么整個語文課時不可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知識的引導者與促進者。不需要單純講授的課堂就必須進行對話式轉變,只有對話式的轉變才能達到新課改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學習和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對話式教學的原則
1.尊重教學主體,激發學習興趣
能對話的必定是平等的雙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想要達到對話的目的,首先是要建立一個平等的環境,給予學生一定尊重,凡是學生提出的合理的看法與觀點,獨立思考提出的疑問,無論簡單還是困難,教師都要尊重和理解,并且讓學生意識到,只要是自己思考出來的見解,都是有價值的。一個獨裁專制的老師絕對不可能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教師要轉變態度和看法,欣賞自己的學生。初中生的心智發展介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對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比如在初中課本中出現的魯迅等作家的文章,某些語言和內容是學生不能體會的,學生提的問題對于教師來講難免稚嫩一些,教師如果全盤否定或者嘲笑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生也會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對話式教學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設計對話話題
對話教學中的話題不是在課堂上隨性而為,為了保障教學進度,就要選擇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全面展示教學內容的話題。
首先,話題要有層次性,比如對于部分現代詩歌學習,成績較好、基礎交扎實的學生就能自主將幾首詩歌進行比較分析,但是基礎知識稍弱的學生,就必須要對相關部分進行提示,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索。所以教師在設計話題時,兩類學生都要照顧到。
其次,話題具有針對性和概括性。比如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可以以“童年”或者“愛”為話題,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主題的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充分的思考并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對話教學的方式
對話教學不僅僅是有了話題,學生發言就能達到效果。因為班級的學生人數,不是一對一的對話,必然會對課堂秩序產生影響,也不可能讓教師聽完每一個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在對話式教學中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首先,傳統教學的課堂座位是不利于進行對話的,為了節約課堂時間,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總結大家的意見,再與老師進行交流,所以教室的座位可以采用最適合對話教學的圓形、半圓或者馬蹄形,在空間上采用最合理的對話方式。其次,對話方式,不一定是要平時雙方進行交談的模式。語文教學中的很多文章都可以排練成劇目,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本內容轉化為舞臺表演,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演,來達到交流的目的。
劉芳,江蘇省邳州市官湖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