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林,李 慧,邢冀源
(河南工程學院經濟貿易系,河南鄭州451191)
“十一五”期間,河南省的經濟政策是對內擴大內需,對外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了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見圖1)。

圖1 2001—2010年河南省進出口增速
在此期間,河南省進出口累計達到714.2億美元,是“十五”的2.9倍,年均增長18.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河南省統計局資料①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10)[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顯示,2010年河南省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32%。其中,進口72.6億美元,增長18.4%,出口 105.3 億美元,增長 43.4%,出口增幅高于全國平均12.1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為26.7億美元、23.4億美元,占比分別比“十五”末提高6.9和4.7個百分點。
河南省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成功開辟了拉美、非洲、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與河南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發展到188個,新興市場出口占比提升到42%。
服務外包產業得到發展,相繼建立了鄭州、洛陽、焦作3個省級服務外包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軟件開發、數據和圖像處理、呼叫中心、動漫創意等外包業務為主的鄭州高新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惠濟區等3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
全省共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2000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98億美元,積極引進戰略合作者,富士康、德國西門子、美國沃爾瑪、巴西淡水河谷、英國吉凱恩、法國電力、可口可樂、日立物流株式會社、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嘉里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及跨國公司重大項目,恒天重工載貨汽車項目、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項目、一拖重機園項目、晉開百萬噸氨醇生產二期項目、鼎勝集團年產60萬噸高精度鋁板帶箔項目等一大批省外資金項目相繼落戶河南。
境外投資累計完成12.8億美元,是“十五”的16.4倍,年均增長71.7%;投資轉向兼并、參股、設立貿易區等多種方式。
在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同時,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增長方式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河南作為內陸省區,出口額占全國平均水平不足1%,從2005—2009年出口額在全國所占位次看,有逐年下滑趨勢(見表1)。

表1 河南省出口與全國對比情況
(2)一般貿易規模大,加工貿易規模小。2005年,一般貿易方式實現的進出口值占全省進出口值的65.5%,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值的68.5%;加工貿易實現的進出口值占全省進出口值的30.5%,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值的28.9%。而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一般貿易方式實現的進出口值、出口值的比重分別為78.7%和76.8%,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進出口值、出口值的比重分別為17.7%和19.1%(見圖2)。

圖2 “十一五”期間河南省進出口增速
(3)對外貿易規模小,外貿依存度低。河南省商務廳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河南省對外貿易的規模一直較小,外貿依存度僅在5%左右,和“十五”末相比沒有明顯提升。與全國各省相比,2010年河南省進出口值僅居第16位,與“十五”末相比沒有提高。而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進出口值排名也不靠前,2010年河南省進出口值僅排在中部六省第4位,比2009年還下降了一個位次,且與中部進出口值前三位的省份差距較大,2010年中部前3名省份的進出口總值均突破200億美元關口,河南省進出口值比中部第1位的湖北省少81.2億美元,比2010年超越河南的江西省少36.7億美元。
(4)來河南投資的外商資金主要流向了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不利于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分別為 3.9∶72.4∶23.7,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達到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的7成以上,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利用外資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分別為1.8∶50.9∶47.3,雖然第二產業仍是全國利用外資最多的產業,但比重僅為5成。
在經濟增長和河南省資源要素短缺之間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如果河南省外貿出口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幅,或者低于河南省GDP增幅,則會大大影響“十二五”時期河南省開放型經濟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為了緩解環境支撐承載能力,推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相關部門必須盡快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
河南省的進出口貿易區域結構呈現出以歐美市場為主要出口區域而其他地區市場為輔的單一形態(見表2)。2010年8月河南省商務廳的統計資料表明,河南省僅對美國的進出口總額就占了所有進出口市場份額的近15%。出口市場的過分集中,導致外貿企業出口的市場風險加大,容易引起外貿企業因過度競爭而產生低價競銷,從而引發進口國的限制或制裁,也容易和主要出口國產生貿易摩擦。
2010年,河南省一般貿易方式實現的進出口值的比重為78.7%,出口值的比重為76.8%,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進出口值的比重為17.7%,出口值的比重為19.1%。這反映河南省利用國際國內市場、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水平比較低,外貿進出口仍過多依靠一般貿易方式開展,貿易結構不合理,加工貿易的先導功能在河南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加工貿易多以初級品或下游品的加工為主,自主創新產品種類少。出口方式單一,出口商品結構沒有充分發揮河南優勢。

表2 “十一五”末河南省各大進出口市場比重(%)
(1)出口產品以低端產品為主。鄭州海關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全省進口商品中初級商品的比例達 64.5%,出口商品中工業制品的比例達91.2%。這些出口商品基本屬于高污染、高消耗和資源性產品,在同類產品的競爭中,僅具有成本優勢。
(2)出口產品品牌化程度偏低。這主要表現在出口商品附加值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出口品牌和營銷網絡,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上處于加工組裝等低價值鏈或低端環節,是“河南制造”而不是“河南創造”。
(3)進口商品技術含量普遍偏低。
(4)許多原料和機械都依賴進口,這些大多都是高能耗的。
河南省外包工程和勞務輸出基本上以技術含量低的低層次簡單勞動為主,技術型人才輸出不多,因此,報酬不高;服務貿易出口主要是傳統服務貿易的出口,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的服務貿易出口目前仍是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出口的空白領域。
2010年下半年,發達國家產業回歸,發展中國家制定更為優惠的政策,使得國際引資競爭更為激烈;國內刺激消費和投資增長的政策效應可能減弱,中央明確提出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宏觀政策趨緊。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把大量的資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投向農業,不利于一、三產業的發展,難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河南礦產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保障能力日趨緊張,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正在消失,資源與能源的高消耗拉動的追求規模擴張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已不再適應新時期經濟的發展。
河南地處內陸,總體人力資源層次不高,缺乏可供跨國公司選擇并購的實力企業,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500強企業立足河南的僅僅二十余家,因此,招商引資不能從根本上發展河南省外貿的出口。
加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戰略和機電產品出口推進計劃,著力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鼓勵企業擴大科技投入,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出口品牌建設,推動出口名牌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國際通行產品和體系認證等工作,打通國際市場渠道。研究建立中小企業出口促進機制,加強對獲權企業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幫助企業盡快開展進出口業務,擴大進出口規模。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延長產業增值鏈轉型升級加工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的水平,發揮加工貿易的產業帶動效應,提高河南省的產業競爭力。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抓住人民幣升值等有利時機,用好國家鼓勵進口政策,積極推動河南省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
結合河南省優勢產業和出口情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區域聚集、產業鏈延伸為基本形式,培育和壯大一批出口產業基地,在繼續辦好周口鞋業出口基地的同時,重點推進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食品農產品深加工、輕工產品、紡織服裝、專業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出口基地建設,加快太陽能光伏、人發制品、食用菌、鋁深加工和服務外包出口基地建設步伐,變產業優勢為出口優勢。因地制宜建好三個層次的基地,即綜合性基地、專業性基地、出口基地。實施“走出去”戰略,過剩產能走出去,既可以解決河南省落后產能的問題,騰出發展空間,也可以帶動設備出口。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轉移河南省富余的設備和勞動力。回避貿易壁壘,降低成本,投資發達國家開設研發中心,以迅速彌補技術差距。另外,還可以通過兼并和收購國外的知名品牌減少自創品牌的風險。
結合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產業振興規劃,加強產業政策與招商引資政策協調,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外來資本投向就業容量大、技術擴散效應強、示范帶動效應好、資源環境消耗低的產業。鼓勵外來資金投向電子信息、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開發農業生態資源;充分利用河南省丘陵山區豐富的蠶業資源,大力發展蠶業生產;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種植、養殖等生產技術和深加工技術,利用農業高新技術提升育種、培苗、種植、養殖、貯存等環節的技術水平,加快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鼓勵外資投向服務業,穩步擴大金融、物流、電信、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外來投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營銷中心和生產基地,延伸產業鏈條。支持企業通過利用外來資金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嚴格控制引進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實現承接產業轉移和推進產業升級同步。
以富士康項目建設為主體,爭取富士康科技集團在豫增加投資,引進一批關鍵配套項目,在鄭州市和其他省轄市布局相關零部件生產加工項目,形成一批新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示范帶動電子信息產業高水平發展。以鄭州日產公司、宇通集團、海馬集團、奇瑞集團等骨干企業為依托,吸引省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向河南省集群鏈式轉移,推動河南省整車生產能力上規模、上水平。大力引進境內外食品行業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發展特色食品加工業,做大做強食品工業。抓好大項目,如新加坡物流產業園項目、富士康IT產業基地、LED項目、惠普全球服務外包中心項目、綜合保稅區項目等,謀劃對接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提升招商引資水平。辦好大活動,有針對性地籌備招商引資等重大活動,為各地、各部門、各領域開展招商活動搭建平臺。
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由依靠傳統市場向傳統與新興市場并重轉變。鞏固并深度開發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傳統市場,積極開拓非洲、拉美、澳洲、西亞、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不斷提高河南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有針對性地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專業博覽會,引導企業建立境外營銷及售后服務網絡,力爭在北美、香港地區、日本、非洲、西亞、歐盟、南美等地建立河南品牌產品展示中心,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支持企業利用網絡平臺開拓國際市場。加強“三外聯動”,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熟悉國際市場通行規則、與國內外市場聯系緊密、營銷渠道相對順暢的作用,推動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與河南省的經貿往來與合作。支持省內企業通過境外投資、承包工程和援外項目帶動原材料、設備、技術出口和境外開發資源回運,積極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充分發揮服務貿易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優勢,以發展服務貿易提升貨物貿易發展質量,實現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抓住國際服務業外包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推進鄭州、洛陽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著力打造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動漫創意、軟件和流程為主,鄭州市惠濟區以信息和食品安全為主,洛陽市以工業設計、檢驗檢測和呼叫轉移為主的服務外包示范園區;提高對外承包工程的質量和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報經營資質,擴大對外承包工程隊伍,幫助新獲權企業盡快進入國際市場。引導企業緊跟國際承包工程市場新趨勢,逐步從土木建筑、基礎設施建筑向建筑服務業發展,從分包工程向總承包發展,由工程承包向資本運營和直接投資發展;積極開拓新的勞務市場和領域,提高外派勞務人員檔次,改善外派勞務結構。推進服務貿易的立法,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承包工程、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
培養河南省自己的特色外貿企業,把握市場的主動權,看重“微笑曲線”的后端。一是通過開展社會營銷,使企業承擔比SA8000標準更廣泛領域里的社會責任。二是通過品牌文化建設,重塑我國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
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加強進口商品檢驗檢疫力度,限制或拒絕進口重污染的產品設備,對高耗能的出口品和污染重的進口品征收環境附加稅。
就河南而言,經濟總量大、承載能力強、外貿基數小,應抓住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外貿發展的方式,推動綜合交通樞紐基地建設,改善對外開放的區位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擴大國際貿易規模,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內陸開放政策環境優勢的形成,努力打造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最富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開放型經濟跨越式發展。
[1] 新望.中國開發區投資潛力評價報告(2008-2009)[EB/OL].[2011 - 10 - 20].http://wenku.baidu.com/view/db60c8ee0975f46527d3e1f.html.
[2]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10)[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課題組.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N].國際先驅導報,2010-04-22.
[5] 宋曉舒.河南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7(5):130-132.
[6] BLANCHARD O.Macroeconomics[M].Englewood Cliff:Prentice Hall,Inc.,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