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強
公共受托責任是非常廣泛的,主要是指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而公共受托責任在會計體系方面的責任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在現階段市場經濟體制狀態下,預算體制管理實行分稅制,就是各級政府在本身擁有財政權利的同時,通過與事權的有機結合,強化公共受托責任在會計體系方面的責任,并利用法律的方式把它確定下來。我國實行的分稅制與分級預算是密不可分的,分級預算是每級政府將本級的財政收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編制成預算,再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定后分級執行,落實到下屬各企事業單位,在這種預算體制管理下,各事業單位應按照自身的預算收入合理安排相對應的預算支出,并加以控制,不得超支,利用好所能使用的財力,努力完成日常經濟任務。在每年的年終,認真編制財務決算,再統一匯總到所屬各政府部門,再由各政府部門上報到立法機關審議,對年度收支預算與反映預算執行情況的決算進行對比,分析政府部門對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的控制情況,批準后解除公共受托責任。
財務目標定位是事業單位財務活動的出發點,所要達到的目標主要包括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哪些會計信息和所出示的財務報告能夠提供哪些信息。根據《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應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預算管理應符合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所以,目前我國的財務預算還主要側重于資金的收支情況是不可取的,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管理者和審計部門,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界定顯然與新的公共管理實質不相符,現行財務預算的局限性就會逐步顯現出來。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完善,政府各相關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風險意識的增強,社會大眾對財政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率的要求更高了,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對于一些細微的資金運動并沒有全面反映。
事業單位預決算信息使用者并不能有效地了解事業單位的各種資源,這是因為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負債只是在報表中體現總數,但由于不按市場需要的方法計提折舊或有些單位干脆不計提折舊,所以,其報表中資產金額并不能真實的反映事業單位實際擁有的資產價值,在現實經濟中事業單位提供的財務信息并不體現非現金資產存量價值和負債,無法對事業單位財務收入、費用進行有效配比,因而,無法全面的揭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財務報告的可信度降低,忽視了事業單位管理資產、負債的效率,不利于事業單位會計受托責任的評價。
事業單位的運行主要是依靠預算資金和現有資產資源,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對現有資產運行成本的監管機制,資源利用率低,有些事業單位的有些資產可能一直在庫里閑置,并未使用;而有些單位恰巧需要使用這項資產,但無法取得,造成資源流失和嚴重的浪費。同時,事業單位的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不清晰,工作人員不用為日常開支尋找成果證明,所以,也就沒辦法體現事業單位的工作績效。
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因為無法全面把握固定資產等各種資源的有效信息,影響了對事業單位使用公共資源的效率和經濟性進行決策和管理;影響了政府采購、單位預算等財務預算管理的落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無法合理歸避。
采用分步推進的方式對我國事業單位會計體系進行改革是科學合理的,采用分步推進的方式是指在改革過程中,用步步推進的策略,有組織、有計劃地先在全國局部范圍內做改革試點,在試點地區對事業單位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找出問題的關鍵,再由點及面,大面積地推廣開來。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由于改革的原因造成的會計基礎核算變革增加的成本,而且,還有利于統一管理,降低變革實施中遇到的阻力。在改革的過程當中,還應統籌兼顧,建立統一的、具有指導性的準則,完善相關監督體系,培養事業單位改革需要的、綜合能力過硬的財會隊伍。
現行事業單位財務體系對財務信息的要求概括得太籠統,并無明確闡述不同的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不同要求。所以,改革的目標應該是考慮兼顧不同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異,主要包括:①事業單位對公共資源使用情況,事業單位所提供公共服務情況,事業單位的捐贈所得使用情況等;②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等情況,事業單位貸款的使用情況等;③事業單位收入支出的預算與決算情況,政府采購的數量、價格等。
現在事業單位所規定的財務信息使用者是狹義上的財務信息使用者,主要偏重于滿足上級領導部門和事業單位管理者的需要,但是,由于事業單位的特殊性質,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還應該包括:①納稅人和事業單位資產的捐贈人;②社會公眾;③執法部門、監督部門和相關審計部門,因為各審計部門應依法對所屬事業單位財政收支狀況的真實合法性進行審計,因此也應作為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的使用者。
[1]王湛.論我國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模式的選擇與優化[J].財會通訊,2007,(2).
[2]姜明,基于公共受托責任視角的政府會計目標優化[J].山東社會科學,2009,(3).
[3]陳工孟,鄧德強,周齊武.我國預算會計改革可行性問卷調查研究[J].會計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