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25日文章,原題:醫生感受痛苦 積年苦學、長時間工作、微薄的薪水、難纏的病人……難怪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不再從醫。
經過8年苦學,張靜(音)即將成為北京某頂尖醫院的初級醫生。“我甚至不知能掙多少錢,很可能只夠在發廊里做一次頭發,但我認為這么多年很值”,張說,“我媽說富人很多但有用的人不多。我認為當醫生既有意義也有用。”然而,老醫生們擔心像張這樣的好學生越來越少。多年學習、長時間工作和低收入,正令年輕人才對學醫望而卻步。來自病人的敵意及工作本身的壓力和風險,令這種狀況進一步惡化。
上海交大的馮希平教授注意到一種令人憂慮的趨勢:該校往往能吸引最具才華的學生,但選擇醫學專業的人日漸減少,“多年前最優秀的學生爭著上醫學院,但如今不是這樣了。”一些人把學醫當成上名牌大學的捷徑———因為更容易被錄取,入校后再選擇更熱門專業。據報道,今年有52名交大一年級學生申請從醫學院轉到其他學院,希望轉入的只有2人。馮對上海多所醫學院2000名學生的調查結果令人吃驚。1/4受訪者表示學醫太辛苦而實習更苦,未來前景也似乎暗淡。
馮說學醫的學生向來學業繁重,而現今的學生比上世紀80年代的學生承受了更多壓力。大城市工作極具誘惑力,但本科醫學畢業生很難找到此類工作,甚至研究生也不例外。這導致一些人花費8年時間追求確保留在大城市的博士學位,但此舉為其家庭增添了額外負擔。而且初級醫生面臨長時間隨叫隨到的待命狀態、更多文書工作和更沉重的臨床工作,還要抽出時間開展研究并出版論文,這是職務晉升的必要途徑。
收入較低是另一個因素。30歲出頭的主治醫師月收入僅數千元。去年的一項調查發現,醫學院畢業生的收入甚至低于其他畢業生,失業率也位列最高。馮表示:“高成本和低回報率使醫生職業不再像以前那樣備受青睞。”
年輕醫生的工作能力也令人擔憂。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學生們的醫術水平無法與上世紀80年代的學生相提并論,“我們常開玩笑,當我們老了以后還有能救治我們的好醫生嗎?”他認為,缺乏政府資助意味著醫院本身必須創收,由于贏利成為優先工作,醫院已無力集中精力培養年輕人。
去年本科畢業、正在準備醫師資格考試的程嘉(音)表示,與他同屆的臨床醫學畢業生多達600人,每個班有70多人———而他父母當初學醫時每班只有30人,教學不再像以前那樣嚴謹,學生們也鮮有實習機會。▲(作者張平輝(音)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