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7月24日報道,原題:中國成本提高,技術吸引美國工廠回家 Seesmart是加利福尼亞一家照明設備企業,曾在中國制造其所有LED產品,但自去年開始,情況變了。受高昂運費和運速過慢所累,這家創辦了15年的企業開始在加州的西米谷和伊利諾伊的水晶湖建造廠房。該公司總裁雷蒙德·索爾塞斯說:“如果我們在這邊生產,就不用像在中國那樣為空運和物流埋單,利潤會更大。”
Seesmart去年利潤僅為1100萬美元,是家小公司。但是,將部分生產遷回美國本土的隊伍中包括了各種規模的企業,比如瑪斯特鎖具、通用電氣及卡特彼勒。
為尋覓低成本而浪跡世界幾十年后,美國制造商們發現,本土工廠有能力同中國、印度、墨西哥和其他低成本國家競爭。的確,服裝和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嚴重依賴手工裝配,不太可能大舉回遷美國。工作崗位的回歸也遠未形成大潮。然而,中國攀升的運費和上漲的工資會導致更多生產回歸美國本土。咨詢公司哈科特集團的調查發現,46%的歐洲和北美制造企業主管表示,正在考慮將部分產品的生產從中國遷回美國,27%的表示正積極籌劃或已處于轉移中。
Seesmart公司從中國轉回美國后,將降低30%的物流成本,因為再不需要讓貨物飛越太平洋了。工資提高并未成為絆腳石。自動化工廠的人工成本只占燈具生產總成本的2%。該公司計劃明年年底前在美國生產75%的產品。
新興市場逐漸上漲的工資和水漲船高的運費,正縮小發展中市場與美國的生產成本差距。2005年在華生產汽車雨刷電動機并運回美國的成本,要比在美國本土生產低45%,如今僅低18%,預計到2015年將只低9%。
艾睿鉑公司的史蒂夫·毛勒表示,如果回到中國外包業的鼎盛期,以當時的匯率和海上運費計算,從成本上看很劃算。但如今,人們得三思,然后說“我們需要再掂量掂量。”▲(作者斯科特·馬龍等,易水莟譯)
環球時報201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