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尼、德國、印度、加拿大記者 劉慧 青木 郭西山 陶短房 丁晴 柳直
中國民政部7月24日下午發布的最新災情顯示,20日以來的強降雨已導致全國111人死亡。其中,北京“7·21”特大暴雨是自1951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雨。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泰國“50年不遇”的洪災、東非“60年不遇”的干旱、北美“50年不遇”的高溫酷暑……各種極端天氣引發的天災就像一塊塊狗皮膏藥貼在世界地圖的不同位置。天災過后屢現“人禍”,最近這些年,很多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救災防災能力不斷挨批。這也倒逼著很多地方不斷提高防災“硬件”,如修建應對“5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災情的基礎設施、形成針對極端天氣的監測預警機制,并時刻不忘提醒公眾提高防災意識等。
極端自然災害將有增無減
今年夏天,世界很多地方都在遭遇極端天氣的考驗。7月中旬,暴雨和洪水造成日本數十人死亡,20多萬人受災。6月底到7月初,德國多地遭遇暴雨雷電襲擊,最多時一天之內電閃雷鳴多達15萬次,5人被閃電擊中喪命。阿爾及利亞《新聞報》6月26日的文章稱,東非地區正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受災人數近千萬。此外,俄羅斯和歐洲部分國家洪水肆虐,北美部分地區經受50年來最嚴重的高溫炙烤。俄羅斯《觀點報》7月22日在報道中國多地遭暴雨襲擊時,援引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氣候與能源項目負責人科科林的話說,強降雨或酷熱天氣等災害在未來只會有增無減。據預測,未來20年氣象災害出現的頻率將增至目前的4倍。“德國之聲”網站近日以“城市準備起來應對氣候變化”為題報道說,氣候專家一再警告,將來世界上的大部分城市將頻遭洪水、干旱、酷熱等天災。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治學家托馬斯·布勞訥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天災就像無法減速的跑車,每過10年就會加速一檔。在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占到各種損失總量的1/3,而減少損失,關鍵看預警系統能否出色發揮作用。
謹防預警系統成為“花架子”
目前,今年第8號臺風“韋森特”正登陸我國東南沿海。為應對臺風來襲,香港天文臺23日已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是香港自1999年以來啟動的最高級別臺風預警。香港熱帶氣旋的警報體系,是將風暴侵襲時的警告信號從弱到強分為一號、三號、八號、九號、十號5個級別。在這個人口密集的現代化都市和港口城市,民眾不僅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看到預警信息,在地鐵、商場、小區、醫院等公共場所也能看到懸掛的預警通知。
據美聯社6月28日報道,在危險暴風雨來臨之前,即便美國民眾不在電視、收音機旁或聽不到暴雨警笛聲,智能手機用戶也能接收到美國國家氣象局發送的惡劣天氣警告短信。該系統將提醒民眾注意即將來臨的龍卷風、颶風、暴雨、臺風、海嘯、山洪暴發、狂風、冰雹、暴風雪和其他威脅。報道說,當氣象局向某個特定地區發出警報時,手機會響起特定鈴聲并產生振動。這是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從今年4月推出的更廣泛報警系統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由于民眾自我防護意識不夠,電視、廣播或手機短信等預警方式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在德國氣象部門發出雷電警告后,6月30日薩克森北部仍舉行了一個金屬音樂節,結果一道閃電擊中會場附近的塔樓,造成51人受傷。即使在民眾防暴雪經驗非常豐富的奧地利,今年頭兩個月仍有1.5萬名滑雪客因暴雪天氣被困山上,氣象部門公布的阿爾卑斯山區雪災指數和山上豎立的各種警告標識都被他們當成了“耳邊風”和“花架子”。
各種預警系統的良性運行還需要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精心維護。7月初,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因暴雨襲擊引發的洪災造成上百人死亡,當地政府的洪災預警系統成為眾矢之的。據《莫斯科時報》報道,當地政府沒有通過適當方式提前告知居民暴雨程度。報道說,俄羅斯境內有40%的災難預警系統不符合要求,許多還是蘇聯時期建的,設備老化,有的已被棄用。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俄已投入巨資,擬在34座城市修建4000套新的信息設備。
印尼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邊緣,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地震還會引發海嘯,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奪走20多萬印尼人的生命。2010年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地震和海嘯也造成300多人死亡,400多人失蹤。頻繁發生的災害使印尼人逐漸重視災害預防工作。印度洋海嘯發生之前,印尼沒有海嘯警報系統。2004年慘劇發生后,印尼開始加強預警系統建設,建立了預警中心。2008年,印尼在中國、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幫助下,斥資1.3億美元啟用了一套新海嘯預警系統,該系統可在地震發生5分鐘內向預警中心傳遞震級、震源、浪高等數據,供預警中心評估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但在2010年蘇門答臘島的地震和海嘯中,預警系統沒有發出任何警報。印尼政府承認,這套預警系統1個月前失靈。而印尼氣象和地球物理機構工作人員說,因為缺乏專業人員,無法使系統發揮應有作用。由此引發印尼民眾對如此昂貴的預警系統是否有效的討論,以及對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質疑。
印尼政府隨后進行改進,加強了對信息系統的定期檢查維護,并重視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今年4月11日,印尼亞齊發生8.6級地震后,政府很快做出反應,地震發生5分鐘內,警報就在印尼響起,并在此后每隔幾分鐘就發一次警報。印尼預警中心還在2小時內向印度洋地區的近海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反映出印尼防范災害能力的提高。此次亞齊地震,印尼政府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和手機短信向民眾發布疏散通知。《環球時報》駐印尼記者當天注意到,當地電視臺不斷更新預警信息,提醒民眾提高警惕,盡快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由于政府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這次地震造成的損失很小。
“人防”是應對天災的重要手段
為應對突如其來的天災,很多國家都成立了專門部門。1994年1月,俄羅斯成立“緊急情況部”,它的全稱是“俄聯邦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后果部”,屬于強力部門之一。2007年,印尼政府出臺《災害管理法》,將原本隸屬于副總統秘書處的全國救災管理中心升級為獨立的政府機構,可單獨指揮救災行動。此外,印尼政府還十分重視增強民眾的災害防范意識。政府以社區為單位,大力宣傳自防自救的意識和技能。其中“自然災害志愿者”項目吸引了2萬多名志愿者,他們大多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在全國各地向社區或鄉村宣傳災害防范意識和技能。
就像印度洋海嘯后,多國聯合參與預警演習一樣,應對天災,人類還要展開更多的國際合作。聯合國和非洲區域中心理事會日前已達成協議,將在氣象和地球觀測衛星領域進行跨國合作,從而建立起覆蓋全非洲的衛星災害監測“天網”。
法國《青年非洲》7月19日的文章說,非洲各國缺乏抵御大規模自然災害的能力,無論事前的預警預報、事中的跟蹤監測,還是事后的救災和重建都力不從心,因此發展再保險業、為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資金救濟就成為當務之急。
災害發生后,除物資援助和災后重建外,受災民眾精神和心理上的援助也非常重要,但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環節上的力量仍很薄弱。據印度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統計,印度人口中每10萬人僅有0.2名心理醫生,而世界平均水平是每10萬人中有1.2名心理醫生。
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能力方面,無論是政府、監管機構還是企業層面,人類要走的路還很長,而必要的反思、自我批評不可或缺。據美國環境新聞網7月12日報道,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報告總結稱,造成該事故的原因是“人禍”而非“天災”,“這是政府、監管機構和東京電力公司沆瀣一氣的結果”。
為防“N年不遇”敢于投入
盡管核電站事故被批為“人禍”,但日本平時對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預警和防范措施卻一直為人稱道。1992年到2006年,東京耗時14年,投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建成全長6.3公里的首都圈外圍排水道,整個排水系統的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相比之下,中國大部分城市在建設排澇工程時,采取的是標準規范的下限,造成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設施排澇能力偏低等問題。在北京,目前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排水管線達到“5年一遇”的標準,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區普遍按“1年一遇”的標準建設。而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當地4年前修建了能應對“20年一遇”暴雨天氣的排水系統。
《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走訪紐倫堡,這是德國遭遇暴雨、洪水襲擊最多的城市之一。紐倫堡市環保部門官員介紹說,該市排水設施可抵抗“百年一遇”的水災,每年僅排水局的年預算就達1億歐元。市區18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有長達1400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絡。主干道的排水管直徑達3.15米,最粗部分達到4.8米。紐倫堡還設有大容量的地下溢洪池以及數個露天蓄水池。在這個50萬人口的城市里,一半家庭買有房屋保險。多數家庭備有急救包、防災氣墊、防洪袋等。記者在很多公寓里還看到一種可折疊的“防水墻”———約30厘米高的金屬片,水位高時,可以升高擋水。
泰國去年曾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導致657人死亡,經濟財產損失慘重。為防止悲劇重演,曼谷在雨季來臨之際,已清理完絕大部分排水溝,河流疏浚也基本完成。今年4月,泰國政府為有關防洪和修復項目支出1200億泰銖(約240億元人民幣)。
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為防范“N年不遇”的天災付出高昂代價。與此同時,各國對常見災情的防范也不敢掉以輕心。受亞洲季風影響,印度是一個旱情常年不斷的國家。由于沒有中長期抗旱戰略,印度中央政府過去只能在旱災發生時被動地采取臨時性的救助措施,而現在,印度也在建立可靠的旱災早期預報預警系統,并拿出災害救濟基金和國家災害應急基金,以減輕旱災給國家經濟和民眾生活帶來的損失。
環球時報2012-07-26